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人仙之間《抱樸子》與中國文化

出版社

 

人仙之間《抱樸子》與中國文化

人仙之間《抱樸子》與中國文化
書名: 人仙之間《抱樸子》與中國文化
作者 徐儀明 冷天吉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81041500
地區 開封
年份 1998
出版社: 河南大學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序馮天瑜(1)
  “元典文化叢書”的說明•李振宏(5)
  一  葛洪其人與《抱樸子》其書(1)
    1.葛洪傳略(1)
    (1)見素抱樸的個性(2)
    (2)尋仙求道的歷程(5)
    (3)鍥而不捨的探尋 (7)
    (4)享譽後世的“葛仙翁”(9)
    2.曠世奇書《抱樸子》(10)
    (1)《抱樸子.夕蔔篇》:崇儒濟世的志向(11)
    (2)《抱樸子.內篇》:煉養自保的旨趣(13)
  二  《抱樸子》的思想體系(16)
    1.《抱朴子》的神仙思想(16)
    (1)道教神仙系統的確立 (16)
    (2)求仙的決心與成仙的理想(18)
    (3)成仙的理論與修煉方法(20)
  2.以忠孝為軸心的倫理觀(30)
    (1)善行以忠孝為先 (30)
    (2)議政救世的政治態度(32)
    (3)強烈的封建宗法觀念(33)
  3.以“玄”為本的哲學理論(35)
    (1)“玄”為宇宙的本體(35)
    (2)從“玄”到“精、氣、神”(36)
    (3)“玄”——存思體得之道(37)
  4.自發的唯物主義思想(40)
    (1)氣生天地萬物(41)
    (2)物類互變(41)
    (3)形須神而立 (43)
    (4)“我命在我不在天”(44)
三  《抱樸子》與中國士大夫 (46)
  1.養生避亂的退隱意識(46)
    (1)“神仙亦只隱士耳” (46)
    (2)隱跡山林的情趣 (49)
    (3)隱逸之風的流傳(56)
  2.心系廟堂的入世情懷 (59)
    (1)貴今應變的人生態度(59)
    (2)“山中宰相’’的抱負(62)
    (3)待時而起的從政傾向 (64)
  3.三教合流的思想潮流(68)
    (1)封建倫理與道教戒律(68)
    (2)與佛理禪機的融合 (72)
    (3)儒道之間的徘徊與抉擇 (77)
四  《抱樸子》與中國國民心理(81)
  1.執著於此岸世界(81)
    (1)靈肉合一的現世追求(81)
    (2)對法術的崇信與懷疑(88)
  2.心理的內穩態機制(101)
    (1)平衡生死矛盾的心態(101)
    (2)超越欲念的羈絆(103)
    (3)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調適(105)
五  《抱樸子》與古代煉丹術(109)
  1.金丹理論系統的闡發及操作(109)
    (1)“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112)
    (2)還丹與金液(113)
    (3)黃白與石藥(117)
  2.作為近代化學先驅的煉丹術(122)
    (1)朦朧中的科學實驗(122)
    (2)煉丹術引發的化學革命(125)
  3.煉丹術的神學迷失(131)
    (1)金丹迷信的悲劇(131)
    (2)迷狂之後的猛醒(137)
    (3)煉丹術的衰落與消亡(139)
六  《抱樸子》與古代醫學、養生學(143)
  1.《抱樸子》與古代醫學 (143)
    (1)“莫不以醫術為要”(143)
    (2)“杏林春暖”與醫德(150)
    (3)山林醫風的形成(157)
  2.《抱樸子》與古代養生術(164)
    (1)寶精、行氣與導引(164)
    (2)內丹術的興起與發展(170)
    (3)《抱樸子》養生術的價值及其影響(177)
七  《抱樸子》與中國道教一一(186)
  1.《抱樸子》之前的道教(186)
    (1)道教的起源與草創(186)
    (2)早期道教及其特點 (191)
  2.《抱樸子》在道教史上的地位與影響(196)
    (1)神仙道教理論的集大成著作(196)
    (2)承前啟後的重要環節 (202)
  3.《抱樸子》之後的道教(209)
    (1)金丹理論的演化與嬗變(209)
    (2)道教的盛行與衰落(215)
附錄一《抱樸子》選譯(221)
  暢玄(221)    論仙(227)    微旨(250)
  諾意(266)    酒誡(282)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294)
後記(296)
 

     公元前6世紀前後的幾百年間(即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稱“軸心時代”),南亞的印度人、西亞的希伯萊人、南歐的希臘人和東亞的

中國人,在各自歷經長時段的文明積澱之後,不約而同地達到文化史的一個臨界點——人們已不滿足于對現實的直觀反映,而致力於對世界

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的探索,並思考作為實踐與思維主體的人類在茫茫時空中的地位,開始形成深刻的而不是膚淺的、辯證的而不是刻板的關

於宇宙、社會和人生的學說,並首次用完整的典籍將其記載下來,從而使得此前處於萌芽狀態的、散漫的宗教、科學、文學、史學、哲學成

就得以凝集、綜匯和昇華。這些第一次強有力地歌詠出諸文明民族“元精神”的為數有限的典籍,可以稱之“文化元典”①。
    如果說,《吠陀文獻》和《佛典》是印度元典,《古聖書》是波斯元典,《理想國》、《形而上學》等先哲論著是希臘元典,《聖經》

是猶太及基督教元典,那麼,在中華文化系統中,堪稱“元
    ①關於“文化元典”的界說,詳見拙著《中華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版。
典”的,首推《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被儒家尊為經典的《論語》、《孟子》、《苟子》,被道家及道教

奉為經典的《老子》、《莊子》,被墨家視作圭臬的《墨子》,法家的集大成《韓非子》,都享有“元典’’之尊。此外,一些專科創始之

作,如軍事家鼻祖《孫子兵法》、醫學寶典《黃帝內經》也可排人“兀典”行列。
    元典率先系統薈萃先民智慧,其思想富於原創性,其主題具有恆久性,因而元典有著立足于現實基礎上的超越性,它們的思考指向宇宙

、社會、人生等普遍性問題,在回答這些普遍性問題時,所提供的並非實證性結論,而是哲理式原型;並非僵固式的教條,而是開放性的框

架,有著廣闊的“不確定域”,從而為歷代閱讀者和解釋者保留了“具體化”和“重建”的無限空間,使之可以縱橫馳騁,這便是所謂“《

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春秋繁露•精華》),以至在兩千餘年間,元典常釋常新。一部中華元典詮釋史與整個中

國文化史的進程相伴相依,互為表裡。
    歷史的辯證法反復昭示:發展不是簡單的生長和增進,它往往不一定呈直線式進步,而是通過一系列螺旋式圈層實現的。這樣“回復’

’便不總是重複往昔,而可能是一種上升的形式,是“喚醒,,事物在其開端時即已蘊蓄著的可能性的一種形式。作為由具有自覺意識的人

類創造的文化,也生動地展現著螺旋式的發展軌跡,如歐洲“文藝復興”的崇尚古希臘、“宗教改革”的服膺《聖經》,便是對“元典精神

”的發揚和再造,而歐洲文化正是在這種“回復”中贏得歷史性進步的。這種向“文化元典”汲取靈感,獲得前進基點的現象在中國也多次

出現,著名的“古文運動”便是典型事例。考之以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這種“返本開新”、“以復古為解放”,即回歸元典精神以求新

變的情形也俯拾即是。當然,現代化是一個文化轉軌過程,充滿變異與新生,現代生活好比一台巨大過濾器,對往昔文化傳統或放行,或阻

遏,於棄取間行揚抑之道。近世中國人立足于文明轉型和挽救民族危亡的社會實踐,選擇中華元典精神裡的變通哲學、憂患意識、華夷之辨

、革命觀念和民本思想,並與外來西學的相關部分彼此激蕩交融,從而鍛造出在近世中國發揮巨大作用的社會變易論、社會救亡論、民族國

家論、社會革命論和民主主義。可見,元典精神的選擇性發揚和創造性轉換,是近現代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一題旨,也是今人和後人所

要反復探討和力加實踐的。
    我從事元典研究多有年所,然困惑處不少,亟望友朋切磋。令人高興的是,河南大學出版社推出“元典文化叢書”,這使我頓覺良師益

友在側,其歡欣鼓舞自不待言。該叢書將先秦時期應運而生的一批文化元典逐部加以詮釋,並闡揚其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及中國民族性格

的全方位影響,從而揭示今人精神之來源,民族文化之來龍去脈。這套叢書旨趣高遠,而行文切實,為一雅俗共賞佳品。主事者今囑餘為之

序,特撰上述,以謝盛意,並藉此就教于叢書作者和讀者諸君。
         馮天瑜
       1994年8月21日于武昌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