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講記】
|
前言:
清朝末年,印光大師住錫普陀山時,定海知縣曾禮請大師講經弘法,大師因語言隔閡之故,於是派一位法師去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大師不講佛經,而講一般的世間善書,這是用心良苦。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佛法與世法的分別在於心,不在於法,法本身沒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分。若吾人心中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法都是世間法,即使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何以故?不出三界。若離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法皆是了生死、出三界之法,無一法而非佛法。
我們在訪問天主敎時,有一位先生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天主敎講的“靈魂”,與佛法講的“法性”,差別何在?我很簡單地告訴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就稱做“靈魂”,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稱做“法性”。有分別、執著,法法都有障礙;離分別、執著,萬法圓融。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法性,《華嚴經》講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既然共同一法身,哪一法不是佛法?況且《太上感應篇》和《文昌帝君陰騭文》,字字句句都是在發揚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法敎學的根本法,若離五戒十善之基礎而求佛法,即是行邪道。而《感應篇》與《陰騭文》就是五戒十善的圓滿落實與日常應用的最好敎材。尤其在現前動亂的社會時代當中,印光大師看得非常清楚,要想挽救災難,拯濟人類,唯有喚醒一切眾生覺悟,斷惡修善,明因識果。
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講經,看到“中華佛敎圖書館”收藏很多印光大師“弘化社”出版的書籍。其中《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與《了凡四訓》,印得最多,數量超過三百萬冊,我非常驚訝!再仔細思維,這是印祖挽救災難的苦心,這是真實智慧。此後,我極力提倡,並大量流通這三本書。
西方一些古老的預言認為,災難是眾生造惡業,所以上帝發脾氣要懲罰世人。他們只提出有劫難,而沒有挽救的辦法,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而《聖經密碼》比這些預言要高明,其結論在於人心,若人心能回頭向善,劫難可以化解。但也只是籠統地說了一句,如何回頭、如何斷惡修善,並沒有具體說明,遠不如《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與《了凡四訓》,無論是說理、說事都很透徹。
這三本書應當譯成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字,大量向全世界流通。並且我們有責任、有使命,勸導大家讀誦、受持,依敎奉行,這不但能轉變自己的業報,也能安定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消災免難。希望同修們能夠重視這件事情,真正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我們修學念佛法門,要“持戒念佛”,因為念佛不持戒、不行善,不能往生,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印祖用這三本書來彌補我們戒行之不足。最重要的是善心、善語、善行,《感應篇》最後的結論也是如此。心善、言善、行善就得善神保佑,在淨土宗來講,念佛決定得生。
《感應篇》全文只有一千二百多字,不算很長,是從聖賢立心發願,一直落實到生活處世待人接物。古大德雲:其功用可作為超凡入聖的階梯,轉禍為福的關鍵。在中國過去每個朝代,依照這一篇修學的人很多,所感應的果報非常殊勝。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