中國龍虎山天師道
|
自太上《道德經》五千言傳世以來,道家之說佐國佑民,利澤華夏。天師張陵創教,更使道家之說普傳神州,深入人心。幾千余載,世道更迭,然道家與道教綿延悠長,維繫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感情,護國惠民,功莫大焉。
山以龍虎為名,當指水似龍遊,山如虎踞。天師據山川形勝,築以府第,傳有六十餘代,既是中國文化傳承之象徵,亦為道教傳播不絕之明證。天師道徒向以龍虎山為天師道祖庭,授經傳篆,演習不■,曆千余載,龍虎山始終保持著其對於天師道徒的深刻而巨大的影響。
余自幼追隨家父陳榮慶先生(法號宏明)習天師道科,深感天師道法、科儀博大精深,恢弘壯觀,並與民眾之社會生活和文化傳統息息相關。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曾在榮慶先生主持過的火神廟召開中華民國道教總會的有關會議。余弱歲之時,曾目睹張元旭天師在滬羽化後舉行之盛大葬禮和醮儀,弱冠初登道壇又曾得授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正乙之法。因此,余作為一名正一道徒對龍虎山大師府一直懷有深厚感情。近代中國,風雨飄搖,龍虎山天師府屢遭災厄,天師道徒無不痛心。改革開放,國運昌盛,龍虎山天師府重振雄風,天師道徒無不高興。一九九〇年秋,餘率領上海道教代表團參訪祖庭。南國第一府第的巍巍雄姿,懸掛嗣漢天師府巨匾的門樓,萬法宗壇內肅穆的殿堂和精巧雅致的八卦門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使我最感欣慰的是繼禹和金濤等一代天師府後裔正兢兢業業為繼承和發揚龍虎山天師道的傳統盡心盡力。
繼禹在公務繁忙之中寫作了《天師道史略》,獲得海內外的好評。現在金濤苦心鑽研,寫作了《中國龍虎山天師道》,總論天師道的歷史、教義、道術與養生、宮觀府院與天師世系等等,實在令人高興。
一九九〇年秋,餘坐在竹筏上沿江而下,遙望遠山上天師丹爐和升仙台景,就想到,欣逢盛世,龍又在遊,虎又在躍。我們的道教隨著中華民族的騰飛,終將揭開新的一頁。
是為序。
陳蓮笙
一九九三年,金秋
序言
道教是我國固有傳統宗教。宗源于黃帝,蓋以黃帝設明堂以祭天地,制甲子以定曆算,問道於崆峒,而終能鼎湖升天,是人類歷史上已知得道飛升之第一人,故道教尊黃帝為始祖。道教闡發于老子,蓋因老子西出函關著道德五千言以垂於世,其內容包羅萬象,含有濃烈之哲學性、宇宙學、天道觀,以及形上思想和人生修養各方面之指導原則,更以道家出自史官,史官者,上古宗教官員之祝史也,是以道教尊老子為道祖。道教成教于道陵天師。我國宗教信仰及活動,比及秦漢,已有一定程度之先例傳統,第以未經整理及組織,道陵天師夙具道根乃承襲前因,厘訂制度,創天師道為基礎,設治化民,道教乃能普及天下,因而道教尊道陵天師為教主。正一天師派下弟子,均尊道陵天師曰祖天師。
正一天師道以符籙齋醮深入民間,盛行於世,信者遍及全國,對我國社會,具有一定之安定功能。其祖庭江西龍虎山,系道教發祥地之一,不但是道教之名山,且系神仙之福地,名震遐邇,人才輩出,對道教文化之傳揚,意義深遠,但聞其名者眾,識其貌者稀。現■主持張金濤先生,六十三代天師之血胤也,鑒於龍虎山在中國文實深獲吾心,故樂為之序。
一九九三年八月一日臺灣臺北
嗣漢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大真人傳人
道教長老
龔群(鼎悟)
謹序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