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學
|
昔人有言:「老子思想,偏於消極,為中國貧弱之源」.此皮相之論。老子無為而無不為,於養生處世治國,一以貫之,何嘗消極。今有人言:「老子思想想激’近於無政府主養」,此亦一徧之見。老子鑑於週末文勝之弊,欲將仁義禮樂制度,一舉推翻之,自有其時代背景,明明有國小寡民之理想國,何嘗無政府。歷代之註釋道德經者,多為文學家,雖盡力考索,恆不得老子中心思想。近代始有以哲學方法治道德經者,於老子之精義,多所發明。大同法師此著,其尤卓卓者也。餘謂我國人之通病,是頭腦籠統,不善分析。自明代以來,盛倡三教阿源之說,聞者翕然從之。餘最為反對,以為各種教義或學術,為有其出發點與到達點。就其相通之點,疏通而證明之,未甞不可。必謂彼此完全相同,則大不可。如佛教與道教,一則主張,反妄歸真,超出三界,一則主張,長生不老,解脫升天,決不能同源。
薛 序
曩余隱焦山,結禪緣,忝執教鞭,舉友大同,擅智慧,工文章,儕輩之所共稱也。平居精研經典,多所心得;間讀儒書,能與佛理融會貫通,發為論列,輒洋洋數萬言,餘嘉其志在排除儒佛二家之隔閡,而立利人濟世之說,默契非一日矣。
今秋,大同以所著老子哲學若干章將付剞劂,請序於餘;余見之,喜可知也!惟大同既廣明孔孟道術;又深探老子思想,詳加析述,平易近情,至與釋門學說對照比較之處,尤足啟人!餘按老子為中國最高理性之書,曾經法國瞿亞姆波的愛譯傅瞅西,其價值非尋常哲學所可及,大同以淺顯文字,筆錄研究心得,刊行問世。正不知可為讀老子書者解決多少疑難?此餘所以為人同之研究成功,為讀老子書者之研究便利而喜也!是為序。
黃 序
漢書藝文志著錄道家專書,有伊尹五十一篇,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辛甲二十九篇,鬻子二十二篇,筦子八十八篇,此五家者,皆在孔子前。而與孔子並時者為老子。志載老子書有鄰氏傳氏徐氏三家之本,今所傅者,不知何本也。志又著錄劉向謝老子四篇,向在成哀時,奉詔校古書,向輒取各本而校定之,今所傅者,或其校定之本。自向以來二千年間,說老子書者眾矣。漢書藝文志謂道家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為君人南面之術,此近年謂老子並不消極之說所由生也。志又謂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此近年謂老子思想偏於消極,又謂其近於無政府主義之所由起也。至隋書經籍志,則謂道家之學,體道成性,清虛自守,為而不恃,雖而不宰,故能不勞聰明而人自化,不假修營而功自成,其玄德深遠,言象不測,此又近年謂其並不清極之見所由生。志又言下士為之,不推其本,苟以異俗為高,狂狷為尙,此又近年謂其偏於消極等說所由起。劉向後七十年,佛法來中土,翻其書為華文,而孔子經外有佛經,而道經亦隨之起,乃老子一書稱道德經矣。經籍志始立道經佛經兩部,此即道教佛教之名所由來也。志謂道經所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又謂俗士為佛,不通其指,多雜以迂怪假託,變幻亂於世,所以獘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誣。漢隋兩志,辯章學術之明鑑也。其論老子與道經,道經與佛經之間,大略如此。今大同法師著老子哲學研究一書,後老子二千五百年,後劉向二千年,而後佛法來華約一千九百年,至以哲學論,則近四五十年西洋傅來之說法。蓋戰國說老子與漢初巳不盡同,漢初與漢末,漢末與兩晉與唐初,唐與宋元,以至於今,因時而遷,不盡相同。今之繩以西洋哲學,又非以往二千數百年間舉人之所能知也,然其心理,豈有異哉?吾讀此書而有所感焉,而知大同法師之說之與此不相背也。要之,佛也道也孔也,皆教人修德為善,體道反戰,勝殘去殺,同此心也,因果不磨,報應不爽,大同法師所見亦同,吾於此書表同情焉。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月 上海黃慶瀾
白 序
世人多以老子為消極無為,厭世逃世,殊不知老子之無為,乃大有為也。老子曰:「無篇而無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其所謂無為者,豈非大有為耶?現老子之所謂無為,非教人一切不作,束手待斃也,乃教為政者,不虐百姓,為百姓者不妄生事也。老子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又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此老子之非厭世逃世乃積極救世之精神也。故老子見妬寵負恃者,救之不尙賢,爭金奪玉者,救之不貴貨,驕傲者,救之謙虛,剛強者救之柔弱,此老子之救世精神也。大同法師深明此義,故以新見解,新思想而發揮老子之哲學,使佛家道家融會貫通,新學舊學合而為一,此為該書之特長也。 一九四七,十,二九,白聖序
本 序
大同法師寢饋於老子哲學之研究有年矣,今出其大著問世,餘得先讀欣慰無已!
竊思老子玄言流布中夏,其影響於學術政教者實多,為之疏通闡發者何慮百數十家,求其能以悲心發為淑世牗民之說者則不多覯也。茲著以說教之方式而立言,雖問有可議之處,然究不失其為修養上之一良著,讀者當思其言權方便之苦心也!
書中論列佛學與老氏之學相通之處,以予觀之實甚扞隔邈苦山河也。愛夫學術上古今中外容有類似之處,若以類似之點執為相同而共通之,則兩者俱失之矣。矧佛學為現智與量智之境,而能以它說塗汙之乎?
餘讀此著大略有如上之意見,好者壞者俱戇直而貢,作者讀者乞諒之!是為序。
民國三十六年十月卅日本光序於上海序。 民國三十六年十月卅日本光序於上海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