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中国道教思想史(全四卷)

出版社

 

中国道教思想史(全四卷)

中国道教思想史(全四卷)
書名: 中国道教思想史(全四卷)
作者 卿希泰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9787010082127
地區 北京
年份 2009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平均評分: 5 星內取得 5 星!

凡例
導論
一、道教思想史命題的提出
二、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對象、發展脈絡與基本特點
三、道教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四、道教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編 道教思想淵源
引言
第一章 上古宗教觀念與易學、陰陽家思想
第一節 以敬天法祖為特色的宗教觀念
第二節 占卜需求與易學體系的初步確立
第三節 陰陽家思想及其與易學的關係
第二章 道家與神仙家思想
第一節 先秦道家及其思想旨要
第二節 神仙家及其生存理想
第三節 秦漢黃老學派的思想傳播
第三章 儒、墨思想與讖緯神學
第一節 儒家倫理資源及其在道教體系建構中的作用
第二節 墨家宗教倫理情懷及其強化形態
第三節 儒學宗教化與讖緯神學在漢代的盛行
第四章 醫學養生理論與術數思想
第一節 遠古時期的醫療實踐與養生手段
第二節 先秦醫學養生理論的建立與道教的繼承發揮
第三節 兵家與醫家的思想融通及對道教的影響
第四節 術數學及其在道教思想建構中的作用
第二編 漢魏兩晉南北朝的道教思想
引言
第五章 漢代道教思想體系的初步建構
第一節 《太平經》的道教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第二節 《周易參同契》的發展變化觀與內外丹思想
第三節 《想爾注》對《老子》的解讀和宗教化
第四節 早期正一道上章與齋法的濟度思想
第六章 魏晉神仙道教思想的逐步體系化
第一節 老子神化的發展與《西升經》的道教理論
第二節 《神仙傳》對《西升經》道教理論的呼應
第三節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思想體系
第七章 東晉南北朝道教的經典傳承與思想開新
第一節 上清派的經典傳承與仙道理論
第二節 靈寶派的天書觀與濟世度人思想
第三節 寇謙之的新道教及其科儀思想
第四節 陸修靜的齋醮科儀思想與道教“三洞”學說
第五節 陶弘景的神仙位階思想與修道倫理
第六節 《陰符經》的仙道論與身國共治思想
第八章 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漢魏兩晉南北朝道教的科學思維方法
第二節 葛洪的金丹理論與思想
第三節 陶弘景的道教科技成就及其思想
第九章 漢魏至南北朝道教與儒、釋的思想關係
第一節 佛教初傳中國及其對儒、道的思想借鑒
第二節 道教、儒家聯手與佛教的思想抗爭
第三節 南北朝道、佛在思想上的相互啟迪與相互吸收
第十章 漢魏至南北朝道教關愛生命的勸善思想與文學
第一節 道經的生命意識與勸善導向
第二節 道教思想對文人的影響與道經的文學主張
第三編 隋唐至北宋的道教思想
引言
第十一章 隋至初唐道教重玄學的崛起
第一節 重玄學的界定及其興盛的思想背景
第二節 成玄英的重玄學範疇
第三節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與生命體悟
第十二章 初唐道教重玄學論域的拓展考察
第一節 李榮對重玄思想的繼承與引申
第二節 王玄覽《玄珠錄》的重玄思想
第三節 孟安排《道教義樞》的重玄思想
第十三章 盛唐道教的服氣說與心性形神修煉理論
第一節 司馬承禎的服氣養命與坐忘修心論
第二節 吳筠的神仙可學論與形神可固論
第三節 《護命經》等道經的心性形神修養論
第十四章 中晚唐至北宋道教“三玄學”的思想主流
第一節 杜光庭對《道德經》的思想解讀
第二節 麻衣道者、陳摶的《周易》象數學
第三節 從劉牧到邵雍:《易》學象數之推衍
第四節 張無夢與陳景元的“三玄”會通詮釋理路
第十五章 中晚唐至北宋道教的“陰符學”與政治思想
第一節 李筌《陰符經疏》、《太白陰經》的思想底蘊
第二節 《太平經鈔》與《太平兩同書》的“太平匡濟術”
第三節 《無能子》推崇“自然”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
第四節 譚峭《化書》的“化化不問”學說及民生思想
第五節 蹇昌辰等道教學者詮釋《陰符經》的思想理趣
第十六章 隋唐至北宋道教的“參同學”與金丹理論
第一節 道教“參同學”及其思想特徵
第二節 道教“參同學”與內外丹實踐及其理論發展
第三節 鐘呂金丹道與《悟真篇》的思想
第十七章 隋唐至北宋道教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隋唐道教的天文曆算思想
第二節 隋唐至北宋道教的醫學養生思想
第十八章 隋唐至北宋道教的齋醮科儀思想
第一節 張萬福修訂齋醮科儀及其黃篆濟度思想
第二節 杜光庭《太上黃篆齋儀》的濟度思想
第三節 北宋三籙齋儀格的形成與羅天大醮儀的思想
第十九章 隋唐至北宋道教與儒、釋的思想關係
第一節 唐代的道佛論爭與三教間的相互影響
第二節 北宋道教思想對理學的滲透與“三教合一”觀
第二十章 隋唐至北宋道教勸善導向的加強與道教思想對文學的影響
第一節 道教勸善導向的加強及其思想特點
第二節 道教思想對文人創作與文學理論的影響
第四編 南宋金元至明中葉的道教思想
引言
第二十一章 南宋元代神霄、太一等道派的思想
第一節 神霄派的宇宙觀與保神養心的內丹思想
第二節 清微派心性說與丹功法術相結合的內煉思想
第三節 東華派的心性學與科儀法篆修行思想
第四節 天心派的心性學及其修煉、救度思想
第二十二章 南宋元代金丹派南宗的思想
第一節 石泰、薛道光、陳楠的煉命修性說
第二節 白玉蟾對金丹派南宗的思想總結和發展
第三節 翁葆光的“男女雙修”與“三乘秘要”說
第四節 龍眉子、李簡易對金丹派南宗思想的繼承和發揮
第二十三章 南宋元代淨明道的思想
第一節 “淨明”概念的由來及其意蘊
第二節 淨明道的救世度人思想與儒道融通的倫理觀
第三節 淨明道以忠孝為旨要的身心健康思想
第四節 淨明道的修煉理論與符篆法術思想
第二十四章 金元太一道與真大道的思想
第一節 太一道的產生及其符法濟世思想和平民品格
第二節 大道教的興起及其思想特點
第二十五章 金元時代全真道的產生及其思想
第一節 王重陽創教與全真理論的初步形成
第二節 丘處機對全真道的理論貢獻
第三節 尹志平與全真道的思想完善
第二十六章 南北宗合流下的“參同學”與修道理論
第一節 陳顯微的仙聖觀與修煉方法論
第二節 陳顯微與俞琰對“參同學”的發展
第三節 李道純的三教統合論與內丹心性學
第四節 陳致虛的丹道思想及其在南北宗合流中的作用
第二十七章 南宋至明中葉的道教科技思想
第一節 曾慥對道教養生思想的總結與闡揚
第二節 李鵬飛的“三元延壽”醫學養生理論
第三節 陳薯《農書》中的農學思想
第四節 趙友欽《革象新書》中的天文物理思想
第二十八章 南宋至明代中葉的齋醮科儀及其濟度思想
第一節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的濟度思想
第二節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的祈禳、濟度思想
第三節 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的思想
第二十九章 元末至明中葉道派的思想交錯
第一節 趙宜真《原陽子法語》的“自性法身”說
第二節 張宇初對道教義理的解說、整合與管理問題的新思考
第三節 王道淵以“混然”為理路的道教思想
第三十章 元末至明中葉內丹心性理論的整合變通
第一節 張三豐及其“經天緯地”的修道思想
第二節 何道全“隨機應化”的道學思想
第三節 陽道生的“真詮”思想
第三十一章 南宋至明中葉道教與儒、釋的思想關係
第一節 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發展
第二節 理學家對道教的態度及思想汲取
第三節 佛教“三教合一”思想的發展
第三十二章 南宋至明中葉的勸善書與文學中的道教思想
第一節 道教勸善書的流行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節 道教思想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
第五編 明代末葉以來的道教思想
引言
第三十三章 全真龍門派的內丹性命學和三教合一思想
第一節 伍柳仙宗的修道理論及其對三教關係的解釋
第二節 王常月的《龍門心法》、《初真戒說》
第三節 張清夜《陰符發秘》、《玄門戒白》的思想發揮
第四節 劉一明與《道書十二種》對修道理論的闡揚
第五節 閔一得與《古書隱樓藏書》的全道說
第三十四章 東、西、中派的丹功理論及其特色
第一節 陸西星對內丹雙修理論的貢獻
第二節 傅金銓“陰陽雙修”的內丹理念
第三節 李西月的內丹思想及其特色
第四節 黃裳的內丹理論與儒道融通思想
第三十五章 明代末葉至民國道教勸善書的思想變遷
第一節 道教勸善書的流傳與興盛
第二節 道教勸善書流傳與興盛的形式內容
第三十六章 民國以來的道教思想及其研究成果
第一節 陳攖寧的仙學思想
第二節 易心瑩的教理思想
第三節 現代學者對道教經典的整理與思想研究
第四節 陳蓮笙的弘道思想及其理論推動作用
第五節 “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理論探討
第六編 道教思想的歷史影響與現代價值
引言
第三十七章 道教思想的歷史影響
第一節 道教思想對民間結社宗教的影響
第二節 道教思想對少數民族宗教的影響
第三節 從明清小說看道教思想的社會影響
第三十八章 道教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再認識
第一節 道教哲學的基本建樹、特徵與作用
第二節 道教倫理思想的要旨及其現實意義
第三節 道教醫學的法脈、歷史地位及其未來發展
第四節 道教養生精神與生命自我超越
第五節 道教文學及其思想蘊涵的綜合審視
第六節 道教藝術的主要形態與審美情趣
主要 參考文獻
附錄:百年來道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後記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