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沒脾氣
|
序一 沒脾氣PK牛脾氣
我與《老子》打交道已經有三十多個年頭,覺得這老頭子很有意思。我曾經以景仰的目光把他當太上老君看,他卻告訴我他不是太上老君,也不是孔子所說的什麼“龍”,他只是周朝一個讀過些歷史書的老頭子。他有一雙看破世間的老眼,面目慈善,每次碰面,他都會向我講述他一生的故事,他時而眼望前方,視若無物;時而閉目養神,寡言少語……靜如深淵,澹如大海。
我曾經是一個很有脾氣的人,有人戲稱我“無風也起三尺浪,見樹還要踢三腳”。我曾經自詡:做人就得有脾氣。二十年前,我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寒流,身無分文,四處碰壁,心裡有著說不出的痛苦,卻無法排遣,恨不得馬上找人打上一架,甚至覺得就算是死,也小過如此。我的脾氣是暴躁的,但現實是殘酷的,使性子是無用的。無奈之下,我只好拿那些不會說話的書本撒氣。
人這東西還真是有些奇怪,你高興的時候,看雨點都是笑的;不高興的時候,連陽光也分外刺眼。當我看到滿眼的紙屑時,覺得這些紙屑也很煩人,我狠狠地踢了一地。恰恰是這麼一踢,一本已經泛黃的線裝書躍入了我的眼簾。其實,這是一本非常熟悉的書,我不知已經讀了多少遍,此刻我卻拿它撒氣,這就像一個和你無話不說的朋友,你突然無緣無故地大罵他一頓,事過之後你會萬分後悔一樣,當它映入我眼簾的那一刻,我頓時怔住了。老子那張滿是皺紋的笑臉再次出現在我眼前,仿佛在笑我:“看,牛脾氣又發作了吧!”書中那些警世之語很快浮現在我的腦海;“人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心使氣曰強”,“強梁者不得好死”,“無為而無不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原來背得滾瓜爛熟的東西,每每到了現實生活中卻將其拋諸腦後。由此可見,讀書不消化,不如不讀!
我開始反省自己:十年寒窗苦讀難道就是為了與人逞強鬥氣?難道為了一時的挫折,就非得把自己氣成這個樣子?一番反省之後,我無語了,我將那些撕碎的書業一張張粘回去,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我一邊粘,一邊自嘲:“早知道要花這麼大力氣粘回去,又何必要撕碎它呢?”
其實,世界上的事情大抵如此,當我們不快時,往往會大動肝火,但發過脾氣之後,還得靜下心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不發脾氣,早點兒靜下心來想辦法呢?
老子告訴我,做人不必有脾氣。看看那些成大器的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他們何曾亂動過肝火?因為發脾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遇事時,他們總是從容鎮定,以“沒脾氣”對付那些有“牛脾氣”的人,結果笑到了最後。
從此,我開始潛心參悟《老子》,漸漸地,我不愛發脾氣,直到不再發脾氣。在此後的歲月中,我雖也頻頻遇到不順的事情,但我總能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跨過一道又一道坎兒,路子越走越順。其實,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向我發難的有不少是很牛氣的人,有的是官場中的能人,有的是商場上的狂人,我在他們面前沒有半點脾氣,當然,他們也拿我沒脾氣,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危機被我化解於無形之中。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種磨練,磨掉的是衝動和欲望,磨出來的是聰明和睿智。這話說得很對,有欲望的人最容易衝動,衝動的人最有脾氣,有脾氣的人最容易做傻事。我們都是芸芸眾生,要善始善終地度過一輩子,不容易,所以,傻事是做不得的,牛脾氣是要改的。丘吉爾說,最理想的人生境界是擁有二十歲的身體和六十歲的智慧。年輕令人嚮往,智慧令人膜拜,但大多數人只有在經歷世事滄桑之後,才會明白這一切,而此時對於他們來說,日子已所剩不多,再加上一副追悔莫及的樣子,恐怕他們到閻王爺那裡報到時,心裡還一個勁兒地遺憾!
感謝老子!他讓我早早地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做人不要有脾氣,沒脾氣PK牛脾氣!
序二 沒脾氣,成大器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凡成大事、立大業者都要經歷一番磨難,正如司馬遷所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足,兵法修列;屈原放逐,乃賦楚騷。詩三百,大抵聖人發憤之作!”這些磨難有可能是精神上的摧殘,也有可能是肉體上的折磨,肉體上的折磨能夠增強我們對客觀環境的適應能力,精神上的摧殘則能使我們面對困境時更加堅韌不拔。無論是精神上的摧殘,還是肉體上的折磨,其目的都是為了消磨他們內心的衝動,磨掉他們的牛脾氣。一個能克制自己脾氣的人往往能保持理智,一個有理智的人往往能在危機關頭做出明智的抉擇,而一個人的成敗得失,往往取決於危機關頭的應變能力,也許過了這道坎兒,前面就是一片坦途,過不了這道坎兒,就會掉進萬丈深淵。
因此,古往今來,那些能成大器的人,往往都有常人所不具備的意志品質,他們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為常人所不能為。韓信被後世史家譽為“中國古代的第一名將”,在楚漢戰爭中,他用短短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定關中、收韓魏、攻代、滅趙、不戰而降燕國、平定齊國的戰略任務。爾後,他又指揮大軍,在垓下之戰中以“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徹底擊敗項羽大軍,為劉邦奪取了天下。如此戰功,在中國歷史上罕有與其匹敵者。但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軍事家,卻是個相當沒有睥氣的人。他曾在淮陰城裡混飯吃,遭人白眼,最後靠漂母的接濟,才能勉強度日。在淮陰城,有頭有臉的人看不起他,地痞無賴們常常欺負他。一天,一個無賴在大街上攔住他說:別看你長得高大,還帶刀使劍,其實你就是個軟蛋,有種你就一劍刺死我,沒種就從我的褲檔下爬過去。韓信二話沒說,把頭一低,就從他的胯下爬過去。從此,大家都笑話他活得不像男人。其實,韓信並非不敢殺無賴,只址他胸懷大志,不想因為殺人抵命而誤了自己的大事。幾年之後,他功成名就,以楚王的身份衣錦歸來,那個無賴見了他兩腿打顫,不知所措,但韓信沒殺他,還讓他負責楚國城的治安。無論是忍受“胯下之辱”,還是發跡後不與那個無賴計較,韓信都顯得很沒脾氣,但恰恰是因為他沒脾氣,才成就了他“第一名將”的大器,從而名留青史,光耀千秋。
其實,那些成就蓋世勳業的人並非有什麼三頭六臂,他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們的“沒脾氣”,能夠在關鍵時刻克制自己的脾氣。
郭子儀是唐朝中興名將,功封汾陽王,但他也是個很沒有脾氣的人。他帶兵素以寬厚著稱,對人忠厚,所以士卒樂於效命,屢建奇功。朝廷需要他時,他接到命令就立即行動,絕不拖延;朝廷猜忌他、屢次罷免他的兵權時,他也安然接受,從不發句牢騷、說句怨言。所以,他能屢黜屢起,成為朝廷棟樑、國家柱石。他大肚能容,與人為善,魚朝恩派人挖了他的祖墳,他也並不計較;別人都看不起盧杞,他卻待之若上賓……所以,他雖然身處亂世,卻能全身遠害,成就蓋世勳業,成為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成為歷史上少有的“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一代名臣。而他的子孫們也因為他的低調處世,得以保全。
還是老子說得好,做人要“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即掩斂自己的鋒芒,排解一切煩憂,隱蘊自己的光輝,把自己融人世俗社會中。無論是韓信、郭子儀,他們都做到了這一點,因而成為名留青史的“風流人物”。所以,人生在世,即使你胸懷宇內之志,也不要牛氣沖天,更不要鶴立雞群,須知“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你越沒有脾氣,別人越拿你沒脾氣。
一句話,要想成大器,不要有脾氣!
序三 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國的一半
老子及其所代表的道家學派是我國思想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而道家思想更是中國哲學發生、發展的一面鏡子。
在中國傳統思想體系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並沒有一套獨立的、完整的哲學體系作為其理論依據。它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道家,比如在對治國理論的描述上,儒家的“仁治”思想和道家的“無為而治”就非常相似。不獨儒家受道家影響,很多思想流派也都與道家有著很深的淵源,兵家的“慎戰”可以看做是老子“兵者不祥”思想的變體;墨家“兼愛”、“非攻”的主張與老子“慈”、“儉”及“不爭”思想一脈相承;法家的“依法治國”、“懲惡勸善”,明顯是以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無親,唯與善人”為理論依據;名家的名實之爭,可追蹤於老子的“常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縱橫家的心理揣摩,不過是老子“聖人無常心,常以百姓為心”的延伸而已;農家的重農思想,主張君主與民同耕,這與老子的“虛其心,實其腹”、“太上,不知有之”並無二致……如果說《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活水源頭,那麼《老子》就是中國思想的活水源頭。
老子思想不但博大精深,堪為百家思想之源,而且能與時俱進。兩千五百多年以來,它不但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顯得落伍、不合適宜,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哲理的光輝和恒久的生命力卻更加引人注目。歷朝歷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社會各色人等,深研熟讀《老子》者不可勝數。治國者用它,能正本清源,開啟太平,造就盛世繁榮的局面,比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太康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無一不是本著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實施“與民休養生息”的結果。至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外交策略上奉行的韜光養晦,沉著應付、隨機應變、絕不當頭等方針和策略,也正是對老子“無為不爭”這一智慧學說的成功運用和創造性發展,這為我國贏得了廣泛的國際活動空間。當然,老子的智慧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是治國者的案頭必備讀物,也是社會各階層人士立身處世的智慧心法。它對社會、人生、宇宙等方面的精深見解,使它的影響涉及到了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權謀、外交、人生修養、立身處世等方方面面,人們從各個方面去探究《老子》,幾乎都能從“微言”中發現“大義”。因而兩千多年來,研究老子的著作層出不窮,僅流傳於世的著作就達五千多種,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事實上,老子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文化的層面,成為我們思想中的一種潛意識,深入骨髓,並成為生養我們的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種養分。兩千多年來,即使沒有讀過書,不知道老子是何許人的人,他們也在自覺不自覺地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並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老子思想做人處世,形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現象。比如,我們走在大街上,不時會聽到商販們這樣的叫賣聲:“盯著走,看著來,跳樓大甩賣,現在不掙錢,賠本賣,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這是什麼?這是運用老子的“不爭”思想,賠本是假,那只是手段,掙錢才是硬道理。他們故意擺出一副不與顧客爭利的姿態,讓購客樂於掏錢購買,薄利多銷,積小得為大利,並讓那些賣高價的競爭對手滯銷,這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難怪一代文學大師周作人會如此評價道:中國人恨和尚,恨尼姑,不恨道士,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國的一半。此言不虛!
夏于全
2009年4月3日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