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道教經史論叢

出版社

 

道教經史論叢

道教經史論叢
書名: 道教經史論叢
作者 王卡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9787806599822
地區 成都
年份 2007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團 巴蜀書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序言

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扮演了何種角色?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總體結構上予以高屋建瓴的解決。中國傳統文化向以儒釋道三教著稱,三教被喻為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即為其中的一大支柱。這個支柱是中國古代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文化的土特產,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魅力,近兩千年來流傳於中國社會,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學術文化、民風民俗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難怪魯迅先生要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迎刃而解。"我們要瞭解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社會思想和民眾生活,一句話,要瞭解中國文化,就不能不瞭解道教,否則很多問題就不得其解。從這個意義上講,捨棄道教而言中國文化便是殘缺不全的,便是以偏概全的,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斯芬克斯之謎便無法破譯,許多寶貴財富便得不到發掘。因此,研究中國的哲學思想史、文學藝術史、科學技術史等等都不能置道教於不顧,否則便有可能是片面的。
應該怎樣理解道教呢?換句話說,究竟什麼是道教?簡單地說,道教是以神仙不死之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土固有的宗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吸引信仰者,勸人通過道德品行的修養和養生修煉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獲得生命永恆。
道教文化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那麼在當代社會是否已經沒有價值,是否已成為毫無生機的明日黃花?道教文化是不是一種博物館文化,僅僅陳列起來讓人參觀,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文物一樣?不是這樣的。道教不是化石,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民眾文化中,有鮮活的生命力,它還在活動,還在表現自己。為什麼它還活著,還受到一些人的欣賞?因為它有其自身存在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人們還能從中發現醫治現代社會頑疾的妙方,它所提出的有些問題與當代人所面臨的問題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對當代人解決這些問題不無啟迪意義。已經有不少學者對道教文化的現代意義交出了自己的答案。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中指出:“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這些樹根今天仍然生機勃勃。”他認為道教文化在現代社會仍然充滿著生機,這種生機,不僅存在於中國社會,而且具有國際意義。
的確如此,西方世界對道家道教文化的興趣正日益增濃,世界上出現了一股道家道教熱,這股熱浪還有升溫的趨勢。近現代意義上的道教研究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分別在歐洲和日本產生,此後道教研究逐漸成為國際漢學的重要方面軍之一。自20 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國際漢學界出現了一股如火如荼的道教研究熱潮,形成了法國、日本和美國三個道教研究中心,研究老莊思想與道教的關係、道教和佛教、道教與科學技術、道教歷史、道教音樂及儀軌等等,召開了多次有關道教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了為數可觀的論著,大大豐富了海外漢學研究的內容。
當然,不可否認,研究道家道教的主力隊伍還是在中國,近二十餘年來形成了力量雄厚的群體,尤其是道教研究,雖然起步較國外晚,但是發展勢頭猛,迅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1996年以來,道教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各個領域全面展開,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據不完全統計,1996—2000年出版的專著、論文集、工具書、資料彙編和通俗讀物大約四十部(含臺灣版書),比較以前每五年大約十五部,在數量上是大大增加了。從研究的質量來看,也在逐步完善和提高,在道教歷史和思想史的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隨著道教研究向縱深的開展,一批中青年學者也脫穎而出,形成各自的研究個性和研究領域,取得某些有創見的成果,在方法論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我們認為,現在是該對自己的研究做一番總結的時候了,通過總結,找出與國內外先賢的差距和不足之處,這樣才有利於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開,有助於個人的學術成長,也有助於道教研究水平的提高。為此,我們策劃編輯了這套“中青年學者道教研究自選集”叢書。這既是對以往的一個檢討,也是走向未來的一個起點,繼往開來是我們這套叢書的宗旨所在。在此,我們要特別感謝香港圓玄學院對於本叢書的出版在經濟上的大力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勵,沒有他們的幫助,這套叢書是難以問世的。多年以來,香港圓玄學院非常重視道教文化的學術研究工作和學術會議的舉辦,在這些方面給予學界不少贊助,極大地推動了道教研究向前發展,弘揚了道教文化。這是社會各界有目共睹的,也是學界人士心存欽佩和感謝的。本叢書的出版再次證明這一點。
本叢書熱忱歡迎海內外中青年道教研究學者前來投稿,把你們的代表性成果展示給世人,以文會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通過切磋交流,共同推進道教文化的研究工作。

李剛  湯偉俠
2004年7月
 

序言

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扮演了何種角色?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總體結構上予以高屋建瓴的解決。中國傳統文化向以儒釋道三教著稱,三教被喻為中國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即為其中的一大支柱。這個支柱是中國古代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文化的土特產,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魅力,近兩千年來流傳於中國社會,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學術文化、民風民俗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難怪魯迅先生要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迎刃而解。"我們要瞭解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社會思想和民眾生活,一句話,要瞭解中國文化,就不能不瞭解道教,否則很多問題就不得其解。從這個意義上講,捨棄道教而言中國文化便是殘缺不全的,便是以偏概全的,中國文化中的許多斯芬克斯之謎便無法破譯,許多寶貴財富便得不到發掘。因此,研究中國的哲學思想史、文學藝術史、科學技術史等等都不能置道教於不顧,否則便有可能是片面的。
應該怎樣理解道教呢?換句話說,究竟什麼是道教?簡單地說,道教是以神仙不死之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土固有的宗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吸引信仰者,勸人通過道德品行的修養和養生修煉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獲得生命永恆。
道教文化在歷史上曾有過輝煌,那麼在當代社會是否已經沒有價值,是否已成為毫無生機的明日黃花?道教文化是不是一種博物館文化,僅僅陳列起來讓人參觀,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文物一樣?不是這樣的。道教不是化石,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民眾文化中,有鮮活的生命力,它還在活動,還在表現自己。為什麼它還活著,還受到一些人的欣賞?因為它有其自身存在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人們還能從中發現醫治現代社會頑疾的妙方,它所提出的有些問題與當代人所面臨的問題是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對當代人解決這些問題不無啟迪意義。已經有不少學者對道教文化的現代意義交出了自己的答案。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中指出:“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這些樹根今天仍然生機勃勃。”他認為道教文化在現代社會仍然充滿著生機,這種生機,不僅存在於中國社會,而且具有國際意義。
的確如此,西方世界對道家道教文化的興趣正日益增濃,世界上出現了一股道家道教熱,這股熱浪還有升溫的趨勢。近現代意義上的道教研究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分別在歐洲和日本產生,此後道教研究逐漸成為國際漢學的重要方面軍之一。自20 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國際漢學界出現了一股如火如荼的道教研究熱潮,形成了法國、日本和美國三個道教研究中心,研究老莊思想與道教的關係、道教和佛教、道教與科學技術、道教歷史、道教音樂及儀軌等等,召開了多次有關道教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了為數可觀的論著,大大豐富了海外漢學研究的內容。
當然,不可否認,研究道家道教的主力隊伍還是在中國,近二十餘年來形成了力量雄厚的群體,尤其是道教研究,雖然起步較國外晚,但是發展勢頭猛,迅速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1996年以來,道教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各個領域全面展開,成果令人目不暇接。據不完全統計,1996—2000年出版的專著、論文集、工具書、資料彙編和通俗讀物大約四十部(含臺灣版書),比較以前每五年大約十五部,在數量上是大大增加了。從研究的質量來看,也在逐步完善和提高,在道教歷史和思想史的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隨著道教研究向縱深的開展,一批中青年學者也脫穎而出,形成各自的研究個性和研究領域,取得某些有創見的成果,在方法論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我們認為,現在是該對自己的研究做一番總結的時候了,通過總結,找出與國內外先賢的差距和不足之處,這樣才有利於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開,有助於個人的學術成長,也有助於道教研究水平的提高。為此,我們策劃編輯了這套“中青年學者道教研究自選集”叢書。這既是對以往的一個檢討,也是走向未來的一個起點,繼往開來是我們這套叢書的宗旨所在。在此,我們要特別感謝香港圓玄學院對於本叢書的出版在經濟上的大力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勵,沒有他們的幫助,這套叢書是難以問世的。多年以來,香港圓玄學院非常重視道教文化的學術研究工作和學術會議的舉辦,在這些方面給予學界不少贊助,極大地推動了道教研究向前發展,弘揚了道教文化。這是社會各界有目共睹的,也是學界人士心存欽佩和感謝的。本叢書的出版再次證明這一點。
本叢書熱忱歡迎海內外中青年道教研究學者前來投稿,把你們的代表性成果展示給世人,以文會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通過切磋交流,共同推進道教文化的研究工作。

李剛  湯偉俠
2004年7月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