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外篇今注今譯
|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
古籍今註今譯,由餘歷經嘗試,認為有其必要,特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成立伊始,研議工作計劃時,余鄭重建議,幸承採納,經於工作計劃中加入此一項目,並交由學術研究出版促進委員會主辦。茲當會中主編之古籍第一種出版有日,特舉述其要旨。
由於語言文字習俗之演變,古代文字原為通俗者,在今日頗多不可解。以故,讀古書者,尤以在具有數千年文化之我國中,往往苦其文義之難通。余為協助現代青年對古書之閱讀,在距今四十餘年前,曾為商務印書館創編學生國學叢書數十種,其凡例如左:
一、中學以上國文功課,重在課外閱讀,自力攻求:教師則為之指導焉耳。惟重篇巨帙,釋解紛繁,得失互見,將使學生披沙而得金,貫散以成統,殊非時力所許;是有需乎經過整理之書篇矣。該館鑒此,遂有學生國學叢書之輯。
一、本叢書所收,均重要著作,略舉大凡:經部如詩、禮、春秋;史部如史、漢、五代;子部如莊、孟、荀、韓,並皆列入;文辭則上溯漢、魏,下迄五代;詩歌則陶、謝、李、杜,均有單本;詞則多采五代、兩宋;曲則擷取元、明大家;傅奇、小說,亦選其英。
一、諸書選輯各篇,以足以表見其書、其作家之思想精神,文學技術者為準;其無關宏旨者,概從刪削。所選之篇類不省節,以免割裂之病。
一、諸書均為分段落,作句讀,以便省覽。
一、諸書均有註釋;古籍異釋紛如,即采其較長者。
一、諸書較為罕見之字,均注音切,並附注音字母,以便諷誦。
一、諸書卷首,均有新序,述作者生平,本書概要。凡所以示學生研究門徑者,不厭其詳。
然而此一叢書,僅各選輯全書之若干片段,猶之嘗其一臠,而未窺全豹。及民國五十三年,餘謝政後重主該館,適國立編譯館有今註資治通鑒之編纂,甫出版三冊,以經費及流通兩方面,均有借助於出版家之必要。商之於餘,以其係就全書詳註,足以彌補餘四十年前編纂學生國學叢書之關,遂予接受;甫歲餘,而全書十有五冊,千餘萬言,已全部問世矣。
餘又以今註資治通鑒,雖較學國學叢書已進一步;然因若干古籍,文義晦澀,今註以外,能有今譯,則相互為用:今註可明個別意義,今譯更有助於通達大體,寧非更進一步歟?
幾經考慮,乃於五十六年秋決定為商務印書館編纂經部今註今譯第一集十種,其凡例如左:
一、經部今註今譯第一集,暫定十種,如左:㈠詩經、㈡尚書、㈢周易、㈣周禮、㈤禮記、㈥春秋左氏傅、㈦大學、㈧中庸、㈨論語、㈩孟子。
二、今註仿資治通鑒今註體例,除對單字詞語詳加註釋外,地名必註今名,年份兼註西元;衣冠文物莫不詳釋,必要時並附古今比較地圖與衣冠文物圖案。
三、全書白文約五十萬言,今註假定占白文百分之七十,今譯等於白文百分之一百三十,合計白文連註譯約為一百五十餘萬言。
四、各書按其分量難易,分別定期於半年內繳清全稿。
五、各書除付稿費外,倘銷數超過二千部者,所有超出之部數,均加送版稅百分之十。
以上經部要籍難經一一約定專家執筆,惟蹉跎數年,已交稿者僅五種,已出版者僅四種,而每種字數均超過原計劃,有至數倍者,足見所聘專家無不敬恭將事,求備求全,以致遲遲殺青。嗣又加入老子莊子二書,其範圍超出經籍以外,遂易稱古籍今註今譯,老子一種亦經出版。
至於文復會之學術研究出版促進委員會根據工作計劃,更選定第一期應行今註今譯之古籍約三十種,經史子無不在內,除商務印書館已先後擔任經部十種及子部二種外,餘則徵求各出版家分別擔任。深盼群起共鳴,一集告成,二集繼之,則於復興中華文化,定有相當貢獻。
惟是洽商結果,共鳴者鮮。文復會谷秘書長岐山先生對此工作極為重視,特就會中所籌少數經費,撥出數十萬元,並得國立編譯館劉館長泛弛先生贊助,允任稿費之一部分,統由該委員會分約專家,就此三十種古籍中,除商務印書館已任十二種外,一一得人擔任,計由文復會與國譯館共同負擔者十有七種,由國譯館獨任者一種。於是第一期之三十種古籍,莫不有人負責矣。嗣又經文復會決定,委由商務印書館統一印行。唯盼執筆諸先生於講學研究之餘,儘先撰述,俾一二年內,全部三十種得以陸續出版,則造福於讀書界者誠不淺矣。
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四月二十日文復會副會長兼學術研究出版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雲五謹識
「古籍今註今譯序」序
中華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 國父百年誕辰,中山樓落成。 蔣總統發表紀念文,倡導復興中華文化,全國景從。孫科、王雲五、孔德成、于斌諸先生等一千五百人建議,發起我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冀使中華文化復興並發揚光大。於是,海內外一致響應。復由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共同策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於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正式成立,恭推蔣總統任會長,並請孫科、王雲五、陳立夫三先生任副會長,本人擔任祕書長。
文化的內涵極為廣泛,中華文化復興的工作,絕不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一個機構的努力可以達成的,而是要各機關社團暨海內外每一個國民盡其全力來推動。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在整個中華文化復興工作中,負有策畫、協調、鼓勵與倡導的任務。八年多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本著此項原則,在默默中做了許多工作,然而卻很少對外宣傅,因為我們所期望的,不是個人的事功,而是中華文化的光輝日益燦爛,普遍地照耀於全世界。
學術是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我國古代的學術名著很多,這些學術名著,蘊藏著中國人智慧與理想的精華,象徵著中華文化的精深與博大,也給予今日的中國人以榮譽和自信心。要復興中華文化,就應該讓今日的中國人能讀到而且讀懂這些學術名著,因此,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在其推行計劃中,即現有「發動出版家編印今註今譯之古籍」一項,並曾請各出版機構對歷代學術名著,作有計劃的整理注譯。但由於此項工作浩大艱巨,一般出版界因限於人力、財力,難肩此重任,王雲五先生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並兼任學術研究出版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乃以臺灣商務印書館率先倡導,將尚書、詩經、周易等十二種古籍加以今註今譯。(稿費及印刷費用全由商務印書館自行負擔)。然而,歷代學術名著值得令人閱讀者實多,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遂再與國立編譯館洽商,共同約請學者專家從事更多種古籍的今註今譯,所需經費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與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共同負責籌措,承蒙國立編譯館慨允合作,經決定將大戴禮記、公羊、穀梁等二十七種古籍,請學者專家進行註譯,國立編譯館並另負責註譯「說文解字」及「世說新語」兩種。於是前後計劃著手今譯今註的古籍,得達到四十一種之多,並已分別約定註譯者。
古籍今註今譯的目的,在使國人對艱深難解的古籍能夠易讀易懂,因此,註譯均用淺近的語體文,希望國人能藉今註今譯的古籍,而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與文化,有正確與深刻的瞭解。
或許有人認為選擇古籍予以註譯,不過是保存固有文化,對其實用價值存有懷疑。但我們認為中華文化復興並非復古復舊,而在創新。任何「新」的思想(尤其是人文與社會科學方面)無不緣於「舊」的思想蛻變演進而來。所謂「溫故而知新」,不僅僅歷史學者要讀歷史文獻,化學家豈能不讀化學史與前人化學文獻?生物學家豈能不讀生物學史與前人生物學文獻?文學家豈能不讀文學史與前古典文獻?讀史與讀前人的著作,正是吸取前人文化所遺留的經驗,智慧與思想,如能籍今註今議的古籍,讓國人對固有文化有充分而正確的瞭解,增加對固有文化的信心,進而對固有文化注入新的精神,使中華文化成為世界上最受人仰慕的一種文化,那麽,中華文化的復興便可拭目以待,而倡導文化復興運動的目的也就達成了。所以,我們認為選擇古籍予以今註今譯的工作,對復興中華文化而言是正確而有深遠意義的。
今註今譯是一件不容易做的工作,我們所約請的註譯者都是學識豐富而且對其所註譯之書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們從事註譯工作的態度也都相當嚴謹,有時為一字一句之考證、勘誤,參閱與該註譯之古籍有關書典達數十種之多者。其對中華文化負責之精神如此。我們真無限地感謝擔任註譯工作的先生們,為復興文化所作的貢獻。同時我們也感謝王雲五先生的鼎力支持,使這項艱巨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所屬學術研究出版促進委員會,對於這項工作的策劃、協調、聯繫所竭盡之心力,在整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過程中,也必將留下不可磨滅的紀錄。
穀鳳翔 序於臺北市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八月十九日
「古籍今註今譯序」續序
中國文化淵深博大,語其深,則源泉如淵;語其廣,則浩瀚無涯;語其久,則悠久無疆。上探宇宙之奧祕,、下窮人事之百端。應乎天理,順乎人情。以天人為一體,以四海為一家。氣象豪邁,體大思精。一切研究發展,以人為中心,以實事求是為精神。不尚虛玄,力求實效。遂自然演成人文文化,為中國文化之可貴特徵。
文化的創造為生活,文化的應用在生活。離開生活就沒有文化。文化是個抽象的名詞,內而存於心,外而發於言,見於行。不知不覺自然流露,自然表現,所以稱之曰「化」。一言一默,一動一靜,無形中都受文化的影響。發於聲則為詩、為歌;見於行則為事:著於文則為典籍書冊,皆出於自然。聲可聞,事可見,但轉瞬消逝不復存。惟有著為典籍書冊者,既可行之遠,又能傅之久。後之人欲於耳目之外,上知古之人、古之事,則惟有求之於典籍,則典籍之於文化傅播,為惟一之憑藉。
中華民族明於理,重於情。人與人之間有相同的好惡,相同的感覺,相同的是非。因此,心與心相通,事與事相關,禍與福相共,甚至願望相求,知識、經驗、閱歷……等等,無一不想彼此相貫通、相交換、或相傅授。這是中國人特別著重的心理要求。大家一樣,這些心理要求,靠聲音、靠行動,都不能行之遠,傅之久。必欲遠此目的,只有利用文字,著於典籍書冊了。書冊著成,心理要求達成了,自己的知識,經驗閱歷,乃至於情感、願望,一切藉文字傅出了。生命不朽,精神長存。可貴的中國文化,一代一代的寶貴經驗閱歷,皆可藉此傅播至無限遠,無窮久。因此,我認為中國古書即中國文化之結晶。
在讀者一面講,藉著典籍書冊,可與古人相交通,彼此心心相印,情感交流。最重要者應該說是文化的流傅,教訓的接納,成敗得失的鑒戒,都可由此得到收穫。我們要知道,文化是要積累進步的,不接受前人的經驗和寶貴的知識學問,後人即無法得到積累的進步。一代一代積累下去,文化才有無窮的創造和進步。因此,讀書,讀古人書,讀千錘百鍊而不磨滅的書,遂成青年人不可忽視的要務。
古今文字有演變,文學風格,文字訓詁也有許多改變。讀起來不免事倍功半。近年朝野致力於文化復興、文化建設,讀古書即成最先急務。為了便利閱讀,把一部一部古書用今日的語言,今人的解釋,整理編印起來,稱為今註今譯。
本會故前副會長王雲五先生在其所主持的臺灣商務印書館,首先選定古籍十二種,予以今註今譯。本會學術研究出版促進委員會與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繼續共同辦理古籍今註今譯的工作,註譯的古籍仍委請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截至六十四年八月,連同王故前副會長主編註譯的古籍,已進行註譯者四十一種。
增編十五種,共計已達五十六種。其中出版者二十九種(合計三十五冊),在註譯審查或排印中者二十七種,正分別洽催,希早日出書。此外,並進行約請學者註譯其他古籍,惟古籍整理的工作,極為繁重。因本會人力及財力均屬有限,故在工作的進行與業務開展上,仍乞海內外學者專家及文化界人士,熱心參與,多多支持,並賜予指教。本會亦當排除萬難,竭誠勉力,以赴事功。
中華文化後與運動推行委員會秘書長陳奇祿謹序
民國七十三年元月十七日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