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答問(朱越利著)
|
序言:
嘗試言之:
悠久的中國古代哲學和宗教孕育了道教,賦予它千萬條深長的中國之根。道教于東漢末年正式形成後,繼續汲取中國古代文化營養,同時採擷和消化外來文化成分,成長為茁壯的中國之身。從一開始即以中國文化為母體,是道教的顯著特點之一。
道教屬於中國文化。它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同時也反方向地作用於後者。從社會科學方面看,道教太極圖式的宇宙生成論為宋明理學所吸收,其《太上感應篇》等勸善書為儒家倫理道德作了神學補充,充滿幻影奇想的神仙故事對六朝的遊仙詩以及唐朝浪漫主義手法的形成不無啟發,各種詭譎方術為明代神魔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山林清修寧靜清遠的氣氛構成了中國繪畫意境的一部分,莊重肅穆的道觀為中國古建築增添了新的風格,清虛婉轉的道教音樂促進了中國民樂的發展,等等,都是極好的例子。
肉體長生不過是一種幻想。齋醮科儀中所叩拜的包括自然崇拜在內的諸神也不過是人異化的產物。但古代許多高道篤信這些都是絕對真實的。因此,他們懷著宗教的虔誠,執著地、刻苦地探索人體的奧秘,研究自然的變化,在古代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東漢魏伯陽、東晉葛洪、南梁陶弘景、初唐孫思邈等著名道士兼偉大科學家,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特別注重自然科學技術,是道教的顯著特點之二。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宗教之一,道教是各階層的精神寄託,對上層統治者和下層人民的精神影響都是巨大的。但是相比之下,對下層人民的影響更要大一些。道教的齋醮科儀和各種法術深入到窮鄉僻壤,其靈驗故事廣泛流傳,感應思想幾乎印在每一個勞動者的心中。道教的主神和高級神受到崇拜,但道教更有龐大的下層神團,或稱俗神團,與下層人民的生活聯繫得更為緊密,備受愛戴。如灶神、門神皆為“家庭成員”,關帝、城隍、土地皆為“地方保衛”,碧霞元君更是婦女“最知心、最可靠”的福星、恩人。因此,道教的不少活動逐漸演變為風俗習慣,對於凝成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起了不小的作用。這是道教的顯著特點之三。
眾所周知,道教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鬥爭和歷史進程也曾產生過巨大影響。
道教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均不可輕視。
明代中期以來,道教勢力逐漸衰落,但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道教是歷史,也是現實。不少群眾仍信奉道教。不少著名道觀是各地風景名勝區引人入勝的人文景觀。道教文化的積極部分得到挖掘,正在對社會和人民發揮著有益的作用。
1978年以來,我國正式開設了道教學科,其他許多相關學科也開始填補道教部分的空白。近年來,不論是從事道教學術研究的人,還是在工作中需要參考道教學術或道教知識的人,以及對道教開始產生興趣的人,均愈來愈多。
朱越利同志功底深厚,多年來刻苦勤奮,從事道教學術研究,參加了大型學術專著《道藏提要》等的撰寫工作,陸續發表過不少有分量的論文,是一位引起國內外注意的中年學者。
《道教答問》一書,在概括國內外學術成果和作者獨到學術見解的基礎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道教,既具學術性,又具知識性,當對上述各方面的讀者有所幫助。
欣聞此書即將問世,爰屬筆而為之序。
千萬字富翁王利器
時年七十有八
書的說明
什麼是道教?道教與其他宗教有何不同?魯迅先生為什麼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本書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一問一答的活潑形式和獨到的學術見解,深入淺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道教的來龍去脈。全書分為十二章,回答了300多個問題,內容包括道教前史(神仙信仰與方術,自然崇拜與鬼神崇拜、巫術);道教中的古代神仙、濟度思想、符咒、方術(養生術、外丹、內丹);道教與音樂、繪畫、書法、建築、飲食的關係;現存道經與《道藏》分類;道教名山與宮觀、歷代教派及港臺道教等等,即有知識性,又具學術性;是瞭解道教、增長道教知識、研究道教文化不可多得的讀本。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