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新譯悟真篇

出版社

 

新譯悟真篇

新譯悟真篇
書名: 新譯悟真篇
作者 連遙 劉國棟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629571692
地區 香港
年份 2005
出版社: 三民書局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
自序     (1)
卷上
七律十六首     (31)
卷中
七絕六十四首    (79)
卷下
五律一首     (181)
西江月十三首     (183)
七絕五首     (204)
外篇
讀周易參同契      (209)
贈白龍洞劉道人歌    (214)
石橋歌       (222)
拾遺
性地頌    (229)
無罪福    (235)
三界惟心    (236)
見物便見心    (237)
圓通       (238)
隨他        (239)
寶月        (240)
心經頌     (241)
人我(又名齊物)   (242)
讀雲賓禪師祖英集   (243)
戒定慧解        (249)
即心是佛頌      (249)
採珠歌          (252)
禪定指迷歌      (265)
無心頌          (262)
西江月十二首    (266)
悟真篇後序      (281)
 
 

導讀
    《悟真篇》的涵義是:感悟了知丹法的真諦。作者張伯端在〈自序〉與〈悟真篇後序〉中都明確作了說明。他說自己於宋神宗熙寧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隨陸詵(西元一〇一二〜一〇七〇年)入成都,「感真人授金丹藥物、火侯之訣。其言甚簡,甚要不繁,可謂指流知源,語一悟百,霧開日瑩,塵盡鑑明。校之丹經,若合符契。」他「既遇真筌」,不予隱默,於是撰寫了《悟真篇》。在〈自序〉和〈悟真篇後序〉中,他還透露了他說的丹法是援佛入道和儒、佛、道相互融合的。不過,張伯端的丹法還是以道家和道敎為主的。在絕句六十四首中曽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人類歷史發展,每至偏執一端,往而不返的關頭,總有一股新興的反本運動繼起,要求回顧過往的源頭,從中汲取新生的創造力量。孔子所謂的述而不作,溫故知新,以及西方文藝復興所強調的再生精神,都體現了創造源頭這股日新不竭的力量。古典之所以重要,古籍之所以不可不讀,正在這層尋本與啟示的意義上。處於現代世界而倡言讀古書,並不是迷信傳統,更不是故步自封;而是當我們愈懂得聆聽來自根源的聲音,我們就愈懂得如何向歷史追問,也就愈能夠清醒正對當世的苦厄。要擴大心量,冥契古今心靈,會通宇宙精神,不能不由學會讀古書這一層根本的工夫做起。
    基於這樣的想法,本局自草創以來,即懷著注譯傳統重要典籍的理想,由笫一部的四書做起,希望藉由文字障礙的掃除,幫助有心的讀者,打開禁錮於古老話語中的豐沛寶藏。我們工作的原則是「兼取諸家,直注明解」。一方面熔鑄眾說,擇善而從;一方面也力求明白可喻,達到學術普及化的要求。叢書自陸續出刊以來,頗受各界的喜愛,使我們得到很大的鼓勵,也有信心繼續推廣這項工作。隨著海峽兩岸的交流,我們注譯的成員,也由臺灣各大學的敎授,擴及大陸各有專長的學者。陣容的充實,使我們有更多的資源,整理更多樣化的古籍。兼採經、史、子、集四部的要典,重拾對通才器識的重視,將是我們進一步工作的目標。
    古籍的注譯,固然是一件繁難的工作,但其實也只是整個工作的開端而已,最後的完成與意義的賦予,全賴讀者的閲讀與自得自證。我們期望這項工作能有助於為世界文化的未來匯流,注入一股源頭活水;也希望各界博雅君子不吝指正,讓我們的步伐能夠更堅穩地走下去。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