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序言
為慶祝青松觀主辦之香港道教學院成立十週年,該院於2002年1月19日至22日舉辦了校慶活動,並藉此良時舉辦了“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校慶的意義在於回顧和總結過去十年教學成就與經驗,激勵意志,增進信心,更好地開拓弘道育人事業。這次具有國際性和現代特色的“學術研討會”,以“道教教義與現代社會”為中心議題,引導學者們就“道教教義如何適應現代社會及文化需要”、“道教教義如何面對多元宗教信仰的處境”、“道教教義與現代善信生活的闢係”、“道教教義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道教教義與現代宮觀制度的關係等多方面的問題,展開了熱烈地討論。由於議題緊密貼近現實生活,關切當代道教前景,因而學者們議論甚為投人,各抒己見而又各有千秋,誠可謂豐富多彩;亦必將對道教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香港道教學院開辦時,其首屆院長侯寳垣大師曾談及他創議興辦該院的初衷:一是為了向社會澄辯道教並不是只知醮儀、符籙的宗教,而是具有精奧哲理和豐富古科學知識的宗教文化體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故而興學以從學術文化的層面來闡釋、弘揚道教的精湛義理,以配合日漸復興的中華傳統文化,從而也使道教向社會全面展示其文化光彩,受到社會的肯定與尊重;二是鑒於當代道教界人才匱乏,為法統與道教學術思想的薪傳續延,亟需培養後繼人才,以承傳和發展道教事業。故而學院規劃具體任務為:推廣道教文化、開展道教學術研究、培養道教人才。
侯寳垣大師這位以學道、信道、修道、弘道為終身事業的奉道者,曾經談到他對振興道教的看法,認為振興道教,首務當為樹“標”培“本”。樹“標”,即樹立好道風;培“本”,即興辦道教教育事業,培育人才。他創建青松觀,開啟青松道派,樹立“九德”(忠、孝、廉、節、義、信、仁、惠、禮)為宗旨,創建香港道教學院以“發揚尊道貴德精神,弘揚道教優良文化,結合中華悠久傳統,開創現代美好生活”為宗旨,其出發點皆在踐行其樹"標"培"本"的主張。回眸十年來香港道教學院在推廣道教文化、開展道教研究、培養道教人才方面的成就,應當肯定侯寳垣大師的認職是高瞻遠矚的、極有見識的;他致力道教事業的意志和毅力也是堅強的。這些成就,為青松觀也為香港道教界帶來了生氣與聲譽,使全球道教中人亦感到光彩。
現任青松觀董事會主席、道教學院院長的蔡惠霖道長在校慶《歡迎辭》中說:“在這十年中,由於人力和資源有限,我們不敢講有任何巨大的成績,唯一最寳貴的,就是得到海內外學術界廣大學者的支持與鼓勵,使我們在弘揚道教文化的漫漫長路上,得到無比的信心與動力。”我以為此言甚中肯。《孟子,公孫醜下》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侯寳垣大師與青松觀董事諸公之興學弘道,誠可謂有道者之善舉也。蔡惠霖道長在《歡迎辭》中又說:“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道教文化弘揚上,十年之期只不過是個起步點,在以後的日子中,我們會繼續努力,邁步向前。”此語亦甚鼓舞人心。《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衷心祝願香港道教學院與時俱進,取得更大的成就。
關於學院舉辦的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我以為也是一次十分成功的、高層次的學術活動,給我們印象最為深刻、獲得啟示最大的是,不少中青年學者,根據時代格局的深刻變化、宗教問題日益突出的新形勢,以及道教自身發展規律,發表了不少高明意見。他們擺脫以往拘囿於古籍的研究方式,開始閫注當代道教實際,闡明道教與新時代相適應,既是新時代對道教的客觀要求,也是道教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著力探討古老道教如何與新時代相適應的具體問題。比如,如何封道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所要求的闡釋?如何鑒定道教的積極因素和鼓勵發揚優良傳統?學者們的宏文卓見,已然受到重視,必將促進道教的健康發展。
道教中心已感受到了時代清新、溫暖的氣息,時代在催進,時不我待。校齢十歲,已成過去,為開創學院新成就,其起跑點即在今日!
李養正
2002年1月22日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