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宮觀文化概論
|
序言:
國家“985工程”二期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叢書總序
卿希泰
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一流大學。”在這個講話精神的指導下,國家“985工程”開始啟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幾所名校率先獲得國家較大力度的支持;緊接著,教育部又與有關部委、省巿簽訂協議,對部分基礎好、水準高的高等學校進行共建,予以重點支持。這個“工程”的實施, 是黨中央在世紀之交,立足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落實科教興國戰略、迎接知識經濟挑戰而採取的重大決策,是從根本上提高我國高等學校辦學水準的重大舉措。經過幾年的建設,“985工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不但有力地推動了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大大提高了社會服務工作水準,而且縮小了我國高等學校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當然,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它需要較長時間堅持不悔的努力。並且,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不僅需要有長期形成的優良學風和深厚的文化積澱,而且需要有強大的經費投入作為支持。有鑒於此,國家於2004年6月又開始啟動了 “985工程” 二期的建設工作。“985工程”二期的建設,是國家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運用創新思路而尋求高校持續牲、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 其基本思路是:集中資源,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發揮優勢,重點建設一批高水準的科技創新平臺和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促進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的形成,使之成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解決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帶動相應學科領域發展的重要基地,使高等學校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同時,造就和引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學術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加快建設一支具有世界一流大學水準的教師隊伍、管理隊伍和技術支撐隊伍。在這個思路的指導下,國家教育部、財政部決定集中經費對一些高校的名牌學科進行重點扶持,使之成為彙聚人才、持續創新的“平臺”或“基地”,以加快這些學科的成長步伐。
在“985工程”二期的建設工作中,國家尤其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頒佈了《關於進一步發展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若干意見》,2004年中共中央又頒佈了《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與此同時,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一定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2004年6月,教育部部長周濟同志在“985工程”二期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當前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性機遇,全面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全面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使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思想庫”、“人才庫”的作用。同時,周濟同志還指出:我們應當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的交叉、滲透與融合,孕育和催生新的學科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形成一批能夠解決具有全域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論及現實問題,為黨和政府決策諮詢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的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基地。“985工程”二期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就在這樣一種思想指導下設立的,其特點在於跨學科並具有開放性, 能夠圍繞國家、區域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問題而組織主攻方向並進行聯合攻關。
在“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的建設中,囯家提出了建立“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經過評審,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有幸成為承擔“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建設任務的主幹機構。在此基礎上,還整合了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和藏學研究所兩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及專門史、中國古典文獻學兩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與宗教學有關的科研力量,並向海內外公開招聘高級研究人員來參加建設,共同開展研究工作,以達到集合海內外本專業的學術精英和優勢科研資源,突破個人分散研究的有限視野,將個人的學術專長進行整合,從而形成一個具有綜合創新能力的研究集體,故這個基地實際上是一個國際性的學術研究平臺。
從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這一國情出發,結合我國宗教學學科建設的要求,初步確定有宗教學理論比較研究、中國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西方宗教與當代世界研究、宗教信仰與民俗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宗教與社會問題研究等五個方向;考慮到目前的學術力量和國家需要等實際情況,近期擬以四大課題為主要研究內容:一是中國宗教與中國社會發展研究,二是中國道教思想發展與道教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問題研究,三是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宗教與社會問題研究,四是中外宗教的對話與交流研究。其中,中國宗教與中國社會發展研究這個課題,主要是對中國各種宗教及其與中國社會的相互關係進行研究,其目的不僅在於通過深入研究中國歷史上的各種宗教現象,來對有關宗教學的理論進行補充和發展,而且在於通過系統考察中國各種宗教與中國社會的相互關係,來為我們國家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服務。中國道教思想發展與道教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問題研究這個課題,主要著眼於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的思想和行為的發展變遷,其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在當今中國社會裏的作用,挖掘其有利於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積極因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宗教與社會問題研究這個課題,主要研究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各種宗教的現狀和歷史及其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其重點在於對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現存的各種宗教進行調查研究,希望這項工作能為祖國大家庭各民族的文化建設服務,並為維護國家安定團結、促進西部大開發服務。中外宗教的對話與交流研究這個課題,目前主要是對國內外宗教研究中有代表性的優秀學術成果進行翻譯,以圖加強中外的學術交流並為我國宗教學學科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借鑒;與此同時,逐步開展西方宗教思想同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與對話和基督教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與對話等方面的研究, 以適應人類文化全球多元性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我們希望能夠依靠“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的集體力量,在以上各個方面取得一些重大的標誌性成果;同時,也希望通過在創造這些成果的過程中能鍛煉出一支優秀的學術創新團隊。
當然,除了以上四個方面,我們並不排斥“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的成員從事其他方面的研究,所以,我們又決定出版一套《國家“985工程”二期“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學術叢書》。這套叢書,不僅將囊括以上四個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還可包括其他有關宗教研究方面的優秀學術著作。不僅出版本基地成員有關宗教研究的優秀學術著作,而且,非常歡迎本基地以外的海內外學者向本叢書編委會申請,經過編委會評審通過之後,即可將其宗教研究的優秀學術著作列入本叢書出版。這樣,或可在此建設期中取得更多更好的學術成果,更大力度地從進我國宗教學學科的發展。
總之,“985工程”二期的建設時間雖然是有限的,但我們的學術探索卻是無止境的。我們希望,“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能夠為今後的科研機構提供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其學術研究能夠為宗教學學科的發展貢獻一些具有標誌性的成果,而其所培養的創新團隊中也有一些人能夠成為學術界未來的領軍人物。同時,也希望這個“基地”能架起一座溝通國際的橋樑,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高水準研究型大學作出應有的貢獻。
2005年11月12日於四川大學芙蓉樓
(作者卿希泰,現任國家“985工程”二期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首席科學家)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