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道教上清宗
|
道教和儒教,都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但是儒教與中華帝國的政治秩序結合得遇於緊密,這個帝國政治秩序在西元二十世紀初徹底崩潰以後,儒教也就基本瓦解。此後近一
個世紀裡,幾度風雨,幾番浮沉,世俗的儒家文化仍然保持了相當大的影響,但是作為一種信仰與崇拜體制的儒教,已經在它曾經存在過的大部分地區銷聲匿跡,只存餘緒於海外。於是,道教在當代中國幾個具有全國性意義的主要宗教之中,就是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了。與其他幾個主要宗教相比,道教在中華民族的集體潛意識中積澱最深厚,與民間習俗的關係最密切,所以大文學宋兼大思想家魯迅要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
如果說,不瞭解道教,就不可能真正瞭解中國文化和中國人,那麼也應該說,不瞭解茅山道教,就不可能真正瞭解中國道教。人們常常指責道教落後,迷信和功利的色彩太重,拿不出什麼足以與各人世界宗教相媲美的東西,殊不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教已經大大地衰落和俗化了,而唐朝才是道教歷史上的極盛時期,上清經法和重玄哲學為當時道教樹立的高雅風韻, 目下的道教人士還遠沒有來得及發揚光大。我們現在看到的道教早巳分立為全真、正一兩大派,茅山宗只是正一旗幟下面的一個不太顯眼的支派。但是在唐朝,道教在教義和制度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以茅山為人本營的上清經法是這個統一體的主導成分,茅山自然成為道教的第一聖地。正一派是對唐代統一的道教體制進行顛覆的結果,全真派的出現則是後來對這次顛覆的再顛覆,它們都漠視上清經法的傳統;只有茅山上清宗是力圖保持唐代道教體制的結果,雖然所結的這個果只是堅守了『上清』的名號,而在實質上已經與它的母本相去甚遠了。 .
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無論是普通民眾還定文化人,對道教的瞭解都異常有限,而且依在下之見,市面上的書籍介紹道教大多免不了支離破碎、以訛傳訛的毛病。本書意在對茅山的道教文化作一次通俗但是力求準確、粗略但是力求系統的介紹。筆下分為八章,並自擬七律一首,取其各句分別作為各幸的標題:
一為『洞藏天地生仙話』,介紹茅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以揭示它為何會成為道教重要的洞天福地;
二為『躺神凡播上清』,介紹東晉時期上清經法如何在茅山地區孕育成形,並且簡述它的特點;
三為『七部圓成修靜志』,介紹因《上清經》出世而引發的南方新道教運動,包括靈寶派的興起、陸修靜以《上清經》和《靈寶經》為基準組建新道教、南朝新道教對民間各迫派
的包容;
四為『三朝造就隱居名』,介紹繼承陸修靜事業、將茅山建設成道教中心的陶弘景的傳奇生平;
五為『廣傳經籙九州仰』,介紹茅山在中國道教以茅山上清經法為主導形成統一體制的時期,即南北朝後期至唐朝前期的情況;
六為『獨立宗壇一脈尊』,介紹茅山在唐朝後期至北宋時期的情況,即茅山迄團從頑固堅持統一體制到終於接受宗派地位的過程;
七為『歲月風波仙影杳』,介紹北宋以後茅山上清宗的演變和衰落,包括南宋、元、明、清各代;
八為『悠悠勝景正翻新』,介紹近代以來茅山道教的幾度劫難,以及當前重建中的茅山道院的情況。
筆者研究道教有年,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見解,在許多問題上與學者們據為常識的流行看法不盡相同, 因此如果細心的讀者發現本書中的一些敘事和議論與你們熟悉的教科書產生碰撞及工具書略有不同,敬請不要過於詫異,最好先不要管權威旗號在哪裡飄揚,而是看本書是否也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若有方宋惠予批評指正,則本人榮幸之至。
鍾國發
於上海普陀區楊家橋
2002年7月26日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