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風俗談
|
引 言
劉仲字
這本書取名為《道教風俗談》,是想向讀者介紹中國風俗中的道教影響,指出道教在民問風俗中滲透的普遍和深入。風俗這樣東西,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難以分割。然而每一時代的人們依著某種習俗生活,卻不一定知道它們的來歷,恐怕多數人也不會去考查它們的來歷。所謂相沿成俗,就是指人們是在不知不覺中相互沿襲著它們。影響中國民俗的因素很多,道教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有人想要明白中國民間風俗的來歷,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文化精神,就不能不考察其中的道教因素。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三種在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學說,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實體,那就是合稱為三教的儒家、佛教和道教。古代說的三教,是三種教化,即三位聖人孔子、釋迦和老子的教導,與今天說的“宗教”之教,有所不同。嚴格說來,與今天所稱之為宗教的概念相符的,只有佛教和道教;儒家算不算宗教,現在學術界還有爭論。作為中國傳統宗教之一,道教對中國的文化,對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有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像哲學、
社會學說、倫理思想等成系統的意識形式之中,而且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其主要的表現,是不少全國性或地域性的風俗習慣中,常常透出道教的因素,有些是直接可以看到的,有些是要經過梳理和尋覓之後才能弄清的。
道教與中國民俗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它形成之初。原來道教是從中國古代的巫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在形成與發展中又以道家的學說作為理論的旗幟,同時也吸收了其他一些社會、政治和哲學學說。所謂巫文化,本來是原始時代全民性的信仰乃至於生活方式。進入文明時代,即歷史上稱為夏、商、周的三代,巫文化部分地保留在王朝的典章制度即所謂“禮”中,大量地仍留在民間。到了秦漢時期,巫文化的力量仍然普遍地影響於朝野,在民間的喪葬活動、生產活動中,對疾病的禳解和治病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原來老百姓的許多巫風俗,被早期道教所吸收。道教是一種制度化的宗教,在組織程度、理論成熟和儀式的規範方面都大大優越于原來的巫文化,所以很快便取代了巫文化在下層社會中的地位。作為一種宗教,道教具有的群眾性,與巫風俗的全民性很容易地結合在一起。以後,隨著道教在社會上影響的擴大,它對中國民俗的影響也慢慢加深,且範圍不斷擴大。歷史上,人們生活中的大多數領域,其習俗,都有道教的烙印。以年節時令說,從過春節時初一的接喜神、初五的迎財神,直到臘月廿三的送灶君、除夕的接玉皇,常常可見到神仙們的影子;民間的祈嗣習俗、育兒習俗、婚姻習俗,以及壽終正寢時的殯葬習俗,一生中斷斷續續,也或多或少地與道教有關。至於個人或地域性的消災祈祥的活動,也常有道教儀式的參與,有時甚至唱著主角,比如海峽兩岸共行的送瘟神、送王船,就是鮮明的例子。中國人的旅遊習俗、健身與衛生習俗,也都與道教有著密切的關係。
歷史發展到今天,中國已經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加速前進。星移物換,社會轉型,原來的習俗中不適應當代生活的內容和形式不能不退出歷史舞臺。但是許多古老的風俗仍然保持著,只是滲透進了現代生活的因素。比如古代舉行羅天大醮,目的主要是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1993年在北京舉行的羅天大醮,,則加上了祈禱世界和平的內容,帶有和平與發展成為主題的時代印痕。與道教有關的民問習俗的大多數,現在仍然可以見到。只是由於地域文化的差別(比如城市與鄉村的差別,城市中風俗的變化較大,而鄉村保留傳統較多),以及當代人們對信仰,對文化的多元選擇,各地方、各人群對於這些風俗的重視和參與程度會有相當的不同。
不管怎麼說,道教風俗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然而,道教風俗又是一個不容易說的話題。原因一是來自於民俗本身的特點,千年百年沿襲著的風俗,根紮得很深,卻不一定有全面的文獻記載其來龍去脈,現在要查證,便著實要費一些功夫。另一個原因是來自道教。道教作為傳統文化的一支,其重要性已經引起了重視,不過對它重視且展開研究的時間畢竟很短,對它的典籍,對它的儀式,人們瞭解得還很少。這樣要想將道教與中國民間風俗結合在一起討論,在資料上,在理論模型上,準備都顯得不足。好在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已經陸續有所開展,從事道教研究的和從事民俗學研究的這兩部分人都取得了若干成果,儘管還不充分,但仍可以作為我們的介紹的參考。
要說明的是,本書的定位,在為一般讀者談談道教風俗的某些側面。說“談談”,表明我們注重書的通俗性、可讀性與知識性。當然這樣做,並不排除書的學術性。只是這種學術性是融於通俗性之中的,它表現為對所談的內容有嚴肅的查證,特別是對某一風俗在道教中的淵源,絕大多數都查考了道教文獻。但是,與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不同,我們對有關文獻不作全面和大段的徵引,更不做煩瑣的考證,以期能使一般讀者有興趣讀下去。說某些側面,表明我們不想全面地介紹道教與中國民俗相關的一切方面。說實在的,這樣的任務是一本小書無法承擔的。道教與中國民間風俗的聯繫過於廣泛,一本小書很難兼顧到一切有關的領域。而且,如古話所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俗具有全民性,又具有地域性。同一與道教有關的風俗,在各地的表現會有相當的差別,比如民間舉行的太平清醮,各地請的神就不完全一樣,因為除了道教神仙譜中固有的那些神仙之外,各地還有各種民間信仰的神,舉行儀式雖是道教的,請的神卻要求涵蓋當地百姓信仰的全部神靈;同一送瘟神的民俗活動,一因為地理等因素,各地具體做法乃至於叫法都會有所差異。這樣,如果跟著全部民俗事象
跑,便會散漫無際,難拾頭緒。所以我們在這裏只采拮其中的一部分加以介紹。因此,下面展開的,將是道教風俗的若干畫面。
2003年8月28日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