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與道家
|
舉辦宗教哲學專題講演的旨趣
(代序)
劉 真
近兩年來,政大教育研究所經常每週舉行學術講演一次。講演的範圍,甚為廣泛。舉凡與教育有關的各種問題,如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心理等無不涉及。我的意思,就是希望研究所的 同學,能夠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不要專在教育本身這門學問內兜圈子。因為教育與任何方面都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對宇宙、生、社會瞭解愈多、愈深,則對教育問題看得愈客 觀、愈真切。
不過,教育究竟系以“人”為主體。也可以說,教育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精神交感作用。故欲求教育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必須施教者自身先具有高尚的人格。我國古來之所以特重“人師”與“身教”,理即在此。
基於這種原因,所以教育研究所計畫從本學期起,在一般性的學術專題講演以外,開始舉行一系列的“宗教哲學”方面的專題講演。就今日時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各種宗教,敦請大家平素所最敬佩的宗教家或富有研究的學者,作若干次專題講演。我並非要研究所的同學將來成為某一宗教的信徒,而只是希望各同學在聽過講演之後,對其立身治學能獲得在一般學問中不易獲得的啟示和見解。
我自幼生長在一個宗教氣氛非常濃厚的家庭中,但迄今我尚非任何一種宗教的教徒。雖然如此,我總覺得一個人能夠多讀幾本宗教書籍或多聽幾次宗教講演,一定在有形或無形中,可以得到不少的益處。
目前社會上,由於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若干人常不免一味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但以個人收入有限,而物欲無窮,遂產生種種不良的風氣。對於造成這種不良風氣的少數不肖分子,固須“齊之以刑”;但就中國文化傳統的精神來講,則“道之以德”,似更為重要。
關於“道之以德”的方法,自然應該加強學校的倫理教育;但在倫理教育之外,如果對一般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能于其生命中多少灌輸一點宗教的意識,使他們性靈上得到一種啟示,從而瞭解人生不僅要注意物質生活,而且更要重視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滿足,常須仰賴於外力;精神生活的滿足,則可求之於內心。一個具有高度宗教修養的人,不但不屑措意於世俗的榮辱得失,聲色貨利;甚至對最重要的生死關頭,也都看得很輕。
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自系以儒家思想為基幹。而儒家思想中之天人合一觀念,何嘗與宗教思想沒有相通之處?故有些國家常視我們的儒學為儒教;而我國古代大儒,其傳道、弘道乃至殉道的精神志節,亦可與若干宗教家相媲美。宋代理學家二程兄弟向周濂溪問學時,濂溪所言甚少,僅勉以應“尋孔顏樂處”。我們細細體味此寥寥數字,含蓄著何等恢廓坦蕩超然物外的境界!這豈是一般僅僅記誦章句,如今日之徒知致力於書本知識者所能企望於萬一?所以我常以為:我們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儒,他們本身也許沒有任何宗教的信仰;但是他們的立身行事,卻於無 形中表現了宗教家那種崇高的人格與獻身的精神。
蔡元培先生是大家所公認的民國以來的一位偉大的教 家,他生平雖主張以美育代宗教;但他在民國元年所發表的《新 教育意見》一文中,特別揭櫫“世界觀”一項,曾謂:“世界有二方面,一為現象,一為實體,現象世界之事為政治,故以造成現世幸福為鵠的;實體世界之事為宗教,故以擺脫現世幸福為作用。而教育者則立於現象世界而有事於實體世界者也。故以實體世界之觀念為其究竟之目的,而以現象世界之幸福為其達到於實體觀念之作用。……提撕實體觀念之方法如何?曰消極方面使對於現象世界無厭棄,亦無執著;積極方面使對於實體世界非常渴慕而漸進於領悟……”蔡先生所謂對實體世界的這種“領悟”工夫,恐怕只有具備相當程度宗教修養的人才能做得到吧!
因此,我以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一方面固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有深厚的學術基礎;而另一方面,也應該效法宗教家獻身 的精神,提高人生的境界,認識人生的真義。只有這樣,所謂“人格教育”,所謂“教育神聖”等等,才不致成為一些空洞的名詞。
在今日科學昌明的時代,舉辦“宗教哲學”的專題講演,也許有點不合時宜;甚至談宗教,談哲學,亦可能被人認為空疏迂闊,不切實際。實則科學與宗教乃是相輔相成的。愛因斯坦曾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至於哲學與人生的關係,西洋古代羅馬大作家西塞羅(Cicero) 說得最好,他說:“哲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如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我們如果冷靜的想一想,古往今來的那一位偉大的人物,不具備宗教的熱忱與哲學的修養呢?
我希望這一系列的“宗教哲學’’專題講演,除給予教育研究所同學們一些寶貴知識外,更能引導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中,進入一段新的里程,達到更高的境界。對所謂“現象世界”的一切。看得更為超脫。不斤斤於物質的享受,不戀戀於世俗的浮華,樂道自得,立己立人。果能如此,則你們未來的成就,將不止是僅僅具有豐富知識的專家或學者,而且更是充滿愛心與熱忱能夠真正實踐中國傳統師道的教育家。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日於政大)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