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

出版社

 

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

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
書名: 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
作者 孔令宏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9787810285728
地區 保定
年份 2001
出版社: 河北大學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序言李錦全 (1)
前言  (1)
    上篇朱熹與道家、道教關係的史料及其分析
第一章北宋五子與道家、道教的關係 (1)
  第一節背景(1)
  第二節周敦頤與道家、道教的關係(4)
  第三節邵雍的道教先天易學(6)
    一、《易》與道教的結合(6)
    二、邵雍思想的道教來源(8)
    三、朱熹易學對邵雍和周敦頤思想的融合(8)
第四節張載和二程與道家、道教(10)
第二章朱熹與道家、道教的不解之緣(13)
第一節朱熹與道家、道教的事蹟(13)
    一、早年、中年朱熹與道家、道教(13)
    二、朱熹晚年對《陰符經》和《周易參同契》的研究(14)
    三、朱熹與道教煉養術(18)
    四、道家、道教對朱熹思想影響的初步估價(20)
第二節朱熹對道家、道教的評論(22)
第三節朱熹對佛道二家的不同態度(28)
第四節儒道融合的朱熹哲學(31)
  下篇朱熹哲學對道家、道教義理的吸收與改造
第三章理體論(34)
第一節儒、道二家“道”的同與異(35)
第二節道家、道教之理的儒家化(38)
  一、理範疇的道家、道教淵源(38)
  二、道與理(40)
  三、道與倫理(43)
  四、天道與天理(46)
  第三節虛而生生不已的道體論(49)
  第四節有無關係與“無極而太極”(55)
    一、無極、太極範疇的道家、道教淵源(55)
    二、道物關係的雙向分疏與合歸統一(59)
  第五節理氣關係論(94)
    一、理氣動靜 95)
    二、理氣先後(98)
    三、道氣論與理氣論的異同(102)
第四章物體論(107)
  第一節物生化過程中的理氣關係(107)
  第二節格物窮理(113)
  第三節道家、道教與朱熹的科學哲學思想(120)
第五章性體論(123)
  第一節一體兩分的太極性體(126)
    一、從以道、氣論性到以理、氣論性(126)
    二、性體(134)
  第二節回歸本性(149)
    一、理、性、命的思辨架構(149)
    二、盡性歸本(162)
第六章心體論(178)
  第一節一體兩面的太極心體(178)
    一、從道家、道教的本心到朱熹的心體(178)
    二、心與氣(184)
    三、心與理(186)
    四、心的能知覺與所知覺(188)
    五、作為“器”與“具”的心(191)
  第二節心統性情(192)
    一、心與性(192)
    二、由心為已發性為未發到心貫已發未發(195)
    三、心統性情(208)
  第三節複其見天地之心(212)
    一、體用兼賅的心地功夫(212)
    二、心中之“幾微”的控制(217)
    三、存天理滅人欲(224)
第七章境界論(233)
  第一節明體達用、用以明體的知行功夫(235)
  第二節體用互陳的境界建構與提升(245)
    一、境界的建構(245)
    二、境界的提升(283)
第三節達觀生死的境界超越(286)
結語( 291)
   一、對朱熹哲學納道入儒的評價(291)
   二、朱熹哲學對儒家和佛教的影響(297)
   三、朱熹思想對道教的影響(300)
主要參考文獻(315)
一、古籍文獻 (315)
二、論文文獻(318)
三、書籍文獻(319)
後記(327)
 

 李錦全
    宋代理學在儒學發展史上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特別在儒學 哲理化方面做出了貢獻。宋代理學正宗,一般列舉有濂(周敦頤)、洛(程顥、程頤)、關(張載)、閩(朱熹)四大學派。其中朱熹是繼周、程之後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從南宋末到元、明、清三代,朱熹思想在傳統文化中居於儒學正宗的地位。
    宋代理學之所以在哲理化方面有很大提高,得力於對道、佛思想的吸收與融合,所以對宋儒朱、陸兩派,後人也有“朱子道,陸子禪”的說法。這就表明,朱熹與道家、道教思想是有密切的關係。
    不過“朱子道”雖然有此說法,但過去沒有人作過詳細的論證,即使有的文章偶有提及,也是語焉不詳,嚴格說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還屬空白。但是要深入研究這個問題,卻有相當的難度。阻力首先來自朱熹本人,因為他以孔、孟之徒自許,居於儒家的正統地位,因此公開視道、佛為異端。這種情況以講儒家道統的韓愈反映最為明顯。宋儒的表現雖較為隱蔽,但電不願承認受道、佛的影響。如周敦頤寫的《太極圖說》,被人懷疑有來自道教的思想,二程對此採取回避態度,而朱熹則為之辯解。他認為周敦頤發明《太極圖》是“不由師傳,默契道體”,是“得之於心,而天地萬物之理,巨細幽明,高下精粗,無所不貫,於是始為此圖以發其秘爾。”他又將《太極圖說》的首句.斷定應為 “無極而太極”,並解釋說:“無極而太極,正所謂無此形狀,而有此道理耳。”這就巧妙地排除了無極在太極之先或是產生太極的印象,使《太極圖說》中道教的思想得以消弭於無形。他還把
太極解釋為總天地萬物之理,而將儒學傳統中的封建綱常倫理,卻以理這一最高範疇的普遍形式上升為宇宙本體,這樣既可以吸取道家思想於無形,又落實到儒學思辨性的提高,而不會損害他這個當代大儒的形象,繼續保持他作為孔、孟道統中人的正宗地位。
    宋儒中朱熹等人,正是存在這種敏感而微妙的矛盾心態,所以使得問題更為複雜。如要在理論上剖析朱熹與道家、道教思想的關係,就不容易說得清楚。孔令宏在研究這個問題時,曾提出“道體儒用”作為朱熹思想的概括,但在論證中覺得還不夠成熟。後來又發現朱熹哲學存在著形而上與形而下不一致的矛盾:即在形而上層次借鑒道家、道教哲學思辨的概念、範疇之間的關係模式和思路、思維方式,而在形而下的層次卻恪守儒家的立場,要解決這個矛盾,即在借鑒道家、道教的形而上時,還必須進行改造,以便與自己的形而下之用相一致,而朱熹就是在改造上出現了偏頗,所以朱熹納道人儒固然做出很大成績,但亦有不夠完善之處。孔令宏的論著就是從這裡人手進行剖析,並由此揭示出朱熹哲學與道家、道教思想的關係。
    不過朱熹納道人儒亦不是簡單拼湊,他對兩家思想接軌也下了很大功夫,他不認為儒學是被動接受道家思想的支配,而是從相互影響、雙向交流中加以融合。如孔令宏所言,雖然認為朱熹一所下功夫還有不夠完善之處,但與先前的魏晉玄學相比,融合的廣度更為廣闊,深度則更為淵深,可以說前進了一大步。但是我們要說清楚朱熹如何融合兩家思想也不容易,因為能使用的資料,對抽象的思想意識要坐實誰影響誰也很為難。因此對本書的論證,即使看來是有理有據,但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也可能有不同的體會,這是學術研究上所以提倡爭鳴的原因。令宏同志研究這個課題的時問尚不太長,但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希望他今後在學術上進一步作出更深入的探索,精益求精。對這一部書,歡迎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提出質疑和問難,以便經過交流和研討,得以共同提高,這正是本書作者所厚望的。是為序。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