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莊學新探

出版社

 

莊學新探

莊學新探
書名: 莊學新探
作者 陳品卿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575470737
地區 臺北
年份 1984
出版社: 文史哲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自序  (一)
第一章  緒論  (一)
一、莊子傳略  (一)
(一)姓名述略  (一)
(二)籍貫述略  (二)
(三)年代述略  (三)
(四)思想淵源  (五)
二、莊子書之篇數與版本  (一一)
三、莊子書之真偽  (一五)
四、內篇思想概述  (三九)
(一)內七篇之要旨  (四O)
(二)內七篇之關係  (四三)
五、內外雜篇之關係  (四五)
六、內外雜篇之價值  (四七)
七、結語  (五一)
第二章  莊學之思想體系  (五九)
第一節  本體論  (五九)
一、本體之意義  (六O)
二、本體之真象  (六二)
(一)道無所不在  (六二)
(二)道與物無際  (六三)
(三)道不得謂物  (六四)
三、結語  (六四)
第二節  宇宙論  (六五)
一、宇宙之寶義  (六五)
二、宇宙之來源  (六七)
三、宇宙之變易  (六九)
四、結語  (七一)
第三節  自然論  (七二)
一、天鈞  (七二)
二、天倪  (七三)
三、天鬻  (七四)
四、天行  (七四)
五、天倫  (七五)
六、天機  (七五)
七、天極  (七五)
八、結語  (七六)
第四節  知識論  (七七)
一、知識之本質  (七七)
(一)認識本性之知  (七七)
(二)認識本體之知  (七八)
(三)求真知  (七八)
二、知識論之分類  (七九)
(一)懷疑論  (八O)
(二)不可知論  (八一)
(三)相對論  (八四)
三、結語  (八七)
第五節  安命論  (八八)
一、安命之意義  (八八)
二、莊子之安命思想  (八九)
三、結語  (九二)
第六節  人生觀  (九二)
一、超脫名利  (九二)
二、達觀死生  (九四)
三、心齊坐忘  (九九)
四、全形養神  (一O一)
五、結語  (一O三)
第七節  倫理觀  (一O五)
一、方外之倫理觀  (一O六)
二、方內之倫理觀  (一O七)
三、結語  (一O九)
第八節  政治觀  (一O九)
一、無為而治  (一一O)
二、君靜臣動  (一一二)
三、任物自化  (一一四)
四、不尚賢智  (一一六)
五、理想社會  (一一八)
六、結語  (一二O)
第三章  逍遙遊與內外雜篇之關係  (一三一)
第一節  逍遙遊與內篇之關係  (一三二)
一、逍遙遊與齊物論之關係  (一三二)
二、逍遙遊與養生主之關係  (一三六)
三、逍遙遊與人間世之關係  (一三六)
四、逍遙遊與德充符之關係  (一三九)
五、逍遙遊與大宗師之關係  (一四一)
六、逍遙遊與應帝王之關係  (一四七)
第二節  逍遙遊與外篇之關係  (一四八)
一、逍遙遊與駢拇篇之關係  (一四九)
二、逍遙遊與馬蹄篇之關係  (一五O)
三、逍遙遊與胠篋篇之關係  (一五一)
四、逍遙遊與在宥篇之關係  (一五二)
五、逍遙遊與天地篇之關係  (一五四)
六、逍遙遊與天道篇之關係  (一五七)
七、逍遙遊與天運篇之關係  (一五九)
八、逍遙遊與刻意篇之關係  (一六O)
九、逍遙遊與繕性篇之關係  (一六二)
十、逍遙遊與秋水篇之關係  (一六四)
十一、逍遙遊與至樂篇之關係  (一六七)
十二、逍遙遊與達生篇之關係  (一六八)
十三、逍遙遊與山木篇之關係  (一七O)
十四、逍遙遊與田子方之關係  (一七三)
十五、逍遙遊與知北遊之關係  (一七六)
第三節  逍遙遊與雜篇之關係  (一七九)
一、逍遙遊與庚桑楚之關係  (一七九)
二、逍遙遊與徐無鬼之關係  (一八一)
三、逍遙遊與則陽篇之關係  (一八三)
四、逍遙遊與外物篇之關係  (一八四)
五、逍遙遊與寓言篇之關係  (一八六)
六、逍遙遊與讓王篇之關係  (一八七)
七、逍遙遊與盜蹠篇之關係  (一九一)
八、逍遙遊與說劍篇之關係  (一九二)
九、逍遙遊與漁父篇之關係  (一九三)
十、逍遙遊與列禦寇之關係  (一九四)
十一、逍遙遊與天下篇之關係  (一九六)
第四節  結語  (一九八)
第四章  莊學與老、孔、墨、荀思想之異同  (二O一)
第一節  老莊與異同之探究  (二O三)
壹  形上學之比較  (二O四)
一、本體論之比較  (二O五)
(一)名稱之比較  (二O五)
(二)道體特質之比較  (二O六)
(三)結語  (二O九)
二、宇宙論之比較  (二一一)
(一)宇宙生成觀念之比較  (二一一)
(二)宇宙變易觀念之比較  (二一三)
(三)結語  (二一五)
貳  知識論之比較  (二一七)
一、尚「明」觀念之比較  (二一八)
二、棄「智」觀念之比較  (二二O)
三、知「不知」觀念之比較  (二二二)
四、學「不學」觀念之比較  (二二四)
五、結語  (二二七)
三  人生哲學之比較  (二二九)
一、時間觀念之比較  (二二九)
(一)老子言「把握機先」  (二二九)
(二)莊子言「興時俱化」  (二二九)
(三)結語  (二三二)
二、空間觀念之比較  (二三三)
(一)老子執著於「位」  (二三三)
(二)莊子不執於「位」  (二三四)
(三)結語  (二三六)
三、修己方法之比較  (二三七)
(一)全生保真觀念之比較  (二三七)
(二)少思寡欲觀念之比較  (二四O)
(三)知常守靜觀念之比較  (二四三)
(四)結語  (二四七)
四、處世態度之比較  (二四八)
(一)處弱貴柔觀念之比較  (二四八)
(二)謙下不掙觀念之比較  (二五O)
(三)處世理則觀念之比較  (二五三)
(四)結語  (二五四)
肆  政治哲學之比較   (二五五)
一、政治論之比較  (二五五)
(一)「有為」觀念之比較  (二五五)
(二)「無為」觀念之比較  (二五六)
(三)結語  (二六二)
二、軍事論之比較  (二六三)
(一)老子言「用兵」之道  (二六三)
(二)莊子言「去兵」之理  (二六七)
(三)結語  (二六八)
三、禮法論之比較  (二六九)
(一)禮法起源說之比較  (二六九)
(二)支禮法觀念之比較  (二七O)
(三)結語  (二七三)
四、理想社會之比較  (二七三)
(一)物質文明之比較  (二七四)
(二)精神境界之比較  (二七五)
(三)結語  (二七七)
第二節  孔莊異同之探究  (二九七)
壹  孔莊言「仁」之比較  (二九七)
一、「仁」字意義之比較  (二九八)
二、「為仁」觀念之比較  (二九九)
(一)孔子言「為仁之用」  (二九九)
1.表現於言色者  (三OO)
2.表現於行為者  (三O一)
3.表現於事業者  (三O二)
(二)莊子言「去仁遊者」  (三O三)
1.為仁之蔽  (三O三)
2.去仁遊道  (三O四)
貳  孔莊言「忠」之比較  (三O六)
一、孔子言「忠」之義  (三O六)
(一)忠以修己  (三O六)
(二)忠以待人  (三O七)
(三)忠以事君  (三O八)
二、莊子言「忠」之義  (三O八)
(一)「人理」貴忠  (三O九)
(二)「天理」去忠  (三一O)
三  孔莊言「孝」之比較  (三一一)
一、孔子言「教」之義  (三一一)
(一)愛親  (三一一)
(二)敬親  (三一二)
(三)體親  (三一三)
二、莊子言「孝」之義  (三一四)
(一)以孝事親  (三一四)
(二)至仁無親  (三一五)
肆  孔莊理想人格之比較  (三一六)
一、孔子言「人道之君子」  (三一六)
二、莊子言「天道之君子」  (三二O)
三、孔莊理想人格之比較  (三二二)
伍  結語  (三二四)
第三節  墨莊異同之探究  (三三一)
壹  墨莊言「愛」之比較  (三三二)
一、「兼愛」意義之比較  (三三二)
(一)墨子言「兼愛無偏私」  (三三二)
(二)莊子言「兼愛為迂私」  (三三三)
二、「兼愛」觀念之比較  (三三四)
(一)「利民」與「害民」  (三三四)
(二)「人為之利」與「自然之道」  (三三五)
(三)「有心愛人」與「無心愛人」  (三三八)
三、結語  (三三九)
貳  墨莊言「利」之比較  (三四O)
一、墨子言「交相利」  (三四O)
二、莊子言「不就利」  (三四五)
三、結語  (三四六)
三  墨莊言「天」之比較  (三四七)
一、「天」義之比較  (三四七)
二、法天觀念之比較  (三四九)
三、順天觀念之比較  (三五一)
四、天德觀念之比較  (三五二)
五、天賊與天刑之比較  (三五五)
六、結語  (三五七)
肆  墨莊言「命」之比較  (三五七)
一、言「命」由來之比較  (三五七)
二、言「命「觀念之比較  (三五九)
(一)墨子言「非命」  (三五九)
(二)莊子言「安命」  (三六二)
三、結語  (三六三)
伍  墨莊「知識論」之比較  (三六三)
一、言「知」觀念之比較  (三六四)
(一)本能之「知」  (三六四)
(二)求知之「知」  (三六五)
(三)接物之「知」  (三六六)
(四)明審之「知」  (三六七)
(五)推理之「知」  (三六九)
二、知識來源與種類之比較  (三七二)
(一)知識來源之比較  (三七三)
1.「聞知」觀念之比較  (三七三)
2.「說知」觀念之比較  (三七四)
3.「親知」觀念之比較  (三七五)
(二)知識種類之比較  (三七七)
1.「知名」觀念之比較  (三七七)
2.「知實」觀念之比較  (三七九)
3.「知合」觀念之比較  (三八O)
4.「知為」觀念之比較  (三八二)
三、結語  (三八五)
陸  墨莊「名學」之比較  (三八七)
1.荀子學經之次序  (四七一)
2.莊子學道之次序  (四七二)
3.莊荀觀念之比較  (四七三)
(二)為學目的之比較  (四七三)
1.荀子求「至聖」  (四七三)
2.莊子求「至道」  (四七四)
三、結語  (四七五)
附錄  歷代莊學版本及其觀藏  (四八一)
一、莊學圖畫版本及現藏處所  (四八七)
(一)中國莊子圖畫版本及現藏處所  (四八七)
(二)日本莊子圖畫版本及現藏處所  (五五二)
(三)韓國莊子圖畫版本及現藏處所  (五六一)
(四)越南莊子圖畫版本及現藏處所  (五六二)
(五)歐美各國莊子圖畫版本及現藏處所  (五六三)
(六)莊子專篇之版本及現藏處所  (五六七)
(七)附;楊朱之版本及現藏處所  (五七二)
(八)中國老列莊三子同卷之版本及現藏處所  (五七四)
(九)日本老列莊三子同卷之版本及現藏處所  (五八九)
(十)韓國老列莊三子同卷之版本及現藏處所  (五九三)
二、莊學論文述要  (五九四)
(一)中華民國博士碩士論文  (五九四)
(二)專論莊學之論文  (五九六)
(三)涉及莊學之論文  (六二五)
參考書目  (六三三)

自序
莊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載有五十二篇,至晉始有注解,而唯郭像注本獨傳。此三十三篇,計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古今學者多以內篇為莊子所自著,其餘二十六篇,非一人一時之作。劉汝霖曰:「莊子一書,不止莊子一人之思想。包括自莊子以至淮南王時之道家思想。……研究莊子,應視作自莊子至淮南王道家思想之總集,非一人亦非一時之思想。」(見周秦諸子考)此見解精闢,識力超卓。至於莊子書之真偽,由於書中多寓言,且其文字諔詭,頗難考定。顧頡剛曰:「莊子的真偽要去明白它確是很難,因為它的文字太『諔詭』了,不容易摸出一個頭緒來。」(見古史辨第一冊第二八四頁)以餘之見。內篇莊子自著,而其中亦有後人摻雜之文字,吾人應視之為「莊子思想」。外篇雜篇,或為莊子弟子所作;或為後世學莊者推衍莊義;或為後人所增補;或為後人所誤竄。除其誤增誤竄者外,皆含有莊子思想,吾人應視之寫自莊子後,至淮南王時,道家學莊者之『莊學論文』總集,此卽本文探案莊學之態度也。
本書凡四章,首章為「緒論」,計分七項敘述。第一項為「莊子傳略」,敘莊子姓名、籍貫、生卒年代及其思想淵源。第二項為「莊子書之篇數與版本」,述漢志五十二篇本演變為今本三十三篇之經過及其版本。第三項為「離子書之真偽」,對今本莊子三十三篇之真偽,引證古今諸家之說,加按語表示己見。第四項為「內篇思想概述」,說明內篇之要旨,與脈絡條貫,相因相承之關係。第五項為「內外雜篇之關係」,說明內外雜篇之主從關係:內篇為莊學之中心,而外雜篇於義皆各分屬內篇,寓言篇為全書之序例;天下篇為全書之後序。第六項為「內外雜篇之價值」:無論內外雜篇之真偽,其或為莊子自著;或為弟子所作;或為後所學莊者所為,然皆相互輝映,各俱佳趣研究莊子書者,不可偏廢。第七項為「結語」,述明本書以莊子內篇為主,外篇為輔,以探究莊學之精義。
次章為「莊學之思想體系」,凡八節。將莊學之主要思想,由本體、宇宙,形上之論,以逮自然、知識、安命、人生、倫理之觀,終以政治思想,凡八節。綜其理要,以探究莊學之思想體系。
三章為「逍遙遊與內外雜篇之關係」,凡三節。以逍遙遊與內外雜篇關係之探究,發揮莊子思想大義在逍遙遊之論,列舉全書各篇與逍遙遊相關之文句,加按語申論而比較之,以探究逍遙遊之精義。蓋逍遙之義明,則莊子思想之大旨,當更易於通解矣。
第四章為「莊學與老、孔、墨、孟、荀思想之異同」。韓非子顯學篇曰:「世之顯學儒墨也」。故此章取凡莊書語及之‘德目’或‘觀念’,其與老、孔、孟、墨、荀相同者,持與以上各家相較,以見其名同而實異;或知異而實同;或名實同者,並深究其所以然之理,以見莊學之真正精神,是為本章之所由作也。全文凡五節:首節為「老莊異同之探索「,以老莊所言之「道」、「知」、「人生」、「政治」,比較其異同所在,深究其或同異之理。次節為「孔莊異同之探究」,以孔子所言之「仁」、 「忠」、 「孝」,及「思想人格」,與莊子所言者比較之,以探究其所以異中有同之理。三節為為「墨莊異同不探究」,以墨莊所言「愛」、「利」、「天」、「命」、「知識論」、「名學」,比較其異同,探究其所以然之理。四節為「孟莊異同之探究」, 以孟莊所言「性」、「義」、「政」,比較而探究其所以相異之理。五節為「莊荀異同之探究」,以莊荀所言之「禮」、「天」、「學」、比較而探究其異中有同;或同中有異之理。經此深究,當更能窺知莊學之精神所在矣。
附綠部分之「歷代學版本及其現藏」,係採自國內十六所圖書館之《現有藏書》,及嚴靈峯先生現有之《私人藏書》,故其性質乃是一種整理彙編之《收藏目錄》,而非相容並收之《知見目錄》。為便利讀者一覽而知其眉目,於每書之下,皆注明其現藏地點,以便利硬治莊學者按圖索驥也。其中包括先秦至民國七十一年三月之目錄,分圖書版本與論文二顯,計莊子專書八百九十六種,論文五百八十九篇,以出版時間先後為序,可以略見歷代研究莊學之粗跡,聊供學者查考之便也。
莊子文章絕奇,而義旨玄眇。餘難寄望於發幽闡微,觀其會通。然臨文之際,深恐思慮不周,有失聖哲之本意。幸蒙諸師友之督教,得以成篇。然疏誤之處,或有不能免者,方家先進,幸有以垂教焉。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