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經格義
|
《道德經》又名《德道經》,就是我們一般人所知道的《老子》。《老子》是我國二千多年前李耳的作品,一本只有五千言的小冊子,能夠活生生地流存至今,而且注譯無數,影響深遠。最奇特的是它的文字簡樸而意義深長,時代遠古而歷久常新。它所展示開放而壯闊的胸襟,和對自然生命全方位的啟示,被古今中外歷代的讀書人、文化人、皇親貴冑、領袖和帝皇恭奉為人生要典,治國與治人的良方,更有人以此為煉養修仙的不二法門。因此《道德經》之博,真可謂遍及天地人間,其中治國與人生之學、丹道與養生之學、管理與統治之學、宗教與信仰之學,真可以說是中國人一本最簡單而又最精要的、最容易瞭解而又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最淺白的而又最難契會的生命之書。
為了使一般人更容易解讀,我採集了古往今來數十家註解與疏釋增刪與說明,目的使讀者較易瞭解明白《老子》中道家思想的真義。
本書分為兩冊,上冊名為《老子道經格義》,下冊名為《老子德經格義》。
本書採用「格義」名稱,主要是採納諸家之說以反復分析老子學的原義和古今研究《老子》的學者如何解老和喻老,然而選擇注本及利用選本的文義重構老子學的現代意義則完全基於本人主觀的想法與其他注譯者無關。同時,本書主要用作教學,不少文義必須反復引伸說明,故詳細引錄有關著作原文是有必要的,在此本人謹向原作者致以熱誠感謝並致以萬二分歉意。
最後,本書能夠付梓,幸得香港道教學院同仁給予熱誠的支持及出版的支助,司徒珮玲小姐和羅燕芬小姐在百忙中為本書打字,陳煜先生為本書排版及聯絡出版事宜。謹此致以熱誠感謝。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叉玄,眾妙之門。
[意譯]
萬事萬物可見合理可行之規律,雖然不是永恆不變之道,但是可從此觀察或領悟永恆不變之道。「名」,有些可以用一般名稱概念去指稱的,便不是永恆的名稱。「無」,可作為天地萬物的開始的指稱;「有」,是可以作為天地萬物創生之根抵或母體,是由無到有的必然過程。所以旁人若站在無的狀態中,只能觀察到天地萬物從無開始之神妙無方之境而逐漸過程到有的狀態之間,當吾人仿彿看見天地萬物有的狀態時那欲有將有的微妙就在眼前了。因此說天地萬物之有與無是對同一樣的東西出現而賦予不同名稱,我們可以用玄來稱呼它,玄是根源的意思,根源又更根源的地方,就是天地萬物生出來微妙的門戶了。
[格義]
下面引用幾位學者對道的解釋。
張松如認為:「道說得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道了。」現象又都處於轉化之中。
第二章看林語堂先生的解說會得到一些啟發,他說:世間事物都是相對的,所以彼此才有分別,看到別人便覺得尋非,看自己便覺得是,因此只去考察對方的是非,而忽略了自己的缺點;如果能常反省自己一切也就明白了。道本無界線,言論本無是非,但是一有是非後,言語便被劃分出來,聖人就能超出天地之理。
老子強調「不言之教」,其實所謂不言,實際上已存乎天地之間之已然,天地之事,人只要能細心體會,反復思量,道理自然顯出,使人恍然而悟,毋須別人解說便會明白。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譯]
不崇尚賢才功名,使民眾不爭名奪位;不視難得的奇珍異寶為貴重之物,使民眾不去做偷盜的壞事;不讓民眾看見可貪的功名、利祿,使民眾之心不產生邪惡和動亂的念頭。所以有道人之治理政事,要淨化人們的心靈,滿足人們的溫飽,削弱人們爭名奪利的雄心,強健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偽詐的心志,沒有爭奪名利的欲念。使那些爭名奪利、為非作歹之徒不敢造是生非,不敢做壞事,那麼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
[格義]
「不尚賢則不自矜其能也」,成玄英言:「非謂君王不尚賢人,直是學者搗謙,先物後己,不自貴而賊人也。若能各退己先人,則爭自息。」牛妙傳說:「夫賢者,明敏聰慧才能也。不尚者,不自矜尚,謙辭也。既謙則先矣,天下何爭之有哉?」陳碧靈說:「夫人君之謙下雌靜,不矜尚己之賢能,則民之從化,如風靡草,柔遜是守,何有爭乎?」李約說:「夫能不尚己賢,孰與我爭。結合本經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之句來看,則不尚賢是不自矜己之賢能,不尚賢與不貴難得之貨是對著自身而說。
簡單來說:「不尚賢」可有兩重意義,其一:不自以為賢,就此若自高身價自以為賢,則必造成社會分化,階級矛盾。其二:不羨慕別人之賢,否則會因此而誇大賢能,使人驕傲,及過分自滿自大,用此調適人世間和諧。
有人說老子不尚賢就是不尊重賢能,其實老子不希望人世間有階級分化。在人的基本價值上,社會上應該人人平等的。「不見可欲」是希望人心在未能道德遍滿時可避免自己面對名利而顯露貪婪,因此而不能自拔。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意譯]
道本身是中虛真空的,而使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深邃得好像是萬物的本源。挫掉它的鋒芒,消解它的糾紛,收欽它的光耀,混同它於塵世。幽隱虛無而又確實存在。我不知道它是由誰孕育生成的,在萬物的法象締結之前它就存在了。
[格義]
道像盅,虛空容物不盡,或言道沖是運動狀態,道無論虛動或虛靜都不盈。所以莊子說道淵深而幽隱,清澈而澄明。道在幽冥深遠之中,卻能見其光明:寂靜無聲之內,卻能聽其和鳴。
本章解讀的「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大多數學者是這樣解讀的:「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好像是上帝的祖先。」高亨說:「象,猶似也,象帝之先,猶言似天帝之祖也。」先,指祖先、先人。張松如譯讀為:「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呀?顯象於帝祖之先。」「帝祖」是甚麼?是不是上帝?張松如在注解中說:「帝謂上帝……此言道不但為萬物之始,又為上帝之祖先。」陳鼓應說:「象,似:帝,天帝。」
《莊子•知北遊》記老子向孔子解說道的幽深奧妙,吾人可與老子所說作一比較:
你要先齋戒,疏導你的心靈,潔淨你的精神,破除你的知見!那道,幽深奧妙,難於說明,只能給你說個人略。
當前昭昭然的東西從渺渺冥冥的地方生出來,當前有形相類別的東西從無形無狀的地方生出來。精神從道生出,形體從精氣生出,至於萬物就以不同的形體一個接一個地衍生。所以九竅的人和獸胎生,八竅的禽和魚卵生,它們的出現沒有形跡可尋,它們的離去沒有邊際可追,不知它們由甚麼門戶出來,也不知它們向甚麼房間歸去,只見四面空曠通達沒有阻攔。順著這個道而生的人,四肢強健起來,思想通達起來,耳聰目明,用心思考也不覺勞頓,應事接物非常靈活。天沒有道就不能崇高,地沒有道就不能廣博,日月沒有道就不能運行,萬物沒有道就不能昌盛。這就是道了!
再說,學問廣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雄辯滔滔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聖人以道來絕斷這些毛病。道,給它增加而不見有所增加,使它減損而不見有所減損,它是聖人所持守的。它深邃得像大海,高大得像山頂峰上的頂峰,它運載萬物一個也沒有遺漏。世俗君子有關道的談說,只是說到它的皮毛吧了!萬物都在它那裏汲取滋養,但它永不匱乏,迄就是道呀!
我們若用現代哲學去解釋:道是客觀的,但不是一實存物體。從道是一般、它的無形無聲方面看,它似是虛而不實的,但道又是有,是陰陽二氣的沖和,其生化萬有的作用是永無窮盡的。道是萬物之本原,叉存在於萬物之中,是萬物的共同宗主,即自然本質。道不是某一物體,從視覺來說,人們看不見它,似乎很幽隱,但叉若隱若現,似亡實存。說它若隱,因為道不是不存在,它是本質,雖知其存在而叉見不到,故為若現’道是自然之本原本體,自然本來如此,道當然不能由誰產生。
老子用「沖」、「不盈」、「湛」、「或存」這些辭彙極力描述道,似乎很玄妙。其實說到底,老於是想告訴人們:道是非具體物質實體。用現在的範疇,至今許多人乃至科學家仍分不清具體的物質實體與物質的不同。而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對物質與物體做了描述性的界定。《老子》確實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至今仍然熠熠生輝。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