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關公
|
序
現在我們運城流傳著一句話: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東!這話說的很響亮,很自豪,也很有道理,很有依據。但普天之下,人們是怎樣看的?如何叫人們去看?或者說看的更清楚、更全面、更深刻、更心悅誠服一些,這仍然是一個問題。
我們知道自己的家底雄厚:有目前地球上發現最早生成的古生物化石的垣曲占城寨裡文化遺址,有證明人類最早在180萬年前用火的西侯度文化遺址,有黃帝和蚩尤為爭奪潞鹽而展開的涿鹿之戰,有舜彈五弦琴歌唱於鹽湖之畔,有嫘祖養蠶繅絲,有後稷教民稼穡,有天下商家鼻祖猗頓,有秋風樓和漢武帝的《秋風辭》,有武聖關公和天下最大的關帝廟,有書聖王羲之的恩師女書法大家衛夫人,有享譽世界地圖界的地圖大家裴秀,有“初唐四傑”之一的天才王勃,有名將薛仁貴和名妃楊玉環,有“八仙”之首的呂洞賓和比他名氣更大的“東方壁畫藝術寶庫”----永樂宮壁畫,有“詩佛”王維,有《資治通鑒》的編纂者司馬光,有元曲名家關漢卿,有明代大理學家“河東派”代表人物薛塇,有“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有後土祠、鸛雀樓、鶯鶯塔、大鐵牛等一大批國之瑰寶,還有無數全國少見的古城古鎮、古橋古渡、古寺名刹、名碑名帖、名產名吃……真應了那句話,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然而,問題是,家裡這麼多奇珍異寶,許多人卻不知道,甚至將我們的名人名勝安到別人的頭上去了。
千百年來,我們河東厚重燦爛的歷史文化是前人們通過什麼途徑一代接一代地傳承(應該說不可能是完完整整的傳承)下來的呢?除了歷朝歷代片斷的正史,除了流傳下來的不多的幾本學術專著,除了家譜、族譜的側面零星涉及,除了筆記小說和野史之類的不準確記載,主要就靠地方史志了。府、縣長官分內大事之一,就是主持編修地力志,不惜重金聘用高才,不惜花費時日和財力,務求超越前志,做成當日最好.這倒是我們中國一個非常優秀的文化傳統!正是通過這些記述翔實或比較翔實的府志、縣誌,後人們才得以知曉河東的歷史沿革、政經軍文、名勝古跡、忠義節烈、詩文書畫、風俗人情、衣食住行、方言俚語……從這個意義上說,方志文化功莫大焉!
但是,用現代眼光看方志,就會發現它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而且是先天形成,不可改變。這個局限性是什麼呢?就是“四化”:一是內容上的簡略化。一部包羅萬象的地方誌書,務必做得面面俱到,儘管動輒上百萬字,然而用筆到每個細處,仍不得不惜墨如金、刪繁就簡、挂一漏萬。二是形式上的格式化。從古到今,方志編纂已然程式化,所開條目,無非是疆域區劃、歷史沿革、自然環境、農林牧水、政權司法、文化文物、先賢先烈、傳說軼聞、大事記等等那一套。三是語言上的學究化。從來治方志者,多為專家學者,其學養老到有成,其語言亦同時專業化、規範化、刻板化,一字一詞務求精到,一吟一詠合轍蹈矩,嚴肅有餘而靈動不足,書卷氣重而少有人間煙火味。四是收藏上的館閣化。象牙塔里修志,一俟厘定,多則刊刻千餘,少則只印數百,贈閱之外,大多藏之館閣,極少對外發佈,難得民間流傳,千百年來吾民百姓有幾人得識尊顏?有此“四化”框定,天下萬民能有多少人知道河東、瞭解河東進而嚮往河東、熱愛河東?
那麼,有沒有一種新形式,或者說一種新文體,既能像方志那樣承載和傳繼河東那山重水深的歷史文化,又能突破“四化”束縛,以一種輕松、靈動和曼妙的芳姿,燦然走進現代,走進社會民間,走進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走進現代讀者的渴求與愛戀?正是起意於此,我們方才著力推出面前這套《河東文化叢書》,以期標新立異,希冀造就輝煌。要追求的總體目標是:集文學性、學術性、可讀性和效益性於一身,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具體說就是設篇佈局應有學術支撐,言必有據,史料可靠真實,但是只以學術界現有定論為基礎,不做歧義研究、考辯和訓詁:敘事行文則要一反史志筆法,以清朗健爽、明麗流暢的散文語言怡然成篇;不是抄襲教科節和文化講義,也不是用現代觀念將歷史文化作照相式簡單解讀,而是要將物態化的歷史遺跡、抽象化的檔案資料、民俗化的文化現象與寫作者的心靈感應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創作者的文學個性,強化作品的文學色彩,並能給古老的河東歷史文化注入現代氣息和新的思考,吸引最廣大的讀者群參與其中,抬升河東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和入文地位。
應該說,這是一種彰顯地域文化的新文體。近十年來,運用這種文體創作的與河東歷史文化相關的出版物也可以說是為數不少,但因為種種原因,顯得不成系統和規模,比較分散,挖掘深度也不夠,有些重要內容甚至還沒有認真涉及,更重要的是,整體的文學性和可讀性尚嫌不足。所以,還不能從整體上反映河東文化作為華夏文明之源的重要歷史地位,還不能適應當今開發河東文化、創建文化強市的迫切需要。為此,根據運城市委一屆八次全委會制定的“十一五”規劃小文化建設方面的目標和任務,經各位領導的倡議和策劃,由市政辦牽頭,編纂這套《河東文化從書》,將河東五千年文明史進行一次集大成式的清盤整理,而後以一種新的文體文風描龍畫鳳,打造古河東----新運城的嶄新形象。
2006年2月我們組織召開了首次《河東文化叢書》編纂工作座談會,誠邀本市文化界有影響的20多位知名人士歡聚一堂,就叢書編寫的相關事宜進行熱烈討論。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達成共識,認為這是歷史賦予當代河東人的無可推卸的重大使命,是一件服務當前、蔭及子孫的很有意義的事情。會議並就編纂《河東文化叢書》的領導和編務機構、叢書文化定位、全面統籌、分輯規劃、選題認定、印製風格等諸多事項提出了初步設想。
在運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領導同志的關懷指導下,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河東文化叢書》第一輯已於2007年8月由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它包括根祖卷之《回眸遠古》、潞鹽卷之《守望潞鹽》、名人卷之《人中龍鳳》、名吏卷之《吏事千秋》、名勝卷之《永遠的風景》五部著作,圖文並茂,洋洋百萬言,在廣大讀者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弘揚河東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並獲得了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隨後,我們又開始丁第二輯的寫作和編輯出版丁作,它包括堯舜禹卷之《文明的曙光》、武聖卷之《不朽關公》、名門卷之《千年望族》、名商卷之《晉商之源》、蒲劇卷之《大音絕唱》五部著作。在現任政協主席、《河東文化叢書》編委會主任柴林山同志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終於如期於2009年底出版,作為獻給河東和全國廣大讀者的一份新的禮品,也作為獻給全國政協成立60周年的一份禮品。
由於河東文化這個大題目份量太重,博大精深,以我們的思想水準和專業能力,這套叢書難免掛疵,或有學術上的爭議,或有內容上的疏漏,或有文字表達上的欠缺,敬請各路方家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以期改正謬誤,把接下來的叢書做得更好。
2009年12月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