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道教與戲曲

出版社

 

道教與戲曲

道教與戲曲
書名: 道教與戲曲
作者 童翊漢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9787802541719
地區 北京
年份 2009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緣  起     盧維幹(1)
序         李宏之(4)
前  言     (8)
第一章  道教戲曲發端的諸因素    (1)
第一節  引子      (1)
第二節  道教舞蹈     (2)
第三節  道教音樂      (3)
第四節  道教美術     (4)
第五節  仙詩      (6)
第六節  仙話    (12)
第七節  民間文學中的八仙故事    (14)
    1、李鐵拐成仙的傳說      (15)
    2、韓湘子成仙的傳說       (16)
    3、張果老成仙的傳說        (19)
    4、何仙姑成仙的傳說       (21)
    5、藍采和成仙的傳說       (23)
    6、呂洞賓成仙的傳說      (24)
    7、曹國舅成仙的傳說     (25)
    8、鐘離權成仙的傳說     (26)
  第八節  道教文學中的特殊品種    (28)
    1、咒語         (28)
    2、道偈        (32)
    3、道情       (35)
    4、步虛詞     (39)
    5、青詞    (41)
第二章  道教戲曲的形成與初步發展的過程    (43)
第三章  元代道教戲曲的大發展    (49)
第一節  元代的社會背景及文化現象     (49)
第二節  元代道教的突起     (51)
第三節  全真道教的降溫與龍虎宗的鼎盛    (56)
第四節  元代雜劇中的道教戲曲    (60)
    1、張天師的形象在元雜劇中出現     (63)
    2、道教傳人中的雜劇作家      (66)
    3、元代四人戲劇家關、馬、白、鄭的精神世界  (66)
    4、雜劇中的道教劇目      (73)
第四章  明代道教戲曲的蓬勃發展     (87)
  第一節  明王朝對道教以及道教戲曲的態度     (87)
    1、朱元璋對道教的態度       (87)
    2、成祖朱棣對道教的態度         (90)
    3、仁宗、宣宗對道教的態度        (91)
    4、莢宗、代宗對道教的態度       (91)
    5、憲宗對道教的態度      (92)
    6、孝宗對道教的態度     (94)
    7、武宗對道教的態度     (95)
    8、世宗對道教的態度     (95)
  第二節  明朝“二王”為道教戲曲作家    (98)
    1、朱權及其作品       (99)
    2、朱有燉及其作品       (101)
  第三節  “八仙”題材的戲曲蓬勃興起      (101)
  第四節  著名道士被搬上舞臺     (102)
  第五節  著名劇作家與道教戲曲     (104)
    1、湯顯祖     (104)
    2、沈璟       (108)
  第六節  道教劇目     (112)
    1、道教雜劇劇目    (112)
    2、道教傳奇劇目     (117)
第五章  清代的道教戲曲      (121)
  第一節  清代內廷戲曲活動及其道教戲曲   121)
  第二節  清代道教劇目    (l24)
    1、清代道教雜劇劇目     (124)
    2、清代道教傳奇劇目      (127)
第六章  辛亥革命前後的道教戲曲       (131)
第七章  中國當代戲曲改革與神話劇      (133)
  第一節  對道教戲曲改革的情況    (133)
  第二節  現有的神話劇目     (139)
第八章  道教龍虎宗與贛劇的關係    (171)
  第一節  地域與文化的關係     (171)
  第二節  贛劇中的道教劇目     (172)
  第三節  贛劇與道教音樂的關係    (185)
  第四節  贛劇表演與龍虎宗科儀的異同    (196、
附錄一  張天師斷風花雪月雜劇       吳昌齡(198)
附錄二  呂洞賓度鐵拐李岳雜劇       岳伯川(221)
附錄三  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雜劇       馬致遠(249)
參考書目    (266)
後記     (268)

     身子香港,接觸最多的戲曲是廣東粵劇。偶爾進戲院看場“大戲”(情節複雜、角色齊全的大型戲曲),只為賞曲觀劇,飽眼耳之福,無力做戲曲之來龍去脈的思索探討。但戲曲與道教千絲萬縷的親緣關係卻多有領會體認。
    香港每年都有較大型的民間儀式活動,其中尤以“太平清醮”最為著名,在香港有深厚的傳統和廣泛的影響。舉行“太平清醮”期間,一定會有一項重要的演出活動,那就是“神功戲”。神功戲是一套較完整的儀式,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其表演流程一般為:請神:拜先人;拜地方菩薩;拜戲神;破台;醜生開筆(以朱砂筆在後臺寫上“大吉”二字。“吉”字的“口”一定要開口。以示吉利);台口上香;例戲;拜先人;賀誕;還炮;抽、搶花炮;問杯選來年值理;競投勝物;分豬肉、紅雞蛋;封台(送師);送神。從道教的角度來看,神功戲的內容和表演範式與道教的儀式文化頗相似類同。
    戲曲與道教文化的密切關係源遠流長。清初,葉夢珠輯《閱世編》卷九中曾說,道教法事“引商刻羽,合樂笙歌,竟同優戲”。立于道教神仙、事蹟而創作的戲曲,在戲曲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歷史上,道教題材戲曲的繁榮推動了神仙信仰和道教觀念向民間普遍傳佈。元代馬致遠、關漢卿等一批卓越的戲曲名家創作的眾多膾炙人口的劇作,皆與道教有關係。例如吳昌齡的《張天師斷風花雪月》、馬致遠的《西華山陳摶高臥》、《邯鄲道省悟黃粱夢》、《馬丹陽三度任風子》、《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岳伯川的《呂洞賓度鐵拐李》,穀子敬的《呂洞賓三度城南柳》,官大用的《嚴子陵垂釣七裡灘),范子安的《陳秀卿誤上竹葉舟》,楊景賢的《馬丹陽度脫劉行首》,關漢卿的《望江亭中秋切魚會》等等.,
    隨著這類戲曲的興起和發展,道教神仙信仰在民間社會獲得了極其有力的宣傳,張天師、呂洞賓等道教神仙的靈跡廣為人知,幾至家喻戶曉。道教信仰在元明清三代所呈現的生活化趨向,越發明朗,正是在這種生活化的過程中,道教神仙信仰受到後代中國民間社會的普遍認可與共同崇奉。
    拜讀《中國道教與戲曲》,啟發良多,抒發點滴,略陳己見。
    首先,《道教與戲曲》梳理了從漢唐到元明清、以至現代的道教戲曲歷史脈絡。從道教文學入手,就仙詩、仙話、神仙故事、道偈、道情、步虛詞以及青詞等道教藝術的描述之中,揭示了道教文化與傳統戲曲之間血脈相連的緊密聯繫,對傳統戲曲的道教淵源做了有益的探究。
    其次,本書對歷朝道教題材的劇作搜集較全面,尤其是元、明、清以及近現代的劇目較為完整。
    再次,書中初步分析了道教觀念通過戲曲藝術形式廣行於社會、民間的趨向。用較大篇幅敘述了元明清三朝神仙信仰和道教教義隨著戲曲表演,深入皇家、滲透民間、散佈社會的歷史實情。這一時期的戲曲,生動地表現了道教仙真顯化人間、慈心接物、濟世度人的事蹟,其中又以八仙、張天師、許真君、丘處機等形象最為鮮明。各位仙真的戲曲形象光明俊偉,神采照人。
    戲曲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道教神仙觀念因此而傳播到了民間社會的各個角落。正如清人所言:舉凡天下之人,上至帝王顯貴,下逮婦人孺子,莫不歸心嚮往,香火為之占盡。書中對這一歷史現象進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明代為例,書中寫道:
    在明代戲曲中有不少著名的道士出現在舞臺,如張天師、許遜、孫思邈、王詰、馬鈺、丘處機、薩守堅等。
    其它諸如神仙度人劇、群仙慶壽劇等,還有很多很多。由此可見,神仙道化戲曲是明代許多劇作家首選的題材,在明代劇目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可見道教神仙思想對戲曲的影響何其之深!
    童翊漢先生耄耋之年成就此著,精神可嘉!付梓之際,略贅數言,以表贊佩。
    香港蓬瀛仙館理事長
    李宏之
    謹識於香港蓬瀛仙館
    2009年3月30日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