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我讀《老子》

出版社

 

我讀《老子》

我讀《老子》
書名: 我讀《老子》
作者 趙又春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806657835/G•507
地區 長沙
年份 2006
出版社: 岳麓書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序言1
《老子》各章解說
一章(1)
二章(10)
三章(17)
四章(22)
五章(27)
六章(32)
七章(36)
八章(41)
九章(47)
十章(50)
十一章(56)
十二章(60)
十三章(64)
十四章(69)
十五章(75)
十六章(80)
十七章(86)
十八章(90)
十九章(93)
二十章(97)
二十一章(103)
二十二章(109)
二十三章(114)
二十四章(120)
二十五章(125)
二十六章(133)
二十七章(137)
二十八章(143)
二十九章(148)
三十章(153)
三十一章(158)
三十二章(163)
三十三章(169)
三十四章(172)
三十五章(175)
三十六章(180)
三十七章(184)
三十八章(190)
三十九章(197)
四十章(202)
四十一章(207)
四十二章(214)
四十三章(221)
四十四章(224)
四十五章(226)
四十六章(230)
四十七章(232)
四十八章(236)
四十九章(240)
五十章(244)
五十一章(248)
五十二章(252)
五十三章(257)
五十四章(262)
五十五章(267)
五十六章(271)
五十七章(274)
五十八章(279)
五十九章(284)
六十章(289)
六十一章(292)
六十二章(297)
六十三章(301)
六十四章(305)
六十五章(309)
六十六章(314)
六十七章(316)
六十八章(320)
六十九章(324)
七十章(327)
七十一章(332)
七十二章(335)
七十三章(338)
七十四章(343)
七十五章(347)
七十六章(351)
七十七章(353)
七十八章(357)
七十九章(359)
八十章(365)
八十一章(370)
附錄
用事實說話——對《老子》研究中幾個問題的回答(374)
一、《老子》究竟是部什麼性質的書?
二、《老子》所說的“道”究竟是什麼?
三、老子宣導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四、“小國寡民”是老子的理想社會嗎?
 

                                        序言
我想向讀者介紹關於本書的三個問題。
一、本書的特點
         注釋《老子》的著作很多,少講也有幾百種,本書不同於同類著作之處在於:
          1.內容方面。本書對《老子》81章的解說幾乎每章都有新意,就是說,都有不同於流行的或所有前人的詮釋的觀點。有些只限於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但多數影響到對全章內容的把握。本書加以批評的譯解,多是名家提出的,有相當的代表性,因此本書可說是《老子》詮釋著作中的“反傳統之作”。但我要聲明:我這決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故作奇解他說。寫作過程中,每當反駁別人的說法時,我總是誠惶誠恐,特別小心謹慎,我的妻子(同學和朋友)在同我討論和幫我錄入電腦並同時審閱我的初稿時,也不斷提醒我:你這樣批評人家,有把握嗎?我除了因此更加小心謹慎外,卻往往是借用一句名言作答:“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書中多次批評到的馮友蘭先生和任繼愈先生,確實是我的老師,馮先生還是我當年的必修課《中國哲學史》的授課老師。這一點,讀者如有疑惑,隨便翻看一兩章,或者你比較熟悉的任何一章,就可以得到驗證,並且同時就能判斷,我的新意究竟是至少應該得到“言之成理,可當作一說”的評價,還是必須看作沽名釣譽之徒的為新而新之論——說明一句:我的“新意”全在於“澄清誤會,使譯、注更接近老子原意”,非指與眾不同的感悟或聯想。
           2.形式方面。本書對《老子》各章作解說時,多把對原文中難解同、句的詮釋和關於如何去理解它們的方法論討論,以及對於有關說法的批評,糅合在一起,但不作翻譯。我所見到的《老子》注譯著作,對於作者認為不好理解的詞語、句子,總是孤立地作注,並且常是援引前人的說法,儘管有時引上好幾家的,但多不聯繫上下文來解釋,所作的翻譯,也只是一句句地譯下來,不把原文中省去的關聯詞語表達的意思交代出來,以致瀆這樣的譯文,並不一定比讀原文好懂。本書力圖克服這個缺點,遇到難懂的,即不好確定其意思的同語和句子,主要靠聯繫上下文,甚或其他章中有關說法,啟發讀者的思路,最後和讀者一起得出確解,對於他人說法的批評,也多是在這時候結合進行的。因此,我很自信,對於一般讀者,即對《老子》一書還不太熟悉或研究得還不夠的讀者來說,本書將是一本較好的入門書,讀了之後,既能掌握《老子》各章的內容,又能因之獲得閱讀方法,對於不同理解之對錯優劣具有一定的鑒別能力,進而形成自己獨到的看法,生髮自己特有的感想。不作翻譯,是因為我認為,像《老子》這樣的著作是根本不能翻譯的,拙劣的譯文不但對讀者毫無幫助,甚至還會把讀者引入歧途,嚴重地誤解《老子》的原意。
二、我寫作本書的動機
        我寫作此書的動機是在讀了沈善增先生的《還吾老子》一書後產生的。向我推薦這本書的,則是我的《我讀(論語)》一書的責任編輯、嶽麓書社的饒毅女士,她對我說:“這真是一本顛覆性著作。”我於是向她借來了此書,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認真仔細地讀完了它。讀後的第一個感想是:《老子》的舊注錯得實在太嚴重了,確實非加以澄清,還《老子》以真面目不可。沈先生有三個基本觀點,也是他解說《老子》各章的三個前提性假定:1.《老子》的作者是春秋後期的周守藏史老聃;2.道經各章是對德經相應章的注釋;3.《老子》是專門寫給侯王、君主看的政治哲學書。但我只對第3點完全贊同,並且認為是不可能被推翻的,對前兩點則抱保留態度。對於沈先生對《老子》各章所作的具體解說,也是既十分欣賞他的許多真知灼見,也有不少是我不同意的,認為他“顛覆”得不成功。自然,更多的是屬於這種情況:我不同意,但承認從沈先生的立場看來,有其充分理由,所以如要加以反駁,就會“說來話長”。因此第二個感想是:儘管沈先生對《老子》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還吾老子》一書的出版將可能被視為《老子》研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但有必要再出一本書,不涉及沈先生三個基本觀點的前兩個,僅從不可推翻的第3個觀點出發,對《老子》81章再作解說,以求真正地、全面地“還吾老子”——講清每一章每一句的在老子那裏的原意,“講清”辦不到,也要更加“接近”一點。終於,我決心自己來試做這項工作。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由來和目的。
          因此,我把本書的任務規定為:澄清對《老子》的誤解,但限於對《老子》原文章句的解釋,不擴大到在對原文內容的瞭解基本一致的基礎上進行的學術觀點的爭論,就是說,只探求《老子》原文各章句在老子那裏的原意,不涉及任何其他問題。這樣,在解說過程中,我不發別的議論,也不談感想,更不聯繫我們時代的實際問題作任何形式的影射性發揮和慨歎。我只抱定三條:一、老子思維的邏輯和我們今人的完全一佯,他作為思想家和《老子》作為千錘百煉的著作,至少在同一章中一定不會犯邏輯錯誤;二、《老子》使用的語言,是可以通過先秦文獻中詞語的涵義和語法規則來瞭解的;三、《老子》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說明白點,就是:《老子》各章乃是老子在對侯王、君主作關於治國理念的教誨,這是解讀每一章時應該加以考慮的“大語境”。我就是憑著這三點,說出我對各章的理解——我認定的老子的原意。我認為,取得對於《老子》原文原意的基本一致的瞭解,是《老子》研究的基礎性工作。我在《我讀<淪語>》一書的序言中說:“對於《論語》本文做到‘達詁’,並且讓它成為人們的共識,是孔子和《論語》研究的基礎,離開這一點,任何所謂研究成果都只能是‘私人的’,不能成為‘社會財富’。”對於老子和《老子》研究,我同樣堅持這個觀點,也要這樣說。
         這裏我要說明,既然說“澄清誤解”,那就要把“誤解”指點出來,並說明其“誤”之所在。所以本書才不能不對有代表性的誤解進行批評。作為本書“批評靶子”的主要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譯》和任繼愈先生的《老子新譯》,以及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中的有關論述。之所以主要選擇這三位的著作,完全是因為:一、我認定前二位的這兩部著作是當代《老子》注譯讀物中的代表作,流傳最廣,讀者最多,影響最大;而馮友蘭先生是中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哲學史家,他的觀點可能最易被一般讀者接受。二、這三位先生都見到了《老子》的帛書本,他們以前的《老子》研究者沒有看到帛書本,所作注釋即使有誤,也多不足怪,影響也就比較小了。三、前兩位的書中都有譯文,任先生的書更主要是翻譯,而我又認為,一般讀者主要是通過譯文來瞭解《老子》原文的。另外,由於沈先生對《老子》舊注作了“顛覆”,所以我也經常提到他書中我認為顛覆得不成功的地方。這樣,在一定意義上,本書可視為針對以上四位先生的觀點而寫的批評性著作。這是事實。我要聲明的則是:這僅是學術批評,沒有任何別的意思。我還對四位先生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因為我的自鳴得意的新意,大多都是在他們的觀點的誘導或啟發之下形成的。
三、本書所依據的《老子》版本
          《老子》的版本很多,世傳本以王弼本影響最大,1973年出土了帛書《老子》甲、乙本,81章全有,只是稍有殘缺;1993年又在湖北荊門郭店村出土了戰國楚墓竹簡本(甲、乙、丙三組),但是不全,總字數不足今本字數的三分之一。沈先生認為,雖不能惟帛書本是從,但總的說來,帛書本優於世傳各本。我同意他的觀點。因此本書各章開頭給出的《老子》原文,凡是王弼本與帛書本經義無別的,為了從俗,就依王弼本(書中一律簡稱王本),經義明顯有別的就從帛書本;但凡是差別較大的地方,一般都予以說明,以便讀者自己有所鑒別、選擇。至於其他版本,就只是作為旁證而偶爾涉及一下了。
             最後交代一點。《老子》一書,在我國以至世界思想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有人稱它是與《論語》並列的中國人的第二部“聖經”,這並不過分。但我們一直主要把它作為哲學著作來讀,而在很長一段時間,一講哲學,就要講它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辯證的還是形而上學的,它的認識論是怎樣的,社會歷史觀又是怎樣的,作者是哪個階級的代言人,等等。用這些框架去研究《老子》,就更是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本書對各章作解說時,對這些問題一律避而不淡,只就原文文字所表達的義理作解。這固然是基礎性工作,但有些讀者總想對《老子》全書作出某種定性,或對它的那些分散論述的基本觀點作出概括。在這些方面,對《老子》的誤解也許帶有更根本的性質。因此,本書在分章解說完了之後,附有一篇專論,選擇幾個問題,作綜合性的“澄清誤解”的工作。這是我個人的學術觀點,雖然是依據我對《老子》原文各章原意的理解作出的,但畢竟不等於對原文的解說,所以要請讀者區別對待之。
向本書的讀者致敬。我誠摯地期待對於本書的任何批評意見。
              趙又春
        2006.1.5於長沙市嶽麓山下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