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諸子百家
|
《道教與諸子百家》序
李養正同志是一位功力深厚,卓有成就的道教學專家,不久,他的又一部力作《道教與諸子百家》,即將出版問世,這是學術界一件喜事,值得祝賀!
早在五十年代,中國道教協會就在當時的會長、知名的道教學者陳攖甯先生的主持下,成立了一個研究機構,計畫對道教進行系統的研究;陳先生去世後,實際上就由養正同志具體地負責這一工作。不過,多少年來,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十年動亂的干擾,道協的研究工作,並未能很好地開展起來;養正同志,由於長期以來一直為道協繁重的行政
事務所牽累,也未能抽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科研和寫作。只是到了近些年來,隨著國內形勢的發展,道協的學術研究工作,才算是逐步地有了一些頭緒;而養正同志也才能逐步地
擺脫了行政事務之累而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學術研究和著書立說上。這部《道教與諸子百家》,便是他在科研園地辛勤耕耘的最新成果。
道教,是我國一個固有的宗教,因而它與我國各種傳統的思想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道教與諸子百家》一書,顧名思義,自然就是論述道教同傳統的諸子百家之間的思想淵源。
我個人認為,在先秦諸子中,以老、莊(尤其是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代表了當時哲學思想的最高水準。《老子》一書所顯示出來的那種高度抽象的理論思維和極為豐富的辨證
法思想,實為其他各家(包括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所不及。形成于東漢末年的道教,儘管它是時代的產物,但在主要的思想淵源上,它都是上承道家的。先秦道家的首席代表人物
——老子,成為漢代以後道教的鼻袒,正表明了這種思想上的繼承關係。當然,先秦的老子,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而道教的“老君”,卻被演化成了一尊神祗;老子的“道”,是一哲
學命題,而道教的“遒,,,卻變成了神學的東西。所以,道家與道教,雖然講的都是一個“道”字,而其所以為“道”者卻有所差別。對於這些,養正同志在《道教與諸子百家》這部書裏,有著詳細的論述。
百家典籍,浩如煙海,遍讀為艱,養正同志卻能博覽群書,深入探索,並且從中一一揭示出先秦諸予同道教之間的思想淵源,立論中肯,言之確鑿,這充分顯示出養正同志的治學
之勤與功力之深!而在儒、釋、道三家的關係(特別是佛、道關係)上,同樣有著許多精闢的論述。
他人有關宗教的著述(除通論者外),多半都是單就某一個宗教的歷史(包括思想史),進行專門的論述,很少旁及其他;而這部《道教與諸子百家》,卻是從思想史的宏觀角度,把道教這一特殊的歷史現象,放在整個思想發展史的廣闊領域裏,進行歷史的探討與剖析,這又顯示出養正同志的視野之廣與治學之博。所以,實在的說起來,這部《道教與諸子百
家》,其實就是一部《中圜古代思想史》。它不僅具有著相當豐富的思想資料。而尤為可貴的是,書中論述,創見頗多,許多方面,言他人未嘗言,跋前人所未發(儘管有些觀點,可能還會有不同看法),實在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專著。出版之後,必將會受到學術界的歡迎與重視!
說起道教,它不僅在社會科學方面具有著相當豐富的思想資料,而且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同樣具有著相當豐富的思想資料。諸如在古代化學、醫藥學、生理學、性理學、病理學等等
各個方面,在《道藏》文獻裏,保存了其他任何宗教所沒有的豐富資料。作為“姊妹篇”,我殷切地期望養正同志能夠繼這部《道教與諸子百家》之後,再寫出一部《道教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
我與養正同志相識已久,可謂知友。多少年來,在作學問方面,我們常常是互相勉勵,互相促進。在這部《道教與諸予百家》一書即將出版之際,養正同志索序于我,說來慚愧,我於道教既無研究,對於諸子尤少涉獵,要我寫序,實在為難,可是,養正同志的殷殷之情,終於使我忘其愚陋,遂不揣冒昧,略述如上,聊以為序。
郭 朋
1991年2月5日於北京
自 序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史,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宗教文化當然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文化思想基本上是以儒、釋、道為主幹的諸學派的匯流體;道教無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匯流體中的部分。道教是在我國東漢時期形成的宗教,是在我國原始宗教意識的基礎上,融吸了先秦及兩漢諸種學派中的神秘主義思想因素形成其義理體系的。它既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又隨社會經濟基礎及上層建築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它始終與古代傳統諸學派,特別是與神仙家、道家、墨家、陰陽五行家、儒家等諸家思想有密切關係,同時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社會文化發生一定的影響。
道教以神仙信仰為其神學核心,它的義理體系是逐漸具備的、,我們要探索它的來龍去脈,便必須在它的義理體系中去尋找它同歷史上各種學術思想流派的本質上的聯繫,研究它如何吸取、繼承其他學術思想流派的內容,來造構自己的義理體系。
我們不能把宗教簡單地斥之為“虛幻”了事,而是要研究它發生,發展的規律,客觀地認識它,從實際出發去對待它。宗教意識的產生,本來是人類哲學思維的最原始的形式,人們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處於蒙昧狀態,在自然與社會力量面前感到自身力量的渺少、薄弱,幻想和祈求高高在上的權威者、智慧者的佑護。從對天神的畏懼、崇拜到宗教信仰義理體系的形成,是宗教思維的一種合理的發展,是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已宗教思想的特質,我們具體瞭解它對前人創造的文化遺產的繼承,瞭解它如何利用遺產為材料,根據自己時代的需求,加以精神轉化,供自己適應社會。我們研究它同社會諸方面的本質聯繫,才能瞭解它如何豐富宗教文化,從而影響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
下面筆者對書名作一點說明。我國古代傳統文化“諸子百家”之稱始見於漢代,《史記•賈誼傳》: “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考先秦學者早已有綜述古代學術流
派的記載,如《莊子•天下篇》因人立論,評述有墨翟、禽滑厘、宋錛、尹文、彭蒙、田駢、慎到、關尹、老聃、惠施、莊周、桓團、公孫龍等哲學思想名人流派;《荀子•非十二予
篇》亦因人立論,評述有它囂、魏牟、陳仲、史鱔、墨翟、宋鈃、慎到、田駢、惠施、鄧析等名人流派;西漢初,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見《史記》)已明確論述有陰陽、儒、墨、
名、法、道德六家學派;東漢時,班固據西漢末劉向、劉歆所撰《七略》,節而為《漢書•藝文志》,明確列出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
家共十家,諸家中既著錄有先秦古籍,也有西漢名人的著作。其實當時學術流派何止十家,未列入者還有兵家、術數、方伎。等多家。所謂“諸子”,乃是指諸學派的代表性人物與著作;“百家”乃是指各種學派,舉其成數而稱之。《漢志》中將學派、代表性人物、著作混合而論,總評述凡諸子百八十九家,標明其著作共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因為相傳“家’’與“子”並未明確區分,故後世對先秦至漢初流行的諸種學派,總稱之為
“諸子百家”。漢以後,這些“子”和“家”的學說仍流傳、發展;東漢以後,社會上又出現了不少新的學術流派和更多、更豐富的著名學者與著作,稱“家,,者如“釋家” (即佛教)、 “道家"-(即道教),稱“子"的名人名著如周子(周敦頤,《周予》),二程子(程顥、程頤,《程子》),張子 (張載,《張子》)、朱子(朱熹,《朱子》)等。我國傳統文化的“子”與“家”一代更比一代豐富多彩,這時所謂的諸子百家,其包含則一代更比一代廣闊,概括和代表著遠比秦、漢時期更多的學派與名人名著。《漢志》以後的文獻分類目錄學家,大多以經、史、子、集分類, “經"都以十三經為主。
“史”部以廿四史為主, “集”部以辭、詩、散文等文集為主,而“子”部則首載周秦諸子而次及後世新出哲學思想流派之名人名著,比如明歸有光輯《諸子匯函》便收載道教《抱樸子》、《天隱子》等書,清代崇文書局輯《子書百家》也收載佛、道經籍,近代張元濟等輯《四部叢刊》、中華書局輯《四部備要》《中國圖書綜錄》、國學整理社輯《諸孑集成》,均將有些佛、道經籍列入“子部”,並稱“釋家”、 “道家”。清代紀昀等編纂的《四庫全書總目》,其“子部”分“家”著錄,既列有儒、兵、法、農、醫、術數、雜家、小說家等諸家,也列了釋家和道家。此書是先秦至清乾隆以前我國傳統文化的著錄彙集,這是較《漢志》所錄更為廣闊、豐富得多的
“諸子百家”之學。換言之, “諸子百家”在《漢志》可以為諸學派、名人名著之總稱,在今天亦可以沿用為我國傳統文化諸學派及名學者、名著之總稱。筆者從這個認識出發,故把精深之佛學、理學亦納入諸子百家之列。道教自東漢順帝時興起,它便與我國傳統的諸子百家學說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相關聯的程度有深有淺,但都是不可漠視的。我們必須把道教放在歷史的長河中來具體地考察它、研究它。因此,筆者以“道教與諸子百家”為題,發表一點粗淺的意見。權作嘗試,並以此就教于方家。
在我從事道教學的研究與寫作中,得到郭朋先生熱情的鼓勵與指導,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