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清静經釋義
|
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以佛教與道教最為普遍。而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是陸續從中國大陸移入,所以除了上述佛教與道教外,對中國歷史上春秋時代的思想,尤其孔子的思想也很熟悉,在一般之言談中,常不經意的會引用孔子的主張以為論點之佐證,所以儒釋道三教遂成為支配民間行為規範之準據。不過其中真正拿起香燭到各大廟宇跪拜的,大概就是屬於道教了。
道教所信奉之教主,稱為老子,又稱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原為中國春秋時代十大思想家之一,即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九流十家。道家學派可溯源自老子,根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裡人,姓李名耳,字聃(一說字伯陽),任周守藏室之史。據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事後孔子對老子的評論是:「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用網去獵取),遊者可以為綸(用釣線去釣),飛者可以為矰(獵箭去射),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邪!」足見老子與孔子是同一時代之人,不過孔子既請教過老子,則老子之學識定不在孔子之下。
老子後辭官,離周至函穀關,應關令尹之請,著《道德經》上下篇,共五千餘字而離去,就不知他終老於何處。老子享壽約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所以保有長壽。
本書的另一經典,即為《清靜經》,此經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之簡稱。「清」是澄澈潔淨,「靜」是寂然止息,即心地潔淨,不為外物所幹擾。在修道上「清靜」、「無為」、「自然」是道家修行的三大目標。此經之主要精神沿襲道家的由「無」而生「有」的宇宙本體論,在人之修道上,則由「有」而清靜,再領悟到「無」之境界。因《清靜經》與《道德經》,互有連貫,因此乃將兩經之釋義合編為一冊,並以簡易之文字解釋析義,使道家之重要思想論述能普及於民間,以啓迪大眾,崇尚清靜與自然之天賦的道性,體悟宇宙的道理,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使人人都能幸獲福報。
二○○九年十月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