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禪宗與道家

出版社

 

禪宗與道家

禪宗與道家
書名: 禪宗與道家
作者 南懐瑾先生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7309012259B57
地區 上海
年份 1991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代序  (一)
  前言  (二)
    禪宗與佛學
    一、佛學與中國文化的因緣  (三)
    二、佛學內容簡介  (九)
    (一印度文化的背景  (九)
    (二)印度上古的形勢與國情  (十)
    (三)釋迦出家成道對於人類世界的貢獻  (十一)
    1.建立師道的莊嚴  (十一)
    2.破除印度傳統的階級觀念   (十二)
    3.歸納印度上古傳統宗教的輪回之說   (十三)
    4.開拓宇宙觀與世界觀   (十四)
    5.調和裁定形而上的本體論   (十五)
    (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十七)
    1.小乘的思想   (十七)
    2.小乘的實踐   (二十)
    3.小乘的求證方法   (二十)
4.大乘的思想 
    5.大乘的實踐   (二十五)
    6.大乘求證的方法   (二十七)
三、禪宗概要   (二十九)
    (一)有關禪宗的史跡   (三十一)
    1.禪宗所謂的“教外別傳”   (三十四)
    2.禪宗的禪   (三十五)
    3.達摩大師初傳的禪宗   (三十六)
    (二)初唐以前禪宗開展的影響   (三十七)
    1.關於六祖的開悟   (四十一)
    2.關於“不思善,不思惡”的問題   (四十五)
    3.關於“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的問題  (四十六)
    (三)唐初禪宗興盛的大勢   (四十七)
    (四)研究禪宗的幾個鎖鑰   (五十一)
    1.時代方言的注意   (五十一)
    2.幾個重要術語的瞭解   (五十二)
    (1)禪宗語錄   (五十二)
    (2)禪宗機鋒   (五十三)
    (3)棒喝   (五十六)
    3.研讀禪宗典籍的重點   (五十七)

    4。必須具備禪學與文學的素養   (五十九)
    (五)禪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六十四)
    1.禪的目的與涅槃   (七十五)
    2。宋元以後注重參禪的禪風   (七十九)
    (1)參話頭與止觀、禪那的關係   (八十)
    (2)看念頭   (八十)
    (3)參話頭   (八十二)
    3.元明以後禪宗的三關界說與參禪的境界   (八十三)
    (六)禪宗與理學的關係   (八十四)
    (七)禪宗與中國文學   (九十二)
    1.隋唐以後文學意境的轉變與禪宗   (九十三)
    (1)詩   (九十三)
    (2)詞曲   (一百零一)
    (3)小說   (一百零三)
    .2.禪與文學的重要性   (一百零五)
    (1)禪師與詩   (一百零六)
    (2)宗教與文學   (一百零七)
四、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文化教育的精神   (一百零九)
    (一)佛教原始制度的簡介   (一百一十)
    (二)禪宗叢林制度的由來   (一百一十三)
    1.叢林的規模   (一百一十五)
    2.叢林的風規   (一百一十九)
    3.叢林以修持為中心的禪堂   (一百二十五)
    4.叢林與中國文教   (一百三十)
    結論   (一百三十二)
    道家與道教
一、道家學術思想與黃老、老莊的淵源 (一百三十七)
  (一)道家與黃老   (一百三十七)
  (二)道家與老莊   (一百三十九)
二、隱士思想與道家   (一百四十二)
  (一)上古歷史傳說上的反證  (一百四十二)
  (二)孔子與隱士的思想   (一百四十三)
  (三)隱士與歷史政治的關係   (一百四十五)
    1.歷史上畏懼“隱士”思想的反面   (一百四十六)
    2.歷史上尊重“隱士”思想的正面   (一百四十七)
三、方士的學術與道家   (一百五十)
    (一)有關原始自然科學   (一百五十一)
    (二)有關陰陽家演變為人文科學   (一百五十二)
    (三)有關理論物理科學   (一百五十三)
四、關於道家方士學術思想的淵源   (一百五十六)
    (一)上古傳統文化與周代的道術   (一百五十七)
    (二)戰國時期北方齊魯燕宋的文化背景   (一百七十二)
    (三)戰國時期南方楚國的文化思想   (一百七十九)
五、道家與道教學術思想的內容   (一百八十二)
    (一)道家與道教的天人宇宙說   (一百八十二)
    1.關於陰陽的觀念   (一百八十五)
    2.關於五行的觀念   (一百八十七)
    3.關於天干和地支的甲子觀念   (一百八十九)
    (二)道家神仙修煉的學術思想   (一百九十五)
    1.道家與道教對於人生意義的估價   (一百九十五)
    2.方士思想的影響   (一百九十八)
    (1)養神論者的理論與方法   (一百九十八)
    (2)養氣與煉氣論者的先聲   (一百九十九)
    (3)服餌者的理由   (二百零三)
    (4)祀禱派的修煉   (二百零八)
六、漢魏以後的神仙丹道派   (二百一十四)
    (—)丹經鼻祖的作者魏伯陽   (二百一十五)
    (二)方士醫學與易象數合流的煉氣養生術的丹道   (二百二十二)
七、道家與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論   (二百三十四)
    1.儒道不分家的“天”字的含義   (二百三十四)
    2.儒道不分家的“道’’字的含義   (二百三十五)
  (一)老子   (二百三十六)
    1.老子思想的天道無為與自然的觀念   (二百三十六)
    2.老子對於仁義與聖人的觀念    (二百三十六)
    3.有關老子政治思想的誤解   (二百四十)
    4.老子被人陷害為陰謀權術的教唆者   (二百四十一)
    5.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二百四十三)
    6.老子攝生養生的學術   (二百四十六)
    (1)入手立基虛極靜篤的養靜論   (二百四十七)
    (2)由靜極進於綿綿若存的養神論   (二百四十七)
    (3)輔助養靜養神的養氣論   (二百四十七)
    (4)恍惚至精的道妙   (二百四十八)
    (5)攝生養生的成果   (二百四十八)
    7.道教《清靜經》   (二百五十)
    (二)莊子   (二百五十一)
    1.《莊子》的寓言   (二百五十二)
    2.《莊子》的《逍遙遊》與內七篇   (二百五十三)
    3.《莊子》外篇的風規   (二百五十五)
    4.《莊子》內篇養生學與方士神仙的因緣   (二百五十六)
    (三)戰國時期陰陽家與方士的聲勢   (二百六十)
    1.騶衍陰陽學說的動機與目的   (二百六十二)
    2.陰陽學說的內容   (二百六十三)
    3.騶衙地球物理的思想   (二百六十三)
    4。齊國學術的風氣   (二百六十五)
    (四)秦漢之際燕齊方士與神仙的思想淵源   (二百六十六)
    1.秦始皇與封禪   (二百六十六)
    2.漢初的神道與神仙   (二百七十)
    3.漢魏以下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概略   (二百七十三)
八、道教  (二百七十七)
    (一)漢末道教形成的因緣   (二百七十七)
    (二)魏晉以後的道家與道教   (二百八十六)
    1.唐代的道教   (二百九十三)
    2.宋元明清的道教   (二百九十五)
九、道家及道教思想與中國文化的教育精神   (二百九十八)
《禪與道概論》後語  楊管北   (三百零五)
南懷瑾著述目錄   (三百零八)
 

          舉辦宗教哲學專題講演的旨趣
            (代序)

  劉  真
 
      近兩年來,政大教育研究所經常每週舉行學術講演一次。講演的範圍,甚為廣泛。舉凡與教育有關的各種問題,如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心理等無不涉及。我的意思,就是希望研究所的 同學,能夠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不要專在教育本身這門學問內兜圈子。因為教育與任何方面都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對宇宙、生、社會瞭解愈多、愈深,則對教育問題看得愈客      觀、愈真切。
不過,教育究竟系以“人”為主體。也可以說,教育乃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精神交感作用。故欲求教育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必須施教者自身先具有高尚的人格。我國古來之所以特重“人師”與“身教”,理即在此。
      基於這種原因,所以教育研究所計畫從本學期起,在一般性的學術專題講演以外,開始舉行一系列的“宗教哲學”方面的專題講演。就今日時社會影響力較大的各種宗教,敦請大家平素所最敬佩的宗教家或富有研究的學者,作若干次專題講演。我並非要研究所的同學將來成為某一宗教的信徒,而只是希望各同學在聽過講演之後,對其立身治學能獲得在一般學問中不易獲得的啟示和見解。
     我自幼生長在一個宗教氣氛非常濃厚的家庭中,但迄今我尚非任何一種宗教的教徒。雖然如此,我總覺得一個人能夠多讀幾本宗教書籍或多聽幾次宗教講演,一定在有形或無形中,可以得到不少的益處。
       目前社會上,由於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若干人常不免一味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但以個人收入有限,而物欲無窮,遂產生種種不良的風氣。對於造成這種不良風氣的少數不肖分子,固須“齊之以刑”;但就中國文化傳統的精神來講,則“道之以德”,似更為重要。
      關於“道之以德”的方法,自然應該加強學校的倫理教育;但在倫理教育之外,如果對一般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能于其生命中多少灌輸一點宗教的意識,使他們性靈上得到一種啟示,從而瞭解人生不僅要注意物質生活,而且更要重視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滿足,常須仰賴於外力;精神生活的滿足,則可求之於內心。一個具有高度宗教修養的人,不但不屑措意於世俗的榮辱得失,聲色貨利;甚至對最重要的生死關頭,也都看得很輕。
     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自系以儒家思想為基幹。而儒家思想中之天人合一觀念,何嘗與宗教思想沒有相通之處?故有些國家常視我們的儒學為儒教;而我國古代大儒,其傳道、弘道乃至殉道的精神志節,亦可與若干宗教家相媲美。宋代理學家二程兄弟向周濂溪問學時,濂溪所言甚少,僅勉以應“尋孔顏樂處”。我們細細體味此寥寥數字,含蓄著何等恢廓坦蕩超然物外的境界!這豈是一般僅僅記誦章句,如今日之徒知致力於書本知識者所能企望於萬一?所以我常以為:我們中國古代的一些大儒,他們本身也許沒有任何宗教的信仰;但是他們的立身行事,卻於無  形中表現了宗教家那種崇高的人格與獻身的精神。
      蔡元培先生是大家所公認的民國以來的一位偉大的教 家,他生平雖主張以美育代宗教;但他在民國元年所發表的《新 教育意見》一文中,特別揭櫫“世界觀”一項,曾謂:“世界有二方面,一為現象,一為實體,現象世界之事為政治,故以造成現世幸福為鵠的;實體世界之事為宗教,故以擺脫現世幸福為作用。而教育者則立於現象世界而有事於實體世界者也。故以實體世界之觀念為其究竟之目的,而以現象世界之幸福為其達到於實體觀念之作用。……提撕實體觀念之方法如何?曰消極方面使對於現象世界無厭棄,亦無執著;積極方面使對於實體世界非常渴慕而漸進於領悟……”蔡先生所謂對實體世界的這種“領悟”工夫,恐怕只有具備相當程度宗教修養的人才能做得到吧!
     因此,我以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一方面固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有深厚的學術基礎;而另一方面,也應該效法宗教家獻身 的精神,提高人生的境界,認識人生的真義。只有這樣,所謂“人格教育”,所謂“教育神聖”等等,才不致成為一些空洞的名詞。
      在今日科學昌明的時代,舉辦“宗教哲學”的專題講演,也許有點不合時宜;甚至談宗教,談哲學,亦可能被人認為空疏迂闊,不切實際。實則科學與宗教乃是相輔相成的。愛因斯坦曾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至於哲學與人生的關係,西洋古代羅馬大作家西塞羅(Cicero)  說得最好,他說:“哲學,人生之導師,至善之良友,罪惡之勁敵!假如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麼?”我們如果冷靜的想一想,古往今來的那一位偉大的人物,不具備宗教的熱忱與哲學的修養呢?
      我希望這一系列的“宗教哲學’’專題講演,除給予教育研究所同學們一些寶貴知識外,更能引導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中,進入一段新的里程,達到更高的境界。對所謂“現象世界”的一切。看得更為超脫。不斤斤於物質的享受,不戀戀於世俗的浮華,樂道自得,立己立人。果能如此,則你們未來的成就,將不止是僅僅具有豐富知識的專家或學者,而且更是充滿愛心與熱忱能夠真正實踐中國傳統師道的教育家。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十日於政大)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