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道德經》能夠救中國
|
自序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跟隨候寶垣觀長,到過中國各地名山大川和古蹟名城,結合歐美各國的觀感,豁然開朗了視野和胸襟。
結識了香港道教學院的海內外教授和學者,進一步增廣見聞。
回想學程年代的張仲熙老師、陳麗芳老師、廖笑薇同學,尤其張仲熙老師已在九六年六月中旬去逝,更加加重欠了社會一些甚麼。
晴天霹靂的一九四九年秋天,三十四歲的母親,與世長辭,純貞的淚水,像秋霖夜雨,接連不停。隨着社會閱歷的增長,把母親的辛勞命運,跟中國廣大貧窮農村的婦女聯繫起來,淚水化作「千里之行」的耐力,更加無厭世事的滄桑。
《<道德經>的實用價值》,由五個部分組成。自從第一部分的「哲學部分」出版以來,收到海內外教授、學者、政界、商界、出版界的鼓勵來函,經兩年半的時間,把第二部分的「政治部分」完成,無限高興的心情,在於刮磨《道德經》的積垢,看見了微弱的光輝。
這部書顧名思義,純粹以老子《道德經》哲學觀點,去分析、研究、評估中外古今歷史的癥結,提出老子《道德經》政治為體系,作為擺脱人類災難的通途。
因為覺得時機尚未蒂落,把「監獄補償法」、「香港的回歸」、「台灣的統一」三個內容删掉,怕它們會誤導蒼生,删除也就毫無遗憾。
政治,是波瀾壯闊的江海,航船、舵手、導航台,哪一樣是命根中的命根?
哲學思想,是航船上的導航台。它決定航船的去向,如果没有它,彼岸也就永遠是苦海無邊。
西方長期吸收中華文化。和本身宗教相結合,雖然所形成的,是一種唯心主義思想,但到十九世紀初期,已經找到了以社會「選舉」,作為取代「政變」的途徑。社會因之得到安定,使經濟發展避免了顛波。
中國很早已經向西方學習,但對社會選舉的意義,置若罔聞。殖民主義者趁着中國人飢不擇食的機會,盡其愚弄之能事,奴役中國人的靈魂,充當他們的走卒,促使中國內部矛盾加深,為中國內戰種下禍根。
孫中山先生,對選舉的社會意義很有遠見,能知功成名遂身退,當然是時代的創舉,傳頌千秋,只可惜以君子之腹去度喜愛終身制的政治野心家的心,枉費了辛亥革命无賢所流的熱血。其後陋習因循,平均主義思想,亦為其所俘虜:抱憾終身,誤盡蒼生。
由公元一九二一年計起,中華民族給超過半個世紀的終身制所害,不少精英和百姓死在自己人的槍下和自己人炮製的監牢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罎子裏的骨灰,難於肯定是否那位枉死的名人。
為時代而無辜犧牲、枉死的英靈,安息吧,如此的日子,不復再來。
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來之不易,由三起三落的折磨所換取。它為中國開創了萬世之太平,是繼承了老子道家政治的里程碑。
當今世界,雖然和平的要求壓倒了戰爭的欲望,但新霸權主義者,死心不息,把中國當作假想敵人,積極推行「以華亂華」和「以華亡華」的政策,再加上國際圍堵,中華民族真不要麻痹大意,唯顧自己私人的腰包,罔顱振興中華。
廢除一黨主政,而推行多黨制,恐怕言之過早,還須稍待一段時問。目前發揮政協和人大的監督作用,亦足以達到多黨制的效能。為了避免施政决策出錯,以道治黨,以黨治國,是最關鍵的一環。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有云: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之不厭,以其不爭,故天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