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造化的鑰匙-神仙傳

出版社

 

造化的鑰匙-神仙傳

造化的鑰匙-神仙傳
書名: 造化的鑰匙-神仙傳
作者 高大鵬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571327018
地區 臺北
年份 1981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出版的話  (〇一)
致讀者書  (〇〇一)
老子  (〇〇六)
東王公  (〇〇九)
西王母  (〇一〇)
上元夫人  (〇一二)
赤松子  (〇一四)
洪厓先生  (〇一五)
馬師皇  (〇一六)
務光  (〇一八)
孟岐  (〇二〇)
匡裕  (〇二一)
彭祖  (〇二二)
青烏公  (〇二三)
呂尚  (〇二四)
範蠡  (〇二五)
劉越  (〇二七)
葛由  (〇二九)
彭宗  (〇三〇)
王子喬  (〇三一)
沈義  (〇三三)
周亮  (〇三五)
亢倉子  (〇三六)
琴高  (〇三七)
負局先生  (〇三八)
列子  (〇三九)
莊子  (〇四〇)
丁令威  (〇四一)
折象  (〇四二)
宋倫  (〇四三)
玉子  (〇四四)
太陽子  (〇四五)
太玄女  (〇四六)
祝雞翁  (〇四七)
古丈夫與毛女  (〇四八)
徐福  (〇四九)
黃石公  (〇五〇)
鬼穀子  (〇五一)
茅濛  (〇五二)
蕭史  (〇五三)
註生娘娘  (三五六)
月下老人  (三五八)
總論  論中國的神仙思想  (三六一)
附錄  原典精選  (三七八)
 

    一個中國古典知識大眾化的構想  高上秦
    許多討論或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大概都承認一椿事實: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向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才智,歷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歎,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曲、村裡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鄉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家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了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了我們、呵護了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一股社會大眾暫且不提,就是我們的莘莘學子、讀書人,受了十幾年的現代教育以後,究竟讀過幾部歷代的經典古籍?瞭解幾許先人的經驗智慧?當年林語堂先生就曾感嘆過,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連「中國幾種重要叢書都未曾見過」,遑論其他?
    特別是近年以來,升學主義的壓力,耗損了廣大學子的精神、體力;美西文明的風行,導引了智識之士的思慮、習尚;電視、電影和一般大眾媒體的普遍流通,更造成了一個官能文化當道,社會價值浮動的生活型態。美國學者雷文孫所說的當代世界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固然鮮明瞭這一現象,但真正的問題,卻在於我們的根性尚未紮穩,就已目迷五色的跌入了傳播學者所批評的「優勢文化」的輻射圈內,失去了自我的特質與創造的能力。
    何況,近代的中國還面對了內外雙重的文化焦慮。自內在而言,白話文學運動固然開發了俚語俗言的活力,提升了大眾文學的地位,覺悟到社會羣體的知識參與力,卻相對的減損了我們對中國古典的知識的傳承力;以往屬於孩童啟蒙的「小學」教育,屬於讀書人必備的「經學」常識,都在新式教育的推動下,變得無比艱澀與隔閡了。自外在而言,五四以來的西化怒潮,不斷開展了對西方經驗的學習,對傳統意識的批判,意興風發的營造了我們的時代感覺與世界精神,為我們的現代化打下了一定程度的基礎;它也同時疾風迅雨般衝刷著中國備受誤解的文明,削弱了我們的文化認同與歷史根源,使我們在現代化的整體架構上模糊了著力的點,漫漶了精神的面。
    將近五十年前,國際聯合會教育考察團曾對我國教育作過一次深入的探訪,在報告書中,一針見血的指出:歐洲力量的來源。經常是透過古代文明的再發現與新認識而逹至:中國的教育也理當如此,才能真實發揮它的民族性與創造性。
    事實上,現代的學術研究,比紛紛肯定了相似的論點。文化人類學所剖示的,每一個文化都有它的殊異性與持續性;知識社會學所探討的,一個文化的強大背景與典範人物,常常是新一代創造者的「支援意識」的能源;而李約瑟更直截了當的說,除了科技以外,其他文化的成果是沒有普遍性的。在這裏,當我們回溯了現代中國的種種內在、外在與現實的條件之餘,中國文化風格的深透再造,中國古典知識的普遍傳承,更成了炎黃子孫無可推卸的天職了。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青少年版的編輯印行,就是這樣一份反省與辨認的開展。
    在中國傳延千古的史實裏,我們也都看到,每當一次改朝換代或重大的社會變遷之餘,部有許多沈潛會通的有心人站出來,顛沛這次,心志不移的汲汲於興滅繼絕的文化整理、傳道解惑的知識普及——孔子的彙編古籍、有教無類,劉尚的校理眾書、編目提要,鄭玄的博古知今、遍註羣經;乃至於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朱熹的《四書集注》,王心齋的深入民眾、樂學教育……他們或以個人的力量,或由政府的推動,分別為中國文化做了修舊起廢、變通傳承的偉大事業。
    民國以來,也有過整理國故的呼籲、讀經運動的倡行;商務印書館更會經編選印行了相當數量、不同種類的古書今釋語譯。遺憾的是,時代的變動太大,現實的條件也差,少數提倡者的陳義過高,拙於宣導,以及若干出版物的偏於學術界或知識份子的需要;這一切,都使得歷代經典的再生,和它的大眾化,離了題,觸了礁。
    當我們著手於這項工作的時候,我們一方面感動於前人的努力,一方面也考慮了當前的需求,從過去疏漏了的若干問題開始,提出了我們這個中國古典知識大眾化的構想與做法。
    我們的基本態度是:中國的古典知識,應該而且必須由全民所共用。它們不是知識份子的專利,也下是少數學人的獨寵,我們希望它能進入到大眾的生活裏去,也希望大眾都能參與到這一文化傳承的事業中來;何況,這些歷代相傳的經典,又有那麼多的平民色彩,那麼大的生活意義——說得更徹底些,這類經典,大部份還是平民大眾自身的創造與表現。大家怎麼能眼睜睜的放棄了這一古典寶藏的主權呢?
    為此,我們邀請的每一位編撰人,除了文筆的流暢生動外,同時希望他能擁有古典的與現代的知識,並且是長期居住或成長於國內的專家、學者,對當前現實有一適當的理解與同情。在這基礎上,歷代經典的重新編撰,方始具備了活潑明白、深入淺出、趣味化、生活化的蘊義。
    也是為此,我們首先為這套書訂定了「青少年版」的名目。我們也曾考慮過一些其他的字眼,譬如「國民版」、「家庭版」等等,研擬再三,我們還是選擇了「青少年版」。畢竟這是一種文化紮根的事業,紮根當然是愈早愈好。在最有吸收力、閱讀力的年歲,在最能培養人生情趣和理想的時候,我們的青少年朋友就能與這些清澈的智慧、廣博的經驗為友,接觸到千古不朽的思考和創造,而我們所謂的「中國古典知識大眾化」,才不會是一句口號。
    這也意味了我們對編撰人寫作態度的懇盼,以及我們對社會■體的邀請。但願透過這樣的方式,讓中國的知識、中國的創作,能夠回流反哺,回到每一個中國家庭裏,使每一位具有國中程度以上的中華子民,都喜愛它、閱讀它。
    我們深深明白中國文化的豐美,它的包容與廣大。每一時代,每一情境,都有不通的創作與反省;它們或驚或嘆、或悲或喜,或溫柔或敦厚、或鵬飛萬裡,雖然形式多端、訴求有異,卻絲毫無損於它們的完美與貢獻。這也就確定了我們的選書原則:盡可能的多樣化與典範化。像四庫全書對佛典道藏的排斥,像歷代經籍對戲曲小說的貶抑,甚至多數人都忽略了的中國的科技知識、經濟探討、敦煌遺墨,都是我們所不願也不宜偏漏的。
    就這樣,我們在時代意義的需求、歷史價值的肯定、多樣內容的考量下,從廿五萬三幹餘冊的古籍舊藏裏,歸納綜合,選擇了目前呈現諸位面前的六十一部經典。這是我們開發中國古典知識能源的第一步,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繼續跨出第二步、第三步……
    我們所以採用「經典」二字為這六十一部書結集定名,一方面是——說文解字所解釋的,「經」是一種有條不紊的編織排列:廣韻所說的,「典」是一種法,一種規則。它們的交織運作,正可以系統的演繹了中國文化的風格面貌,給出我們日常行為的規範,生活的秩序,情感的條理。另一方面——也是採用了章太炎先生的說法:它們是「當代記述較多而常要翻閱的」一些書。我們相信,中國文化的恢宏壯麗,必須在這樣的襟懷中才能有所把握。
    與這個信念相表裏,我們在這六十一部經典編印上,不作分類也不予編號。這套經典對我們是一體同尊的,改寫以後也大都同樣親切可讀,我們企冀於提供的,是一套比較完備的古典知識。無論古代中國七略四部的編目,或現代西方科技分類的正名,都易扭曲了它們的形象,阻礙了可能的欣賞,這就大大違反我們出版這套書的諦旨了。
    但在另一種意義上,我們卻分別為舊典賦予了新的書名,用現代的語言烘托原書的精神,增進讀者對它的親和力;當然,這也意味了它是一種新的解釋,是我們以現代的編撰形式和生活現實來再認的古典。
    也是在這種實質的,閱讀的要求下,我們不得不對原書有所去取,有所融匯與變通。譬如,原典最大的《資治通鑑》,將近三百卷的皇皇巨著,本身就是一個雄偉的書中帝國,一般大眾實難輕易的一窺堂奧。新版的《帝王的鏡子》做了勾玄提要的梳理,形式也類同袁樞《通鑑紀事本末》的體裁,把它作了故事性的改寫,雖然字數濃縮了,卻在不失原典題旨的照顧下,提供了一份非專業認知。其他的部份經典,也有類似的寫法。這方面,歐美出版界倒有不少可供我們借鑑的例子。遠的不談,就以湯恩比的《歷史研究》來說,前六冊出版了未及十年,桑馬威爾就為它作了濃縮至六分之一的大眾節本,暢銷一時,並曾獲得湯氏本人的大大讚賞。我們的作法雖不必盡同,但精神卻是一致的。
    再如原書最少的老子《道德經》,這部被美國學者蒲克明肯定為未來大同世界家喻戶曉的一部書,短短五千言,我們卻相對的擴充、闡釋,完成了十來萬字的《生命的大智慧》。又如《左傳》、《史記》、《戰國策》等書,原有若干重疊的記述,經過編撰人的相互研討,各有刪節,避免了雷同繁複。……由於歷代經典的繽紛多彩,體裁富麗,筆路萬殊,各編撰人曾有過集體的討論,也有過個別的協調,分別作成了若干不同的體例原則,交互運用,以便充分發皇原典精神,又能照顧現實需要,為廣大讀者打出一把把邁入經典大門的鑰匙。
    無論如何,重新編寫後的這套書,畢竟仍是每一位編撰者的心血結晶,知識成果。我們明白,經典的解釋原有各種不同的學說流派,在重新編寫的過程裏,每一位編撰者的參酌採用,個人發揮我都寄寓了最高的尊重。
    這套書,分別附上了原典或原典精華,不只是強調原典的不可或廢,更在於牽引有心的讀者,循序漸進,自淺而深。但願我們的青少年,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餘,更能一層層走向原典,去作更高深的研究,締造更豐沛的成果;上下古今,縱橫萬裡,為中國文化傳香火於天下。
    是的,我們衷心希望,這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青少年版的編印,將是一扇現代人開向古典的窗;是一聲歷史投給現代的呼喚;是一種關切與擁抱中國的開始;它也將是一盞盞文化的燈火,在漫漫書海中,照出一條知識的,遠航的路——
    也許,若干年後,今天這套書的讀者裏,也有人走入這一偉大的文化殿堂,與先聖先賢並肩論道,弦歌不輟,水世長青的開啟著、建構著未來無數個世代的中國心靈!歷史在期待。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