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新譯老子解義

出版社

 

新譯老子解義

新譯老子解義
書名: 新譯老子解義
作者 吳怡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571420077
地區 臺北
年份 1994
出版社: 三民書局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前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
第三章  不尚賢(一八)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二三)
第五章  天地不仁(三一)
第六章  穀神不死(三六)
第七章  天長地久(四○)
第八章  上善若水(四五)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五五)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五九)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七二)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七七)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八二)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九○)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九七)
第十六章  致虛極(一○六)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一一五)
第十八章  大道廢(一二三)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一二七)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一三二)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一四三)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一五○)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一五七)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一六四)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一六八)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一七九)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一八三)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一九二)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二○○)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二○四)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二○八)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二一二)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二一七)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二二二)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二二五)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二二一九)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二三六)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二四一)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二五五)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二六五)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二七○)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二八四)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二九○)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二九三)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二九六)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三○二)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三○五)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三○九)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三一四)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三二一)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三二六)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三三一)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三三七)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三四一)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三四八)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三五四)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三五九)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三六四)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三六九)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三七四)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三七八)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三八一)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三八五)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三八九)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三九五)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三九九)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四○二)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四○八)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四一二)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四一六)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四二一)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四二六)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四二九)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四三四)
第士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四三七)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四四○)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四四三)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四四七)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四五○)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四五二)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四五八)
本書有關主要參考書(四六三)
 

                 序言: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劉振強
      人類歷史發展,每至偏執一端,往而不返的關頭,總有一股新興的反本運動繼起,要求回顧過往的源頭,從中汲取新生的創造力量。孔子所謂的述而不作,溫故知新,以及西方文藝復興所強調的再生精神,都體現了創造源頭這股日新不竭的力量。古典之所以重要,古籍之所以不可不讀,正在迄層尋本與啟示的意義上。處於現代世界而倡言讀古書,並不是迷信傳統,更不是故步自封;而是當我們愈懂得聆聽來自根源的聲音,我們就愈懂得如何向歷史追問,也就愈能夠清醒正對當世的苦厄。要擴大心量,冥契古今心靈,會通宇宙精神,不能不由學會讀古書這一層根本的工夫做起。
       基於這樣的想法,本局自草創以來,即懷著注譯傳統重要典籍的理想,由第一部的四書做起,希望籍由文字障礙的掃除,幫助有心的讀者,打開禁錮於古老話語中的豐沛寶藏。我們工作的原則是「兼取諸家,直注明解」。一方面熔鑄眾說,擇善而從;一方面也力求明白可喻,達到學術普及化的要求。叢書自陸續出刊以來,頗受各界的喜愛,使我們得到很大的鼓勵,也有信心繼續推廣這項工作。隨著海峽兩岸的交流,我們注譯的成員,也由臺灣各大學的教授,擴及大陸各有專長的學者。陣容的充實,使我們有更多的資源,整理更多樣化的古籍。兼採經、史、子、集四部的要典,重拾對適才器識的重視,將是我們進一步工作的目標。
       古籍的注譯,固然是一件繁難的上作,但其實也只是整個工作的開端而已,最後的完成與意義的賦予,全賴讀者的閱讀與自得自證。我們期望這項工作能有助於為世界文化的未來匯流,注入一股源頭活水;也希望各界博雅君子不吝指正,讓我們的步伐能夠更堅穩地走下去。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