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中華民族大全_澳門版

出版社

 

中華民族大全_澳門版

中華民族大全_澳門版
書名: 中華民族大全_澳門版
作者 中華民俗大全.澳門卷編輯委員會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9937-710-5-8
地區 中國澳門
年份 2003
出版社: 中華民俗大全.澳門卷編輯委員會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中華民俗大全
目錄
 
 
 
第一篇 環境
 
 
第一章 地理環境
第一節 地理位置
 
第二節 地形特徵
1.半島原來是海島2.地勢低矮,丘陵臺地起伏3.平地多為填海而成4.海岸線較平直,沿海淺灘多
 
第三節 氣候概況
1.季風控制的氣候2.夏季炎熱,冬季暖和3.雨量充沛,但季節分配配不均4.夏、秋為颱風季節
 
第二章 人文環境
第三節 歷史沿革第四節 著名歷史人物第五節 民俗特色
 
第一節 民族與人口
1.人口的發展2.居民構成3.人口密度與分佈
 
第二節 文化程度與平均壽命
1.文化程度2.人口的年齡結構與平均預期壽命
 
 
第二篇 風俗習慣
 
 
第一章 歲時節令風俗
第一節 華人節日風俗第二節 澳門葡萄牙人節日第三節 西方民間節日第四節 天主教節日
 
第二章 衣飾民俗
第三節 木屐與孭帶第五節 明清澳門葡人衣飾民俗第六節 近代土生葡人服飾第七節 壽衣
 
第一節 日常著裝
1.男裝2.女裝3.兒童服裝4.嬰兒著裝5.制服
 
第二節 結婚禮服
1.中式2.土生葡人式
 
第四節 飾物
1.手飾2.頭飾3.頸飾4.耳飾5.佩玉6.髮式7.鞋飾
 
第三章 飲食民俗
第二節 華人節慶食品第三節 特色小食第五節 飲食衛生習慣
 
第一節 一般飲食習慣
1.早餐2.午餐3.晚餐4.加餐
 
第四節 土生葡人的飲食風俗
1.概說三餐2.食譜類別3.下午茶大餐4.聖誕節食譜5.其他食譜6.土生葡人家族的烹調術7.宴會的禮儀和禁忌8.飲品
 
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一節 居屋民俗
1.中西建築交匯概說2.中西建築風格淺析3.澳門市井建築4.澳門街巷民居附録:一、華人祖屋佈局附錄:二、氹仔住宅博物館一瞥5.盧廉若花園6.房屋買賣、租賃、遷徙民俗附錄:一、澳門“風水”
 
第五章 交通民俗
第一節 概況第二節 交通工具第三節 通訊傳遞
 
 
第七章 漁業和漁民習俗
第一節 漁業概況第二節 生產及經營概況第三節 作業方式第四節 魚欄概況第五節 與漁業相關的行業
 
第六節 漁民生活習俗
1.儀容修飾2.飲食喜好3.家居樂土
 
第七節 歲時節日及地方信仰、習俗
1.土地誕2.觀音開庫3.驚蟄祭白虎與打小人4.清明節5.天后誕6.舞醉龍7.端午節8.乞巧節9.盂蘭節10.中秋節11.春節12.花燈競投13.問米請靈14.打醮
 
第八節 紅白禮俗
1.嫁娶2.生育3.殯儀
 
第九節 生活、語言之禁忌
1.稱謂用語2.拯溺3.曬網4.口頭祝福語
 
第十節 教育風尚
1.求神筆2.教育新貌
 
第十一節 娛樂、競技
1.習泳2.電臺點唱3.頂棍4.爬桅杆5.游泳6.唱鹹水歌
 
第八章 社團民俗
第二節 鏡湖醫院慈善會第十三節 澳門扶輪社第十四節 澳門土生協會第十五節 享有選舉權的民間社團(一九九四年資料
 
第一節 社團概況
1.註冊社團一千四百個2.各個歷史時期的社團特點3.社團與社會有機聯擊4.慈善公益團體獲支持5.政府與民間社團合作
 
第三節 同善堂
1.同善堂之籌組及早期活動2.四項慈善工作3.同善堂的值理會4.經費來源5.祭祀和禮儀6.中元普度附件一:孔教會同善堂祭孔祀典 一九五九年九月二...附件二:孔教會同善堂祭孔祀典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附件三:同善堂明祭孔附件四:同善堂祝聖慶典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五日《...
 
第四節 澳門中華總商會
1.協助商人拓展貿易,做好商業服務工作,維護工...2.參加議政及公共事務3.聯同各大社團要求國內協助解決本澳食水供應問...4.積極辦理社會福利及社會服務工作5.舉辦文體康樂活動6.發展新會員7.開展青年工商界工作8.做好接待國內國外來賓到訪工作;組團赴外地訪...9.舉行節日及會慶活動10.興辦文教事業
 
第五節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
1.組織及活動方式2.各部門工作的社會效果
 
第六節 澳門工會聯合會
1.組織形式2.工聯的活動方式及社會效果3.經費來源
 
第七節 澳門婦女聯合會
1.成立概況2.組織架構3.資金來源4.功能及社會效果
 
第八節 中華教育會
1.社會功能2.組織架構3.經濟來源
 
第九節 同鄉會簡介
1.同鄉會的宗旨2.組織形式3.活動的內容及社會效果
 
第十節 宗親會簡介
附件一:宗祠開光祭文附件二:澳門譚氏宗親會章程附件三:澳門譚氏宗親會 籌集建會捐款收費辦法
 
第十一節 澳門童軍總會
1.宗旨和活動2.組織架構3.經費和其他
 
第十二節 澳門獅子會
1.國際獅子會2.澳門獅子會的組織機構3.澳門獅子會的社會功能4.經費來源
 
第九章 禮儀民俗
第三節 澳門交往禮儀
 
第一節 人生禮儀
1.生育禮儀2.壽禮(上壽)3.澳門婚禮
 
第二節 澳門喪葬禮儀
1.明清澳門喪葬禮俗2.澳門的天主教、基督教喪葬習俗3.中式喪葬禮儀
 
第十章 信仰民俗
第二節 澳門廟宇第三節 澳門男神第四節 澳門女神第五節 澳門紙馬第六節 澳門靈簽第七節 抬神活動第八節 華人崇拜第九節 契神俗和觀音開庫附錄:一、澳門同人祀孔子記
 
第一節 澳門宗教信仰概況
1.佛教2.天主教3.基督教4.道教5.伊斯蘭教6.巴哈伊教7.摩門教8.基士拿教9.瑣羅亞斯德教
 
第十節 天主教學校的禮儀習俗
1.慈幼會來澳概況2.教育理念3.普通信仰課程4.宗教活動5.慕道班6.彌撒7.祭袍8.大、小齋9.聖洗聖事10.堅振聖事11.聖體聖事12.告解聖事13.病人傅油聖事14.專題彌撒及其禮儀15.聖像與聖物16.四旬期募捐17.明愛慈善園遊會18.宣傳管道附件:教友教師的結婚彌撒禮儀
 
第十一章 醫藥衛生民俗
第一節 澳門中西醫藥概況
 
第二節 澳門華人民間醫術
1.氣功2.推拿(按摩)3.針刺4.艾灸5.拔罐6.刮痧7.敷貼療法8.熱熨9.石蠟療法10.水療11.涼茶12.中草藥13.湯水保健附件:土生葡人的“皮特醫生茶”和 “巴德里休茶...
 
第十二章 民間遊藝民俗
第一節 體育競技遊藝第二節 文化藝術遊藝第三節 成人消閒遊藝第四節 益智遊藝第五節 居澳葡人遊藝第六節 兒童遊藝
 
第十三章 澳門的博彩娛樂
第一節 博彩業的歷史回顧第三節 澳門旅遊娛樂公司第四節 澳門賭場的“風水”、吉祥物、禁忌和俗諺第五節 博彩在澳門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 博彩樣式
1.中式博彩樣式2.西式博彩樣式
 
第十四章 澳門的博彩用語
第四節 港澳博彩用語的影響
 
第一節 港澳博彩用語的分類
1.港澳博彩隱語2.港澳博彩業行話3.港澳博彩通用語
 
第二節 港澳博彩用語的來源
1.沿用2.外借3.變換4.創新
 
第三節 港澳博彩用語的構造
1.修辭型2.變換型3.外語型
 
第十五章 醉龍
第一節 舞醉龍的歷史概況第二節 關於舞醉龍的傳說第三節 醉龍開光的“三街會館”第四節 醉龍的開光(點睛)儀式第五節 醉龍和醒獅為店舖採青第六節 旺街市的情景第七節 龍船頭飯第十節 舞醉龍已成為澳門的民俗盛事
 
第八節 醉龍的製作和組合
1.各種龍的規格2.龍頭的製法3.龍尾的製法4.耍舞者的服裝
 
第九節 舞醉龍的基本動作
1.“醉”為根本2.舞醉龍的套路陣式3.舞醉龍者的培訓
 
第十六章 民間美術
第三節 玻璃刻畫第四節 澳門民間灰批第五節 麪人
 
第一節 澳門“行貨畫”
1.行貨畫與對外貿易2.澳門行貨畫的內容和形式3.行貨畫的作者4.行貨畫的藝術價值5.西洋裸女油畫像6.二十世紀末行貨畫
 
第二節 澳門彩瓷工藝
1.瓷板畫2.粉彩3.廣彩
 
第十七章 民間文學
第一節 古代澳門民間文學蠡測第二節 清代中、末葉澳門民間文學
 
第十八 章澳門民俗民間文藝採錄、研究史略
 
第一節 澳門開埠至一八八七年《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簽訂之時
1.龐尚鵬與《撫處濠鏡澳夷疏》2.葉權和《遊嶺南記》3.湯顯祖的詩和戲4.屈大均之《廣東新語》5.杜臻的《粵閩巡視紀畧》6.印光任、張汝霖的《澳門記畧》7.暴煜《香山縣誌》卷九8.張甄陶《澳門圖說》、《論澳門形勢狀》
 
第二節 一八八七年至一九八八年中葡聯合聲明簽訂之時
1.汪兆鏞和他的《澳門雜詩》2.幾位澳門掌故專欄作家3.李鵬翥的《澳門古今》
 
第三節 一九八八年中葡聯合聲明簽署後至一九九九年過渡期內
1.黃漢強、吳志良主編之《澳門總覽》2.唐思《澳門風物誌》3.黃德鴻與其《澳門新語》4.培正中學的《紅藍史地》和《澳門百業》5.王文達之《澳門掌故》6.陳偉輝《昔日風情•漫畫澳門街》7.唐思《澳門風物誌》(續篇)8.雜誌方面9.吳志良、楊允中主編之《澳門百科全書》10.段寶林和《澳門民俗大全》
《中華民俗大全》總序
 
段寶林
 
    偉大的中國既是東方文明古國,也是世界文明古國,56個民族兄弟般地團結、和睦共處在一個大家庭裏。幾千年來,中華文化傳統源遠流長連續不斷,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中華文化的這種“協和萬邦”的特性,非常突出,引起了海內外許多有識之士的珍視。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等人認為未來的“世界一體化”要以中國文化為主導。許多學者認為二十一世紀將是東方文化大放光彩的世紀,中國文化引起了世人的特別關注。
 
    民俗文化是人類整個文化的根基,是各族人民的集體創造,其內涵極其豐富,深邃。對一個民族來說,民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極大的民族凝聚力。即使在遙遠的海外,共同的中華風俗始終堅守不衰’成為華人團結的重要標誌。各民族人民之所以能夠經受住歷史的風風雨雨一直生活到今天,均有賴於民俗文化的創造和傳承。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不論大小,都對中國文化的總體,作出了各自獨特的貢獻,有很多值得其他民族好好學習之處。因此,用科學方法,對各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與研究,是一項極其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這對於加強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對於加強民族團結和民族文化交流,對於發揚優秀的文化傳統,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對於各門學科,特別是社會人文學科各個領域的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排除了過去“左”的幹擾,中國的民俗文化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黨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對各地民間文藝的全面普查和巨型民間文藝十套集成誌書的編印出版(每省一卷,每套三十卷,十套三百卷:每卷一至二巨冊;地’市、縣及區鄉卷則多得多),被譽為“中國文化的萬裡長城”,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表彰和資助,受到世界各國的欽佩與歡迎。盛開的民間文藝之花是紮根在民俗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因此,往更深更廣的方面開拓,必然要求對整個民俗文化進行全面普查並出版系列叢書,以滿足國內外對中國民俗文化書籍日益增長的需要。《中華民俗大全}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出現的。這是時代的寧馨兒,也是歷史的驕子,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民俗是人民生活方式的總稱,是人民自己的生活文化。舉凡節日喜慶、衣食住行、農工商學、家庭家族、社區社團、生老病死、婚喪禮俗、宗教信仰、祀神驅鬼、民間醫藥衛生、民間科學技術以及民間文藝、遊戲娛樂、民間體育等種種風俗習慣和民眾創造,都涵蓋於民俗文化之中,“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人類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的。”各地的民俗都是在當地自然條件和歷史社會條件下的產物,在其產生的當時,都是作為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而被創造出來並流傳開來的,所以民俗的實質就是一種生活美。
 
    中國人民是天才的人民,最富於創造性,最善於把普通的日常生活藝術化,哪怕是在最困難的條件之下,他們也要千方百計使生活帶上美的色彩。什麼是美?簡要地說,美的就是可愛的。美的生活就是在當時當地條件下最符合理想的生活,是人們的理想與現實條件的統一,所以作為生活美的民俗具有時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是因為美的理想、觀念往往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民族而異之故。美的理想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下具有各種不同的的表現形式。此地認為美的,到外地往往不一定認為美,甚至會認為不美;過去認為美的(如婦女裹小腳之類),現在認為不美了。這是美的客觀規律----美的形武的多樣性所決定的。沙文主義者不認識美的多樣性這一普遍規律,他們總是狹隘地祇認為自己的民俗是最美好的而否定或嘲笑別的民族或地區的民俗也是美的。這是一種偏見,是片面思維的結果。用立體思維去觀察民俗,就會看到不管怎樣的奇風異俗,它們在當時當地條件下都是美的。這個道理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作為一種重要的原則認識,在《禮記.王制》中作了論述,照顧各地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承認民俗美的多樣性,就能促進互相瞭解,互相體諒,達到民族團結、地區和順的目的: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穀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製、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達其志,通其慾。
 
    古人已認識到中原與四方的各民族----五方之民,各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有的被髮文身、刻臉交趾,有的穿皮衣、羽毛,有的吃生東西不生火,有的祇吃肉奶不吃糧食穀粒。但不管有怎樣的不同,都各有自己的“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即吃、穿、住、用等方面的民俗美,這是各自不同的美。統治王朝祇能“修其教,不易(不變)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要人們認識,承認並尊重各地各民族民俗美的多樣性。這是一種非常明智的政策。這種明智的民俗政策,或許正是偉大的中國之所以能始終保持民族融合的勢頭,使中央管轄的疆域不斷擴大、繁榮發展的重要原因吧?
 
    我們編寫的這套巨型叢書《中華民俗大全)正是要全面包容中國各個民族、各個地區民俗美的多樣性,使各民族相互瞭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從而達到更加親密無間的團結。
 
    民俗是變化的。民俗美具有時代性,它是隨著美的觀念之變化而變化的。隨著歷史的進步,原來的美俗漸漸變成落後的陋俗了,於是又產生了新的民俗來取代了舊的。各種民俗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社會變化愈快,民俗的變化也愈快。其變化的方向與軌跡如何呢?有什麼規律可尋嗎?當然有的。任何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祇是有的運動規律過於複雜而不易全面地掌握而已。但我們有唯物辯證的立體思維科學方法,通過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是完全可以逐步掌握民俗的發展規律的。根據初步研究,我們發現了民俗的“趨美律”。
 
    現實的美(包括民俗這種生活美)總是相對的。絕對的美祇能在一定時空條件下通過相對的美的形武表現出來。在現實的民俗美----相對的民俗美之中,包容著許多絕對美的分子。各時代和地區的民俗中包容的絕對美的分子及其組合、密度等各不相同,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總趨勢是隨著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社團生活的進步而不斷進步。也就是說,民俗發展的方向和軌跡是趨美的,進化的,民俗中所包含的絕對美的分子一般總是愈來愈多,民俗也就會愈變愈美。什麼是“絕對的美”呢?這種美有沒有客觀標準呢?應該說是有的。所謂“絕對的美”實際上就是真、善、美的統一。真的程度表現為對事物本質發展規律認識和運用的程度,也就是科學技術水準不斷提高的程度;善是事物的用處和好處。真和善是事物內容的美,它與美的各種形武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就是“絕對的美”的主要內涵。
 
    民俗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美,絕對美的分子越變越多,各種民俗的發展不斷向絕對的美前進。不排除發展中有曲折和反覆(如有些地方某些人中的迷信行為之沉渣復起等),但總的傾向是進化的,趨美的(科學總是要戰勝迷信的)。我們不贊成民俗學與人類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這種相對主義在反對大民族主義的民俗歧視時,是起過進步作用的,但它並不符合科學的立體思維和辯證法,因而是有缺陷的。這種相對主義把各種民俗文化一視同仁,主張民俗無美醜、無是非、無客觀標準。固然,主張民俗的多樣性,相對性是對的,尊重落後民族的民俗也是難能可貴的,但是民俗的美與醜,落後與進步等還是有客觀標準的。精耕細作,水利灌溉、施肥’防治病蟲害的農業,總是比刀耕火種,破壞自然生態的“遊耕”要進步吧;自覺將果皮、廢紙、飲料瓶放進垃圾桶,吐痰入盂,公共場所不吸煙,總是比隨手拋棄垃圾,隨地吐痰,不問場合地到處抽煙要進步吧;抽水馬桶總是比隨地便溺或舊式茅坑要進步吧。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科技水準的進步,落後的民俗總是會跟著進步的,似乎不能說“進步”和“落後”都一樣吧。科學的民俗學應該對民俗進行全面的客觀的分析,既要瞭解它的現狀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各種條件,尊重各族人民的自我抉擇;同時又要研究民俗發展的軌跡和路徑,宣傳更美好的先進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學知識,改善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條件,改變落後的生活環境和審美觀點,幫助人民自覺地自己動手去移風易俗,改變不科學、不合理的落後的生活方式,使民俗更加美好。民俗的趨美律總是要起作用的。任其自發地變化,速度就慢;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去科學地、自覺地移風易俗,就可以加快民俗進步的速度。但是,如果違背了民俗的趨美律,不瞭解民俗改良首先要具備客觀物質條件和審美觀點的改變等主觀條件,並且祇能由人民自已動手自覺自願地去改革,而魯莽地搞強迫命令,越俎代庖,就要重犯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砸菩薩“破除迷信”,和一九五八年“共產風”,及一九六六年“破四舊”的極其嚴重的錯誤。強迫命令,急性病絕不能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這個真理已反覆得到了證明。
 
    由於生產水準低下,科學不發達,人們不瞭解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祇好依靠神佛、祖先的崇拜來消災求福,產生了許多鬼神迷信的民俗。這是人類軟弱與無知的表現,但許多文學藝術卻在這些宗教迷信的民俗中創造、傳承、發展著,深刻地、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的發達,許多舊的迷信風俗已在逐漸改變。這種改變一般是用更加符合真善美的新民俗取代或改造了舊民俗,迷信的成份為新的生活美所取代,使民俗更美了,也更符合科學了。這種移風易俗是符合民俗趨美律的,是成功的。這是人們的審美觀念與生活條件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結果,而不是簡單化“破舊立新”的成果。正相反,民俗的改造並非“不破不立”、“先破後立”,而是相反,“不立不破”,“先立後破”。如果沒有新的更美的民俗創造出來去代替舊民俗,舊的民俗是不可能真正破除的。在東部沿海地區的一部份先富起來的人之中,有些人精神空虛,建新廟拜舊神;造大墳求風水保佑財富永留其家,甚至造“生人墳”;婚事喪事,大操大辦互相攀比;某些商店起封建色彩的、殖民地色彩的、格調低下的、怪裏怪氣的店名;某些企業開張,“剪綵”儀式上有黃金鑄剪,剪斷彩帶後贈剪綵者,送四位甚至五位數的紅封包,借著這種民俗形式以糖衣炮彈射向某些官員。這說明經濟發展了,良風美俗不會自動產生,調查研究、移風易俗的任務十分艱巨。
 
    各種風俗習慣都是一定社會歷史的產物,它們開始時都是被認為在當時當地條件下最美的生活方式而創造出來流傳開來的。各種民俗都有其深厚的社會歷史淵源,起過一定的社會作用,絕不是偶然的。所以即使是一些落後的迷信的民俗,也有它存在的理由,甚至其中可能還包涵著科學的內核和文化藝術的成果,我們都要認真記錄,同時也需要用科學的態度去謹慎地、具體地分析它們,進而批判地繼承:如果其中有精華的部份便發揚之,如果其中有糟粕的部份便揚棄之,如果其中有文化藝術的部份便推陳出新或整理後演出或借鑒其藝術成就而創作新的文學藝術作品,而絕不能簡單化地粗暴否定。過去在南方山區所存在的一些植物崇拜,如壯、瑤、苗、侗諸民族各有不同的樹崇拜,雖有迷信成分,但也有它的某些好處:如大瑤山地區的樹崇拜曾使當地大片原始森林(水源林)得到很好的保護,使氣候濕潤,金秀河河水常年豐沛,各種生產得以進行。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時“破除迷信”向樹神宣戰,砍光了一個個山頭上巨大的原始森林,卻不能運出,結果樹木腐爛,水土流失,森林----綠色的水庫被人為地破壞了,於是金秀河水暴漲暴落,在旱季就幾乎斷流,氣候也變得乾燥難耐。這種“破除迷信”的粗暴行動,實際上連科學也被同時破除了。這就說明在一些迷信的民俗中,往往同時包含著一些合理的內核和科學的成分。人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各種民俗。在千百年實踐中,人們意識到森林是山區生活、生產不可缺少的條件,但不知道它的科學原理,以為這是樹神的恩澤,從而產生了崇拜樹神的迷信民俗。在這種迷信中實際包含了生態平衡的科學內核,起了保護森林的作用。如果我們缺少辯證的立體思維,未能對民俗進行多層次的本質分析,而祇看它表面的迷信崇拜,連它的科學成份也同時全盤否定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甚至使人認為這些嚴重後果正是神佛對人們的“懲罰”,反而更加深了人們的迷信觀念,這就與“破除迷信’’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了。
 
    因此,我們對一切帶有迷信色彩的民俗,都要用科學的態度進行謹慎的、認真的全面記錄,然後還要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批判,保存並發揚其中合理的成份和科學的內核,吸取其文化、藝術的美好因素,加以推陳出新的改造,使它更美好,更符合人民群眾新生活的需要。如此的移風易俗是要靠群眾自覺自願地在科學的指導下來進行的。所以必須認真貫徹“全面搜集,加強研究”的正確方針,首先把一切舊的、哪怕是帶有迷信的內容的傳統民俗,如實地記錄下來,進行多層次的科學分析,作為移風易俗的參考。即使是一些過去流行但已不存在的傳統民俗,為了研究民俗歷史發展規律的需要,也必須加以全面的調查作為歷史資料認真地保存下來。否則,歷史的環節殘缺不全,對研究現實和歷史的淵源關係,對掌握歷史發展規律都是非常不利的,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對於傳統民俗在現代的、新的、哪怕是微小的變異,以及一些新生的新民俗,哪怕還處於萌芽狀態,尚未成俗,但是內涵著一些民俗因素的事物,我們也要敏感地加以採集和研究。
 
    為了更科學地記錄和研究民俗事項,我們主張運用科學的立體思維方法而不用點性思維、線性思維和平面思維、靜止思維的方法。因為任何事物都在六維立體空間裏存在著,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們理應運用六維的立體思維模式去分析一切事物(包括民俗),才能全面地認識它、科學地把握它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特點和本質。這種六維的立體思維,要求我們在觀察和分析任何事物時,要由平面的二維空間(長、寬),發展到“多側面的立體”的三維空間(長、寬、高)。這還不夠,還要加上時間一維。由靜止的立體發展到“動態的四維立體”,要分析事物的歷史發展、來龍去脈和未來前景;這還不夠,還要加上事物的內部空間一維,由表及裏,發展到“內層本質的第五維”,要分析事物的各個層次,由淺入深,揭示事物的本質特點和運動規律,達於多層次的五維立體空間;這還不夠,還要加上環境一維,分析事物的生態環境、外部條件及其功能、後果,達於“全方位、多側面、多層次、多種內外條件因素綜合作用的六維立體空間”。這種動態的立體思維是最全面、最科學的思維模式,可以避免各種片面性、表面性和主觀性,在研究複雜的社會現象如民俗這樣的對象時,尤其需要這種唯物辯證的立體思維。《中華民俗大全》的編寫調查提綱和體例正是運用這種六維的立體思維來製定的。我們在整個編寫、審稿和出版過程中特別注意運用這種科學的立體思維,使它盡可能相對的大和相對的全,符合“大典”的要求。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紅樓夢》中的這副對聯是非常深刻的,對民俗學的建設尤有深遠的意義。中國的民俗調查和記述,已有了兩三千年的歷史。但古代的民俗記錄(包括《風俗通義》這樣的專書),往往比較簡略,語焉不詳,並且比較零散,缺少專門的系統的調查,更不用說全國性的民俗普查了。
 
    目前的中國正處在迅速實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之中,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許多傳統民俗不斷被新民俗所取代,並隨著老一代人的不斷去世而逐漸失傳,如不及時調查記錄保存下千百年來人民創造和流傳的各種傳統民俗,必將造成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這既愧對前人也愧對子孫後代,我們絕對不能讓流傳了千百年的傳統民俗在我們這一代手中得不到記錄而失傳。所以,調查與盡快記錄這些即將失傳的民俗文化遺產,對新出現的民俗及時記錄研究,進行史無前例的全面的民俗普查,正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這對於探討中華文化及民俗的歷史發展規律,對於在科學指導下的移風易俗以創造人民美好的新生活,都是非常必要的。我們不能因為任務艱巨而畏難退縮,以致坐失良機,眼睜睜地看著珍貴的民俗文化遺產不斷在我們的視野中消失而無所作為。
 
    正是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們曾在中國民俗學會的兩次大會的理事會上,提出了進行全國民俗普查的建議。這是一個緊迫的任務,但是非常艱巨,難度很大,所以始終處在籌備、醞釀的階段。一九九四年,我們開始籌劃《中華民俗大全》’徵求了過偉、周星、高丙中等先生的意見,希望能共同負責完成這一工作,得到了熱烈的響應。我又起草了一個較為詳細的“編寫大綱”,印發各地民俗專家,一方面徵求意見,一方面組織隊伍。老一輩的民俗學專家費孝通、鍾敬文、季羨林、賈芝、楊堃、馬學良等老先生都很支持這一工作。各省市自治區及港澳臺海外的許多權威專家分頭組織編委會,團結老中青各民俗學者,從事各卷的調查與撰寫。經過各地專家四年多的拼搏,如今廣西卷、吉林卷、雲南卷、廣東卷、山東卷、天津卷、河南卷、寧夏卷、四川卷、湖北卷等一批省市自治區分卷已經完稿,黑龍江、內蒙古、新疆、上海、江蘇、福建、重慶等卷也接近完稿,其他省市自治區的調查撰寫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全套叢書將陸續出版。
 
    我們此次進行民俗普查(或補充調查)撰寫《中華民俗大全)大型系列叢書,努力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詳盡的記錄,對各地有特色的民俗,進行多側面、多層次的立體描寫:使用六維的立體思維,把許多民俗事項的各種細節(如儀式動作過程,來龍去脈,社會功能、生態環境、發展變化趨勢、演變規律,人民群眾心態與反映等等)盡量詳細地、具體地、形象地描寫出來,使讀者閱後有身歷其境的感受,如見其狀,如聞其聲。在書中,一方面集中古今調查研究的重要成果,一方面對一些重點民俗進行重新調查,彌補過去的缺門空白點,進行全面的、立體的描寫記述,克服以前民俗記錄簡略而零碎的缺陷,以便讀者對中國各地和海外華人的各種主要的民俗事項有一個清楚明白而全面深入的瞭解,提供現今條件下的最大信息量,以滿足各行各業專家和廣大讀者的多種要求。在行文上,盡量做到既有知識性、科學性,又有趣味性、可讀性,既有豐富的學術內容,又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真實可靠,使之成為一部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社會實用價值的巨大的民俗經典文獻。
 
    我們這套巨型民俗系列叢書名為《中華民俗大全》,總共三十五卷,除各省市自治區(包括海南省和重慶市新建制)各一卷外,還包含香港、澳門、臺灣及海外華僑華人各一卷,每卷六十至八十萬字,個別民族較多的省、區可適當增加字數達百萬字左右。整套叢書總字數共約二千萬字。這是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是由中國民俗學會主辦,發動全中國和海外華人民俗學家共同調查研究的成果。我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收羅過去千百年來的民俗調查研究成果,並盡可能全面地進行民俗普查和重點民俗的補充調查,把新舊民俗的各種資料盡可能都包容在書中,力求做到既大又全,這是我們的既定目標,我們在撰著工作中是努力這麼做的,究竟做得怎樣,就要由讀者來評定了。如果各地的專家和讀者在讀後發現缺漏、失誤之處,請給我們提供具體的材料和意見,以便再版時改正,並不斷補充新的民俗資料。
 
    最後,我們懷著非常激動的心情,對一切關懷和幫助我們工作的領導和專家、讀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希望各位在未來的日子裏,繼續給我們以各種寶貴的支持和幫助,俾使這套閃耀中華文明之光、集中人民智慧的新型叢書早日出齊,更加完美。
《澳門卷)卒章為《澳門民俗民間文學採錄研究史略》,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大體上是合適的:
  l.澳門開埠(十六世紀)至一八八七年《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簽訂之時,
  2.一八八七年至一九八八年《中葡聯合聲明》簽訂之時,
  3.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九年過渡時期。
 
第一時期為葡入漸佔澳門時期,引起有識之士關心澳門、瞭解和記述澳門。《史書》首先記敘第一個對澳門問題表示特殊關注並且留下文字記錄的中國入龐尚鵬及其(撫處濠鏡夷疏》。接著記葉權、湯顯祖、屈大均、杜臻、印光任、張汝霖、暴煜、焦祈年、田明曜、張甄陶等共十一家著述。鈎沉湯顯祖名劇《牡丹亭》中涉及澳門的唱詞和他詠唱澳門詩歌。對屈大均《廣東新語》所記澳門民俗,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澳門的著作印光任、張汝霖(均澳門同知)《澳門記略》,引述尤詳。
 
第二時期,《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客觀上承認了葡萄牙對澳門的管治權,天朝命官對澳門的巡視少了,相應的奏章大不如前,但文人學者對澳門之被佔更關切,採訪記錄源源不絕。《史略》記下汪兆鏞、黃蘊玉、王文達、陳樹榮、李鵬翥、唐思、黃德鴻等七家著述。對李鵬翥《澳門古今》記述較詳。
 
第三時期,為中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的過渡期,介紹澳門歷史文化的書刊明顯增多。《史略》記下黃漢強、吳志良、唐思、黃德鴻、培正中學、王文達、陳偉輝、吳志良、楊允中、段寶林、譚達先等十家著術。對黃漢強、吳志良主編《澳門總覽》,唐思《澳門風物誌》及續編,黃德鴻《澳門新語》,王文達《澳門掌故》,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記述較詳。
 
《澳門卷》學者在《史略》中記敘歷代學者的生平簡介,和他們的著述的主要內容及學術價值,並詳盡介紹重點著作,清晰地凸現澳門民俗、民間文藝採錄研究的歷史面貌。這是澳門民俗學史的奠基之作,澳門民俗二十一世紀第一聲春雷。
 
中國民俗學大師、《中華民俗大全》名譽總主編鍾敬文教授倡導各卷分別寫各地的採錄研究史,將來民俗大全全部出版後,再將各卷的採錄研究史匯總為《中華民俗民間文藝採錄研究史》,這是任何一個學者個人之力所難以完成的。群策群力,眾志成城,各地各族學者齊心合力築成《中華民俗大全》和《中華民俗民間文藝採錄研究史》宏大文化工程,對世界民俗學是巨大貢獻。《澳門卷》學者們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擔的調查、研究、撰著任務,寫出了中國民俗學史上,也是澳門民俗學史上(更是第四歷史時期,即澳門回歸祖國以後)第一部系統、全面、科學的《澳門民俗大全》,這是值得嘉許、學習、祝賀的。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