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宋元道教易學初探

出版社

 

宋元道教易學初探

宋元道教易學初探
書名: 宋元道教易學初探
作者 章偉文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80659776—X/B*139
地區 成都
年份 2005
出版社: 巴蜀書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序     鄭萬耕(1)
緒言道教易學概述(1)
  第一節道教易學確立的理與勢(1)
    一何謂道教易學(1)
    二道教易學確立的理與勢(5)
  第二節  《周易參同契》與道教易學的確立 (17)
    二  《周易參同契》標誌著道教易學的確立(26)
  第三節道教易學的分期及基本特徵(31)
    一  早期道教與易學的關涉(31)
    二  魏晉南北朝道書中的易學內容及其特徵(38)
    三  隋唐道教易學與丹道理論(42)
    四  宋元明清道教易學流派的孳乳(50)
  第四節宋元道教易學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63)
    一  為什麼要研究宋元道教易學(63)
    二  宋元道教易學研究的方法和原則(65)
          上篇宋元易學內丹學
第一章陳顯微的易學內丹學思想(71)
  第一節陳顯微建立易學內丹學思想體系的緣由(73)
  第二節載造化之妙理者莫出於《易》卦(80)
    一  牝牡四卦以為橐 ,覆冒陰陽之道(82)
    二  乾坤者,太極之變也。合之為太極,分之為乾坤 (84)
    三  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 (85)
  第三節金丹者,象乾坤以為體,法日月以為用(87)
  第四節乾坤升降有候,坎離配合有機 (93)
  第五節大《易》之作本諸大丹,丹道包空括壞,越數超形(101)
第二章儲華谷的易學內丹學思想(117)
  第一節儲華谷《周易參同契》注年代略考(118)
    一儲華穀“注”的時間上限(118)
    二儲華穀“注”的時間下限(119)
    三  儲華穀“注”為宋代注本(125)
    四  儲華穀“注”所作時間應在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之後,值南宋中晚期(126)
第二節儲華谷的易學內丹學思想(131)
    一  藥之與物,二八河圖(133)
二  五賊運火,皇極洛書(139)
    三  金丹之道,法象羲《易》,按爻摘符(147)
第三章俞琰的易學內丹學思想(153)
  第一節俞琰論易學與道教修煉的關係(154)
  第二節俞琰易學內丹學的理論特色(158)
    一神仙還丹之道與《周易》太極之道(158)
    二  《易》理、《易》符與道教內丹修煉(164)
    三  俞琰道教易學內丹學對佛教禪學的“揚棄”(168)
第四章陳致虛的易學內丹學思想(173)
  第一節內丹道教的建立:借易道闡發丹道(174)
    一  《易》只陰陽兩件物事,能明能行方為聖人(177)
    二易之道逆數也(180)
    三  《易》之道統乎天心(183)
第二節  內丹道教修持的根本方法:以術證道(186)
中篇宋元道教易圖學
第五章陳摶與宋元道教圖書易學的興起(195)
第一節陳摶的生平事蹟、學術淵源及著述(195)
第二節陳摶的道教圖書易學思想(210)
    一  陳摶的“易龍圖”與河洛之學(210)
    二陳摶與太極圖(242)
    三  陳摶與先天圖、先天學(264)
第六章郝大通《太古集》的道教易圖學思想(283)
第一節郝大通具有“易”道特徵的道教宇宙論思想(286)
      一道生萬物是一個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過程(286)
      二  自然天道與“易”之道、還丹之道(288)
      三  具有“易”道特徵的道教宇宙論(291)
    第二節郝大通以易圖解宇宙化生萬物的規律性與道教內丹修煉 (299)
    第三節郝大通法天地造化生物的原理以論還丹之爐鼎的思想(310)
第七章雷思齊的道教易圖學思想(3191
第一節河圖、衍數新釋(319)
第二節河圖、衍數與《道德經》(325)
第三節雷思齊道教易圖學的意義(330)
下篇宋元道教易老學
第八章李道純的道教易老學思想(335)
   第一節道本至無,易在其中(336)
   第二節易象乃道之原,常變乃易之原(353)
   第三節聖之為聖,用易而已。用易之成,虛靜而已(362)
結束語:宋元道教易學研究對當代文化建設的價值(376)
參考文獻(381)
後記(387)

    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熱點之一。而學術界一般多集中于對儒家易學進行研究,對道教易學的研究相對較少。道教易學,既不同于儒家易學,亦不同于道家易學,它是為道教煉養學,尤其是道教內丹學提供理論基礎的。研究道教易學,既要懂得各時代的易學理論,又要熟悉道教丹道之學的相關知識,因此道教易學是道教研究中的一大難題,研究者寥寥。據我所知,已有的道教易學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探討《周易參同契》、陳摶易學等焦點問題上,對陳摶以後道教易學的研究則比較薄弱。章偉文博士所著《宋元道教易學初探》一書,嘗試著對道教易學作了初步的界定,對道教易學的特徵、基本內容及其研究方法作了梳理,建構了一個較為系統的理論框架。全書側重研究了宋元道教易學,將其分為易學內丹學、道教易圖學和道教易老學,依次論述了宋元道教易學八位代表人物的思想。作為一部專題性斷代史論著,對於深化、拓展易學哲學和道教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此書史料翔實,考辯精審,分析較為透徹,評價相當中肯,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
    在我個人看來,《宋元道教易學初探》的重要收穫,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明確了道教易學的研究宗旨和目標。此書認為,道教易學的宗旨在於彌補道家哲學偏重形上學的弱點,從而開闢道教由人事通向天道的實踐之路。道家哲學通融、無礙,其所謂“道”,具有無限的包容性,卻又存在難以具體描述的困境。如《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一章);道作為本體的存在是不可名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二十五章)。《莊子》以為,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莊子•大宗師》)。而隋唐道教重玄學所設定的終極本體,也是一種“玄之又玄”、“有無雙遣”、“無滯無累”、“超凡脫俗”的最高宗教精神境界,是不可言說的;其證悟本體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否定”,亦不利於指導具體的宗教實踐。通過引《易》入道,《易》理即是天道之理,循《易》理而行就能與天道相通,達到人與天的合一。因此,道教易學這種學術形式的出現,旨在彌補道家哲學偏重形上學的缺陷,它結合《易》理,如納甲、卦氣、卦變、無極太極、先天後天、五行八卦、河洛數理等等,來探討天道的內容、表現以及由人事通向天道的路徑,既能為道教信仰確立較明確的終極宗教目標,又能為道教的宗教修持提供切實的路徑和方法。這在道教義理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和理論價值。
    第二,在對道教易學進行界定的同時,對儒學易與道教易的不同特點作了說明。這對易學哲學的豐富和發展,也是有意義的。此書認為,在回答天道之理為何,理想之人道為何,由人道及于天道為什麼可能,以及由人道及于天道的路徑和方法等問題的過程中,道教引入了《易》學。因此,道教易更為關注天道問題的研究。應該說,儒學易同樣重視對天道的探究,但儒學易探索天道的主要目的是為政治和社會倫理問題提供本體論的根據。道教易和儒學易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重在對自然天道及人與自然天道合一這個問題進行研究,這種人與自然天道的相合更多地是以個體的、自然人的身份來進行,而不是以群體的、社會的人為基礎。這樣,儒學易和道教易之間就具有一種相待互補性。而本書對道教易學所作的探討,對於開展儒學易和道教易的比較研究、對於豐富和發展易學哲學的思想,頗有啟發意義。
    第三,對宋元道教易學在道教發展史上的地位、性質和意義的論述,相當準確而富有新意。宋元道教易學是內丹學的一種理論形式,而內丹學是在對漢、唐之外丹學和重玄學的揚棄中建立起來的。因外丹的不適當服用常造成對生命的戕害,這對道教長生成仙、延年益壽的宗教理想是一個打擊;而重玄學對達成道教形上之境的具體操作的路徑、方法有所忽略。宋元道教易學致力於為道教的宗教實踐提供具體範式的指導,為道教的社會教化尋求更為理性又更具操作性的切入點。本書依據宋元道教易學思想的不同特點,將其概括為三大類型,即易學內丹學、道教易圖學和道教易老學。其中易學內丹學主要是以個體為本位,對天道之理進行切身之體悟,以求得個體與天道之相通、相融的具體方法和路徑;道教易圖學主要是以易圖的形式對天道之理進行理論探討,以為道教內丹修煉提供理論的指導;道教易老學則是對上述這種天人之學的理論綜合,以體用的方式來貫通天與人、道體與器用,溝通形上與形下。此種分類研究,對於我們準確地把握宋元道教易學的思想特點、明確其在學術上的地位是有幫助的。
    第四,本書對宋元道教易學發展史上的某些具體問題的探討,也有較多新意。諸如對金代全真道士郝大通《太古集》的道教易圖學,元代高道李道純的道教易老學所作的研究;對陳摶與河洛之學的關係、對署名陳摶著的《陰真君還丹歌注》真偽問題的考察;對儲華谷《周易參同契》注年代的考辨;對於宋元道教易學所體現的“天人合一”的內在超越之路與西方哲學發展道路之區別的論述,等等,都能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較強的說服力和較多的創新性。   
    在充分肯定本書積極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深深感到尚有進一步研究的餘地。比如道教易學內丹學與道教易圖學在思想內容上有部分交叉重合,這兩部分的劃分及敘述還可再作斟酌;在行文風格上還可以更加簡明,引述原文應有所克制,有些可將原始文獻化作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在宋元道教易學與宋明理學的關係的探討方面尚嫌不足;對於宋元道教易學研究的當代意義的探討仍可豐富,以使之更為深入、更臻全面。
    章偉文博士誠敬淡泊,沈潛好學,心不旁騖,矢志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他出生於江西崇仁,曾以故鄉先賢、元代大儒吳澄易學研究開啟其學術之路。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中國道教協會研究室,擔負《中華道藏》的整理出版工作,效力甚多。旋又綜合易道,深加探求,著成《宋元道教易學初探》一書,實言前人所未言。若假以時日,繼續鑽研,相信偉文博士定能有更大創獲。我熱切地盼望他的一部完整的《道教易學史》的問世。
    偉文博士曾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隨我學習六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哲學碩士和歷史學博士學位。現在,其博士論文要在巴蜀書社正式出版,索序於我。於是略述感想,以為祝賀與期盼。
                                    鄭萬耕
                               2005年6月於北京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