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老子學術思想

出版社

 

老子學術思想

老子學術思想
書名: 老子學術思想
作者 張揚明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地區 臺北
年份 1991
出版社: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緒論(一)
第一篇  老子之道(一)
第一章  各家論道(二)
第二章  諸說析疑(一二)
第一節  馮友蘭的說法(一二)
(一)  道乃萬物所以生之原理兼有無而言無言其體有言其用(一二)
(二)  道家之道有似乎真元之氣(一四)
(三)  道是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及對於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底知識(一七)
第二節  高亨的說法——道者宇宙之母力(二○)
第三節  羅根澤的說法——道本體是無(二○)
第四節  李石岑的說法(二一)
(一)  道就是無無即體之體道即體之用(二一)
(二)  道是先天地生的客觀物(二二)
第三章  道的真義(二三)
第二篇  老子的基本理論(三一)
第一章  自然為道的基本法則(三二)
第二章  虛無為道的最高形式(三五)
第三章  道是永恆循環的絕對的(三六)
第四章  唯氣得道之全(三七)
第五章  陰陽二氣互相沖和互相消長(三九)
第六章  萬物負陰抱陽,同源同歸(四七)
第七章  萬物相反相成相異相同是相對的(四九)
第八章  凡動必向相反方面進行(五一)
第九章  清靜勝躁動(五三)
第十章  柔弱勝剛強(五五)
第三篇  老子的為道方法(五九)
第一章  致虛(五九)
第一節  無為(六○)
(一)  有為之害(六七)
(二)  無為之益(六九)
(三)  為無為(七一)
第二節  無欲(七八)
(一)  有欲之害(七九)
(二)  無欲之益(八一)
(三)  去欲之術(八四)
1  觀徼(八四)
2  不爭(八六)
(1)  不爭名(八八)
(2)  不爭利(九一)
3  非攻(九四)
4  知足(九八)
(四)  欲不欲(一○○)
第三節  無智(一○三)
(一)  棄智(一○三)
(二)  絕學(一一二)
(三)  絕巧(一一四)
(四)  主愚(一一七)
(五)  學不學(一一九)
第四節  無身(一二○)
(一)  不自私(一二一)
(二)  不厭生(一二四)
第二章  守靜(一二七)
第一節  滌除玄監(一二九)
第二節  無智無知(一三二)
第三章  養氣(一三五)
第一節  營魄抱一(一三六)
第二節  專氣致柔(一三八)
第三節  重積而嗇(一四一)
第四章  用柔(一四四)
第一節  以柔持身(一四五)
第二節  以柔處事(一四六)
第三節  以柔治國(一四九)
第四節  以柔用兵(一五○)
第五章  處反(一五四)
第一節  居反以待(一五七)
第二節  由反而行(一六○)
第六章  持寶(一六四)
第一節  慈(一六四)
第二節  儉(一六五)
第三節  不敢為天下先(一六七)
第四篇  老子的理想境界(一七五)
第一章  理想的人格(一七六)
第二章  理想的政治(一七九)
第一節  重民意(一八二)
第二節  重教化(一八五)
第三節  重淳樸(一八七)
第四節  重農事(一八九)
第五節  守舊制(一九一)
第六節  簡政令(一九二)
第七節  薄賦稅(一九四)
第八節  均有無(一九七)
第九節  非攻戰(一九八)
第十節  尚自由(二○○)
第三章  理想的社會(二○四)
結論(二○九)
附:老子學術思想體系表
生化程序圖
有無相生圖
萬物生生不息圖
動靜關係圖
道德仁義禮關係圖
為道步驟圖
本書引用重要書文目錄
 

                                                              自序
      我寫老子斠證譯釋時,對老子的學術思想,便欲予以分析;終因格於體例,僅就考證譯釋之便偶有觸及而已。前書脫稿後,廼著手作更進一步的探究:諸如老子所主張的致虛,守靜,無欲,無為,用弱,動反;以及陰陽的演變,氣化的操舍,觀徼,觀妙的運用;乃至為人所詬病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學主愚……老子如何會有這種特異的想法?如何會有這種特異的做法?這究竟如何用之於修身處世?如何用之於愛民治國?這是否祇是憤世嫉俗的空談?祇是逃避現實的玄想?這對當時,對後世,有無影響?我愈作深入的探究,愈覺千頭萬緒,複雜錯綜。而求之前人,亦無由獲得完滿的解答。且玄妙難識之言,奇詭莫測之論,不一而足。是非非是,同異異同,令人頗有愈究愈失,愈入愈迷之感。為求徹底明瞭,於是將五千文分門別類,一一抽繹,一一歸納,以分析老子的理論和方法,以體察老子的目的和理想,以尋繹其思想線索,以瞭解其思想體系。並參照歷代老學名家之見,經史百家之說,融會貫通,交相引證。以此,我手邊雖有現成的資料,仍費了不少時間,而且還曾數易其稿。
      書既成,適有漠初帛書老子在長沙出土,而掀起了老學界的軒然大波,一時傳說紛紜,大有否定所有老子版本之勢。以此,我在未見到帛書之前,祇好將本書初稿暫時擱置。直到藝文印書館及河洛圖書社將帛書印行,數書相陵,得知帛書老子與現行本僅是在文字上或鄉或少略有出入,在次序上或先或後稍有顛倒;而對義理初無影響。且有多處與辯證譯釋所考證者不謀而合,使我信心益增。廼重新參證,充實篇章。在斟釋付梓後將近三年的今天,這本老子學術思想纔算完成了。
       全書分四篇,二十二章,三十二節,二十六目;益以緒論、結論,都十二萬餘言。並附體系表一,插圓六。擧凡老子特異的想法,做法,世俗之所疑,學者之所議,莫非根據五千原文,窮其根源,蒐其微旨,擷其精華,語其要極。雖參合百家,而不離經義。固不敢說本書已發前人之所未發,然頗有他家之所未言。而立論務求平實,不受任何名家之說的影響,不因任何偏激之論所左右,祇就老子以言老子,則尚有此自信。
         然而精微要極,皆狀象之所能察致者,而老學既難期於精粗,至道尤不形於狀象;自知業淺力微,縱然剖石以求,美玉未必能出之於荊山;所冀循此以索,玄珠或可得之於象罔。老子說:「為學日盎,為道日損」;本書之作,究竟有得無得,是益是損,則非我之所能知,一唯愛好者察之,審之,以自取之可也。
寶山深邃,發掘難周;滄海汪洋,遺珠不免;以蚉負山,力不逮志,深望大方之家,繩愆料謬,幸補闕失!
        本書承陳立夫方東美巴壺天諸先生審閱全稿,立夫先生並將李約瑟氏之論老思想多所提供,方巴一先生則於論道一篇反覆研討,有所指正;謹此致謝。
民國六十五年國慶日  醴陵張揚明亞逸序於臺北碧潭逸園


                                             凡例
一本書引用老子章句及採用義理,與拙著老子斟證譯釋略同;不主一家,而係根據現存善本八十四種及歷代老學名家之見解;並參證最近長沙漢墓出土之帛書老子及經史百家之說,詳加斟理者。故與河上、王弼、傅奕、景龍各本,略有出入。
一本書抽繹老子思想,條分縷析,逐一列論,故引用原文,係擇要摘錄。但有一語而該數義者,則同一語句,不惜一再引用,以期詳明。
一引用老子原文,一律低格另排,以示特異,而便查閱;惟一再引用或雜引一二句者則否。
一本書引用各家之說,固以立論正確精闢者為主,然作者素具聲望而立論偏激疑似者,亦擇尤引論;惟曲解臆說或好徑標奇及大陸「鳴放」後,在思想閡爭之下違心立論者,則一律不予採用。
一本書引用各家之說,古人以其人之時代先後為序,近人則以其作品發表之先後為序。
一本書引用各家之說,凡用原文者,則加引號(「」)。凡隱括其義者,則稱為某某說而不加引號。
一本書引用各家之說,均詳敍來源;但為便於行文,間有未盡敍明者,則另加附注。
一本書所引用之重要參考書及論文,不論已否附注,一併檢出,另列引用書文目錄,附於本書之後,以便查考。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