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道教(第二卷)

出版社

 

道教(第二卷)

道教(第二卷)
書名: 道教(第二卷)
作者 王化元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532500136
地區 上海
年份 1990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第一卷什麼是道教
序言(1)
什麼是道教酒井忠夫  福井文雅  (1)
    一、引言
    二,什麼是道教——諸學者的看法(2)
    三、“道教”和“道家”(6)
    四、民眾道教和教會道教(13)
    五、“道術”和“道士”(15)
    六、結語
  道教史  秋月觀瑛  (25)
    一、古代之神和信仰(25)
    引言(25)殷人的天帝和中國人的天神(25)  對神仙的
    憧憬(27)
    二、原始道教教團及其動向(29)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29)  原始道教教團建立的基礎(33)
    三、道教教團的建立和教學的發達(34)
    天師道的形成和發展(34)  新天師道——北魏國家道救
    豹出現(36)  集神仙思想之大成(39)  道教教理體系的
    完備(41)道教和佛教問的教理交流(43)
  四.隋唐帝國和道教(44)
    隋王朝的統一和道教(44)    唐帝國和道教教團的關係
   (45)
  五、宋代道教和新道教的出現(48)
    宋王朝的道教信fcf](48)新道教的興起(51)  宋代道教
    教學的動向(53)  淨明道的新教法(54)
  六,明清時代的道教(56)
    明王朝對道教教團的管理(56)  清代道教教團的衰退(57)
道教經典尾崎正治  (60)
  一、三洞四輔的形成(60)
    道教經典(60)  道教經典的形成(61)  道教經典的增加
  (62)現行本道藏的編纂(64)  三洞說的形成(66)三
    洞說的內容(67)四輔的形成(68)
  二、《道藏》編纂史(71)
    陸修靜的三洞經書目錄(7i)北周的經典目錄(72)  隋朝
    的《道藏》(72)唐前半期的《道藏》(73)  唐中期的《道藏》
    (74)唐後半期的《道藏》(75)五代的《道藏》(75)宋太
    宗的《道藏》編纂(75)王欽若的《寶文統錄》(76)張君房
    的《大宋天宮寶藏》(76)徽宗的《萬壽道藏》(77)金
    代《道藏》(78)元代《道藏》(79)  宮內廳書陵部所藏
    《道藏》(79)  其它叢書(80)  刊行《昭和新修道藏》的必
    要性(80)
    三、介紹幾種道經(82)
    上清經(82)  《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86)  靈寶經
    (88)  三皇文(91)  太平經(91)  《老子想爾注》(93)
    《老君音誦誡經》(95)
道教的神••。石井昌子  (100)
一、道教神是如何塑造的(100)
    引言(100)道教和老子(101)老子的神化(102)  當初
    老子被呼為太上老君(103)從老君到道君和天尊(105)
    最高神元始天尊的出現(105)
=、道教神系譜(一)
  ——《真靈位業圖》之神(106)
  道教神譜的編成者陶弘景(106)道教的曼荼羅《真靈位
  業圖》(108)《真靈位業圖》和《無上秘要》的關係(108)
  同《道藏》教主的關係(109)第一階位的主尊元始天尊
  (110)第二階位的女真南嶽魏夫人(110)  第三階位的
  真仙們(111)第四階位的主尊太上老君(112)  第五階
  位的真仙們(112)第六階位的主尊中茅君(112)第七
  階位的主尊酆都北陰大帝(113)
三、道教神系譜(二)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神(114)
  三教融合的通俗書的刊行(114)《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115)  蠶神的前身蠶女(117)  司現世命運的灶神(118)
  廁所女神紫姑神(119)    南方籍貫的神九鯉湖仙(120)
  與水有關的水神、海神、潮神(120)
;四、供奉于白雲觀的諸神(120)
  道教總祖庭白雲觀(120)  白雲觀沒有電燈的生活(121)
  自雲觀的殿堂和神(124)最受民眾信奉的長春真君(125)
  宋代以來的最高神玉皇大帝(126)道教的最高神(三清
  尊)(127)受到絕大多數民眾信奉的呂祖(127)  明初的
  仙人道士張三手真人(130)女神——娘娘神(130)  真
  武大帝和文昌帝君(132)供奉後土皇地祗的元辰殿
  (132)在菜園行聖誕祭的土地神(133)
五、泰山信仰中的諸神(134)
  道教靈地五嶽(134)靈魂的故鄉東嶽泰山(135)  泰山
    附記(36)
  道教和儒教楠山春樹(39)
  一、《抱樸子》的倫理思想(39)
    前言(39)    以道教戒為中心(40)    葛洪其人(40)
    見於《抱樸子》的道戒(41)  道戒具有的意義(44)
    《太上感應篇》(46)
  二、見於道教戒的儒教思想(48)
    道教戒概要(48)道教的五戒(56)道教的八戒(59)
    道教的十戒(61)結語(67)
道教和佛教福井文雅(71)
  一,道佛二教的相互關係史(71)
    前言(71)  與神仙方術的結合(72)  道教的形成(73)
    老子的成佛(74)  道佛之抗爭(74)  三教調和論(75)
  二、道佛二教的關連——教理和經典(78)
    四種分類(78)《金光明經》(80)  《孔雀明王經》(81)
    《父司恩重經》(82)  《維摩經問疾品》(82)  《法華經》
    (83)  三惡道(85)  十二部(85)  承負和報應思想
    (87)男尊女卑(88)
  三、道佛二教的關連——儀禮(89)
    讀經(89)開經偈(90)八關齋(91)放生(92)戒
    律、圖像(93)
  四、道佛的不同點——道教的特色  (93)
    歸納(93)  道士的等級(94)重視秘傳(95)身中的
    神(96)房中術(96)呼吸法(97)對氣的重視(97)
民眾道教奧崎裕司(103)
一、民眾道教的歷史(103)
    弓f言(103)太平道、五斗米道(104)  三教合一的源
    流(106)宋代的新道教(108)
  二、民眾道教的經典(109)
    太上感應篇(109)
  三,寶卷(112)
    宗教性寶卷(112)  所謂“邪教”(115)  文學性寶卷
    (116)
  四、功過格(117)
    功過格的意義(117)  最早的功過格(118)  宗教性條
    目(119)各種善事(120)  犯過的條目(120)結語
    (124)
社神和道教金井德幸(129)
一、“社”概觀(129)
    社的起源(129)  社的變化(131)
二、村社(裡社)及其祭祀對象(132)
    社壇(132)  村社(133)  村社祭祀(134)  社神的更
    易(137)社神的變化和巫的介入(139)
三,關羽信仰的展開(141)
    關羽命終之地(141)關羽的出生地(142)  宋以後的
    關帝廟(143)
四、土地廟及其神(143)
    “滿洲”的屯(143)土地神的作用(144)城隍神和土
    地神(145)
五、華北的神(146)
    沙井村的信仰(146)侯家營的信仰(147)冷水溝莊
    的信仰(148)路家莊的信仰(148)    後夏寨的信仰   
    (149)吳店村的信仰(150)
  六、江南的土地神(151)
    福德正神(151)
  七、村社及其擴展(153)
    鄉社(153)  土神(154)鄉社和土豪(154)  民國時
    期的鄉社(156)結語(158)
道教和民眾宗教結社野口鐵郎(162)
  一、什麼是民眾宗教結社(162)
    什麼是民眾宗教結社(162)  民眾宗教結社的歷史作
    用(165)宗教結社與道教(168)  民眾宗教結社的二
    個系統(169)
  二、寶卷與道教(171)
    什麼是寶卷(171)  寶卷的體裁(172)  寶卷與宗教
    (174)寶卷與道教(175)
  三、民眾宗教結社的神與道教的神(177)
    佛教系統諸神(177)道教系統諸神(178)三教融合
    與宗教結社諸神(180)新神祗的誕生(181)
  四、“妖術”與道教的術(183)
    宗教結社的術(183)類似方術的術(184)類似養生
    術的術(185)其他的術(188)
五、現代民眾宗教結社和道教(190)
    近現代中國的宗教結社(190)  人民共和國的宗教政
    策(191)  殘存的中國人宗教(192)  一貫道和道教
    (193)德教和道教(194)
道教和中國醫學      古元昭治(200)
一、宗教與醫學(200)
    宗教與醫學(200)  中國人的願望(201)  道教中的醫   
    學內容(201)
  二、中國醫學的產生和發展(202)
    中國傳統醫學的特徵(202).萬物有靈論和薩滿教203 巫和醫(203)
  三、從目錄學觀點看道教和醫學205
    《漢書•藝文志》(205)  《隋書.經籍志》(207)  《舊
    唐書•經籍志》(208)    《唐書.藝文志》(209)  《宋
    史:藝文志》(209)《明史•藝文志》(210)  醫師:
    道士(211)
  四、見於《道藏》、《道藏輯要》、《雲笈七籤》的醫書(212)
    《道藏》(212)  《道藏輯要》、《雲笈七籤》(212)  《道教子目引得》(213)
  五、關於馬王堆出土的醫書(導引圖)(213)
    出士醫書(213)導引圖(214)   
六、中國醫書中道教的影響(215)
    中國傳統醫學的源流(215)  《素問》(216)關於王冰
    (218)《索問》的內容(219)  《靈樞》(220)  《靈樞》的
    內容(221)  《神農本草經》(223)《備急千金方》(223)
    《諸病源侯論》(223)  《醫學入門》(224)  《奇經八脈
    考。(224)  《針灸大成》(224)  《串雅內外編》(225)
七、見於《太平經》的醫學(227)
    “太平經’(227)  氣與天地人(227)  善行(228)  病   
    因和解剖生理(229) ) 治療法(230)
八、“道教與中國醫學”種種(233)
  前言(44)韓國的原始思想和神仙思想(47)來韓的中國
  神仙方士(47)黃帝東渡說(49)太白山即三神山(50)
  “檀君神話”與神仙思想(51)  神話與神仙思想(54)
  風流道與神仙道(55)  風流道的修練方式(57)
  風流道與風流(59)古代的仙人(61)
二、道教之吸收與變化(63)
  韓國的道家思想與道教(63)道家思想的傳入(64)新羅
  的道家思想(64)  高麗的道家思想(66)  朝鮮的道家思
  想(66)  高句麗的道教(67)  百濟的道教(70)
  新羅的道教(70)  高麗時代的道教(71)  朝鮮時代的道
  教(74)  道教之主體性的變化(76)  固有信仰與道教相
  調和(77)佛教、儒教與道教相調和(80)韓國道教的特
  征(80)
三、韓國的丹學派和道教醫學(82)
  新羅時代丹學的傳入(82)高麗時代的丹學派(84)
  朝鮮時代的丹學派(85)韓國的道教醫學(88)
四、圖讖思想與風水思想(90)
  新羅時代以前的圖讖思想與風水地理思想(90)    高麗時
  代的圖讖思想與風水地理思想(92)  朝鮮時代的圖讖思想
  與風水地理思想(94)  圖讖的製作者(96)
五、道教的民間信仰(97)
  天神信仲與山神信仰(97)八關會與燃燈會(99)城隍神
  和灶神(100)七星信仰和關帝信仰(15)守庚申(106)
  作為新興宗教的東學和大 教(108)  結語(110)
臺灣的道教劉枝萬  (116)
一、臺灣的道教(116)
  前言(116)
二、教派(118)
    道教的教派(118)法教的教派(123)
    三、道士(131)
    火居道士的情況(131)關於道法二門(132)  紅頭道士
    與烏頭道士(135)道士的生活和處境(145)
    四,臺灣道教的前途(150)
    結語(150)
  敦煌與道教金岡照光(155)
    一、20世紀的發現(155)
    引言(155)
    二、敦煌文獻中的主要道經抄本(157)
    斯坦因本和伯希和本(157)
    三、敦煌本主要道經的種種情況(160)
    無注五千字本《老子道德經》抄本(160)  敦煌本《老子想
    爾注》抄本(165)  關於太玄真一本際經抄本(168)關於
    《老子化胡經》抄本(173)
    四、敦煌的冥界、長生、養生等信仰(180)
    敦煌文獻和民間信仰(180)祈禱文、讚美文中反映的仙佛
    融合情況(181)各種文獻中反映的長生、煉丹情況(186)
最近日本的道教研究野口鐵郎、松本浩一 (192)
  一.道教研究的高潮(192)
    引入關注的“道”(192)
  二,關於道教本身的研究(194)
    什麼是道教(194)道教的歷史(196)經典和道士(196)
    儀禮和仙道(201)
  三、關於道教相關情況的研究(203)
    道教與其他各種思想(203)道教與儒教、佛教(204)道教與
    各種信仰(205)道教與秘密宗教(210)道教與各門科學(213)
  四,關於道教傳播的研究(215)
 

     道教同儒教一樣,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的代表,是中國文化各種要素和領域的複合體。道教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作為中國人或中國民眾的一般文化,道教比儒教更具代表性。因此,道教是理解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特別是理解中國民眾文化的關鍵。這一結論是從19世紀以來傳統的漢學研究中得出來的。為了認清中國文化的特性,日本、中國和歐洲的學者,從19世紀末開始研究道教。至20世紀,美國、韓國(譯者注:指南朝鮮)的學者也加入了研究行列。道教研究熱烈地開展起來。
    日本自江戶時代以來,很早就從日本儒學的立場和國學的立場出發,對中國的道教思想和文化產生了興趣,從國學研究系統中出現了平田篤胤。他主張以主體觀念去理解日本民俗和日本的民族宗教,並親自在學術研究中貫徹了這種主張。在學術研究中,他從科學角度對道教文化和信仰發生了興趣。目清戰爭(譯者注:指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對中國文化的研究進一步繁榮。其中,龜穀省軒(1838--1913年)努力探討道教的民眾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自明治末年,經大正時期,到昭和初期,湧現出妻木直良、小柳司氣太、津田左右吉、常盤大定和幸田露伴。他們在道教研究中建樹了業績。滿洲事變、日華事變(譯者注:指“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進一步推進了對中國、中國文化和道教的研究。“支那佛教史學會”以繼承小柳、津田和常盤學術傳統的十幾名學者為核心,創立了起來。該會旨在探明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當對,學者們對包括道教在內的中國固有文化具有濃厚的研究興趣,其中以研究中國佛教史者居多,所以為學會確定了這樣的名稱。我們幾位監修者,自然也屬�這個學會。日華事變後,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直至現在,日本研究道教以及與道教相關連的中國文化的學者人數,在世界各國中一直堪稱第一。太平洋戰爭後,我們成立了“日本道教學會”。日本最早對道教研究懷有極大熱情的人,是明治末年以來所謂的“支那通”們。屬�該系統的中國學研究者們,在很早的時期,就通過自己接觸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親身體驗,提出“理解中國(文化)先從理解道教開始”的主張。滿洲事變以後,日本的社會科學學者對道教的研究,以及專攻中國史學的學者對中國文化及道教的研究,也興起了。“滿鐵調查部”是這方面的先行者。日本道教學會由上述幾個系統的中國文化和道教研究者組成,也吸收外國研究者入會。
    以上是“什麼是道教”及“道教研究史’’的概述。作為有關道教的知識,這兩個題目是不可或缺的,本書的三卷中特設篇章作了專門論述。
    在19世紀以來國內外繁榮的道教研究的推動下,太平洋戰爭後,由美國、法國、日本和瑞士主辦,召開了三次國際道教學會議。現在國內外道教研究的新動向是,在“道教與社會”,“道教與科學”等研究題目下的道教綜合研究,對道教經典儀禮的研究,對道教文化的地區史研究和比較文化史研究,對以道教為中心的文化傳播、文化融合的研究等,正在成為中心課題。  1983年在日本召開了第31屆國際亞洲、北非人文科學會議(國際東洋學會議),道教文化傳播問題成為這次會議議題的一部分。
    由於道教是中國人的代表性文化和文化複合體,所以本書三卷篇章的編排是,首先論述構成道教文化的各文化要素,然後加上與上述道教研究相對應的具有現代特徵的研究項目。本書的編寫計劃最早是由現日本道教學會的一群年輕研
究人員制定的。他們與平河出版社 木榮一和高津良子達成協議,使計劃得到落實。然後,他們請我擔任本書編輯、發行的監修,我當時是日本道教學會會長。實際上,日本道教學會的理事、評議員中,在道教研究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的第一流學者很多,而且道教文化牽涉的門類很廣泛,所以,多請幾位監修者是比較妥當的。本計劃是從目前日本道教研究的新秀群中產生的,他們懷著積極的研究願望。為了日本道教研究的發展,老一輩研究者對他們盡力給予協助是責無旁貸的。因此,我提出了增加監修者人數的請求。但出版社表示,增加監修者人數做起來非常困難。最後決定以日本道教學會歷屆會長共四名為監修者,商定監修雜務由四名監修者中最年輕的我擔任。由於本計劃是由一群年輕研究者奠定基礎的,他們充滿勇於進取的研究欲,擔負著道教學會的未來。所以,為了學術界的發展,我們認為,擔任監修不能僅僅在於形式,而必須給予實質性的監修。這也是出版社和青年研究人員對我們的請求。因此,本書三卷各個篇章的確定,對內容和形式的要求,都包括我的一部分意見在內。從全書來看,有些篇章是無法僅僅由年輕研究人員承擔的。承擔項目的研究人員,是根據年輕研究人員的意見。從道教學會理事中挑選的。又征得年輕研究者的同意,決定了執筆方針,即要求執筆人盡可能參考前人該項目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特別是反映最近研究新動向的成果,並寫明被援引者的姓名。不論老、中、青研究人員,從培養科研道德上講,也應該這樣作。並且,由於也需要對計劃中的各個篇章作整體論述,所以對欠缺部分要作哪些補充,應怎樣闡述與前人研究的關係,監修者也對之提出了要求。在這方面,監修者得到執筆者的大力支持,謹表示衷心感謝。但是,由於時間及篇幅的關係,應我們邀請參加編寫本計劃並給予支持的老、中年研究人員的論述,有的被合入其他學者所撰寫的篇章中,成為其中一部分,這是不得已的事。國內外學術界現在經常提出“什麼是道教”的問題。這一課題擺在了道教研究者面前。因此,我擔當了這一項目的一部分.
          昭和五十八年一月十日
        監修者  福井康順
          山崎宏
         木村英一
          *酒井忠夫
(標*者,為序言執筆者)
 

                           書簡介:
    《海外漢學叢書》,包括各國著名漢學家對中國哲學、歷史、文學、宗教,民俗、經濟、科技等諸多方面的研究著述。這些著述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對古老而燦爛的中國文明和中國文化作了深入細微的考察和分析,無論在材料還是觀點上,都有不少可供國內學術界和知識界借鑒的地方。
    我們這套叢書提倡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和富於創見的研究精神,力求擇取質量上乘、影響顯著的著作加以翻譯介紹,入選著作除了一些已有定評的堪稱經典之作以外,還有一些近年來出現的漢學研究力作。這套叢書不僅具有文化積累的作用,而且將反映世界各國最新的漢學研究成果。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