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極拳史
|
肖維佳序
于志鈞先生繼《桓侯八槍》後又完成了一部太極拳史源流巨著。他再次邀請我為他作序,這回可真的讓我難以承受到了極點:題目之大且之險,不兔令人生畏;同時我感到,正是因為如此,我比前一次加倍地義不容辭。
自從萌發習練太極拳熱情至今,幾十年下來,我一根筋追求的是太極哲理和太極拳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太極拳內功本身,對其他範疇大多“忽略不計”。然而問題在于,練拳求道難免引發拳外的疑問,諸如:“太極”一詞源起何時何地?它的內容實質是什麼?太極拳何時何地發源?這麼深邃的瑰寶有無可能為個人所創?“太極”之冠因何並且何時加冕其上?何為正宗太極拳?等等。相信每一個多年的太極拳愛好者,都會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時常出國,人家也問;而且境外探源的學術竟也如火如荼:不言而喻,太極拳源流時不時刺激著我的興趣。然而放眼書海,真知灼見不可謂多,各執己見的門戶之爭或者假冒偽劣的“創新”不少見,耗時不少,收效甚微,不免心生厭惡;更因確切的史料貧乏,眾說紛紜多不求甚解,即使弄清一人一事也令人感到力不從心,更不要說把握歷史大局,更何況現如今傳統太極拳的社會地位……我生性懶惰,于是心灰意冷之餘給自己找了個自我麻醉的藉口----此是無人能夠理得清,故而下決心永不膛這灘子死水,放棄追本溯源的努力。環顧四周,估計許多太極拳愛好者的心路歷程和我如出一轍,更多的卻是依賴本派前輩之說或者人云亦云,依然心安理得,因而兔去了“多餘的”煩惱。
于志鈞老師的文稿對于我,無疑是個棒喝,令我靈魂深處受到震撼,令我汗顏,令我無地自容。少壯不努力導致今日的才疏學淺,無需製造廉價的托詞。尤為重要的是,真理的捍衛更須具備純真的心和大無畏的勇氣。于志鈞憑藉不畏艱險的赤子之心,披荊斬棘的求實精神以及武術實踐與學術功底,透過原始森林般渺茫的資料找到通向陽光的路。
他站在歷史、現實和學術的高臺上,經過十分詳盡、周密、入細入微的深入調查和多種資料的反復對比與研究,摳開許多廣泛流傳的疑團,撥開圍繞太極拳起源的層層迷霧,奮起挑戰已成定論的“陳王廷首創太極拳”之說。眾所周知,挑戰此說者他並非先例,國內外同此論者亦不在少數。然而如此嚴肅、如此深入、如此據實據理、如此嘔心瀝血並卓有成效,他卻可謂首開先河。
讀于志鈞的書,我也經受過強烈的心神顛簸。我自始至終堅持習練的是楊氏太極拳,我之現任永泉太極拳研究會秘書長,投入程度不言自明。曾有一度我同時練過陳氏一路,長達7年之久。老師是劉清泉(原先也學過楊氏拳)----陳昭奎的學生,我對劉老師的恩德永不忘懷。在陳氏拳隊裡,我也有許多感情很好的師生朋友。我至今認為,以陳發科為首,其弟子如洪均生、馮志強等少數精英,對王宗嶽《太極拳論》極為重視,認真參照楊氏太極拳的成果,的確實現了陳氏炮捶向太極拳的過渡。至于楊、吳、武、孫、李、常以及趙堡等流派之內,堅持太極拳正宗的也頗多周折。然而,細讀于書所論,並未涉及這些問題,就此書而言,這些都是後話。我這一類內心動盪----相信不少讀者也會出現此類情緒波動或誤解----與“誰是太極拳之首創”的課題完全是兩回事。
于志鈞先生有個旗幟鮮明的立論:“歷史上有很多人為太極拳的發明創造作出過貢獻,有思想上的、有理論上的,有技術上的,有實踐上的。他們都是太極拳的發明創造者。太極拳不是某個人一時心血來潮編造出來的。”這與我多年形成的直覺不謀而合,相信此論也會得到多數讀者的認可。
而“個人首創”之說,正如于志鈞先生所論證,的確與學術的迷宮迷霧、某種集團利益、傳統武術的社會地位、太極拳經典理論詳解分歧、民間迷信,特別是官方立場、意識形態偏見等盤根錯節地密切相關。這一切都構成于老師追根究底的三大障礙。追隨作者的探索之路衝破這些艱難險阻,使人得以恍然大悟:真理是不服從任何目的的!長期以來,我們對這一點認識十分不足。結合這樣的理解,可以重新解讀《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一語。“妙”,即“真理的奧妙”或“事物的本來”;“無欲”即“無目的”;就是說,只有無欲望、無目的、無成見,才有可能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用欲望、目的和偏見綁架真理極為愚蠢。最終,總是不可能得逞的。于志鈞先生努力做到公正,正是基于這樣的立場。他首先解決方法論問題,然後研究資料,進行獨立的分析、對比、綜合,最後得出結論。而結論是驚人的,與所謂“公論”形成鮮明的對照。
我無法代替讀者的認真審閱,我只為自己歸納作者論證的概要。
本來,陳氏拳史除“陳氏拳手,有戰大刀可考”和“悶來時造拳”兩句話以外提供不出任何證據。而本書作者徹底掀開蓋子展開論證。
最早試圖把陳氏炮捶“化裝成太極拳”的是陳家溝陳氏十六代陳鑫(字品三,1849-1929)。當時,大極拳在北京由楊祿禪子孫三代傳簽了五六十年,威望極高:而陳鑫是陳家溝少有的知識份子,他率先意識到太極拳分量極大的前景,于是急起直追,著手編寫《太極拳圖畫講義》(在陳鑫死舌由他人以《陳氏太極拳圖說》之名出版),並且把太極拳的發明權歸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始祖諱卜(陳蔔)”。
陳鑫之後,陳氏十七代陳子明在:1930年至1931年之交引唐豪者去河南溫縣陳家溝調查,返回上海之後,著《陳氏世傳太極拳術》一書,附錄唐豪《太極拳源流考》一文,陳子明從唐豪之說,改變了陳鑫的說法,提出太極拳是其九世祖陳三廷創造的。
本來看不起中國武術的唐豪(1897-1953)否定了陳鑫的“陳蔔創拳說”,利用邏輯“法術”把“明末抗清戰將陳王庭”晚年“悶來時”所造的拳,硬是演繹成“陳王廷創造太極拳”。此說從唐豪開始,顧留馨擴大,為官方武術主管所接受,肯定為“正史和經典”至今。
唐豪利用各種史料相混淆的手法,把“陳王庭”演繹成“陳王廷”。其實“陳王廷”並非“陳王庭”,而是另一個人:清庠生,相當于今天的小學生,鄉兵守備即地主武裝首領。對此顧留馨不得不在1980年6月9日《體育報》上發表聲明更正,但他遠未消除由此氾濫出來的嚴重惡果。與此有關的是,陳家溝史上所謂“披堅執銳,掃蕩群氛”的“英雄們”,實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地主武裝。
作者考證了要害資料:用《紀效新書》對比《拳經總歌》,得知所有關于陳王廷的“造拳”史料全部出自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又證得陳長興《十大要論》與《用武要言》實為形意拳《九要論》與《交手法》;陳鑫偷樑換柱,用“纏絲法”替換了太極學說;變著法全面抄襲王宗嶽的《太極拳論》;《陳氏家譜》的批註都出自陳森(陳槐三)之手(1931年春,唐豪到陳家溝“調查”太極拳,就住在陳槐三家裡,唐豪說他在陳槐三家住了半年之久);從陳家溝凍氏家族的歷史、黃庭經、造拳、文體對比和人生觀五個方面剖析,《陳氏家乘》中的《長短句》顯然是陳鑫托“陳王廷”名之作。再羅列下去,不如讓讀者直接著手閱讀本書。
以我和于老師多年交往的經驗而論,他疾惡如仇,愛恨分明,把握事實之後的情緒和議論守不住中庸的分寸也是難免的,個別論點也有待商榷;然而他治學嚴謹是不容置疑的。他嚴正提出“今天中國的太極拳問題,已經成為如何向世界交代的大問題”,在我看來是中肯的、語重心長的。學拳熱潮早已席捲全球,我們與之相關的學術研究同時被置于全世界審視之下,境外的學者和太極拳愛好者向我們提出的質疑已經此起彼伏。唯意志論的搪塞是經不住長期考驗的,中國有責任和義務給人類以嚴肅認真的歷史解答。而這不是某一個人的事----是我們全體炎黃子孫要做的事。
2012年3月20日肖維佳于北京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