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中國老學史

出版社

 

中國老學史

中國老學史
書名: 中國老學史
作者 劉韶軍 馬良懷 熊鐵基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721102531X
地區 福州
年份 1995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第一章  老子其人其書(1)
第一節  老子其人(1)
一、眾說紛紜的老子(1)
二、關於《史記》記載的老子(5)
三、先秦文獻中的老子(10)
第二節  《老子》其書(15)
一、《老子》的作者(15)
二、《老子》成書的時間(17)
三、《老子》的版本(21)
第三節  《老子》的基本思想(26)
一、“道”的各種意義(27)
二、“道”的各種特性(34)
三、如何領會和應用《老子》的思想(41)
第四節  《老子》的思想淵源(47)
一、《老子》的述古(47)
二、《老子》對古代思想的總結和發展(52)
三、“承先啟後”的《老子》(61)
第二章  老學的初興(63)
第一節  急劇變化的戰國時代(63)
一、時代特點(63)
二、士的活躍(69)
三、百家爭鳴(77)
第二節  和老子有關的人(91)
一、老聃的弟子及向他問學的人(91)
二、關尹、列禦寇、楊朱(94)
三、莊子(102)
第三節  稷下黃老及其他(110)
一、稷下學宮(110)
二、“學黃老道德之術”(115)
三、與黃老思想有直接和間接關係的人(119)
四、《文子》(128)
第三章  秦漢時期的老學(134)
第一節  時代特點(134)
一、國家的大一統(134)
二、政策的大統一(136)
三、思想的大融合(139)
第二節  《老子》的流傳及其影響(145)
一、《老子》流傳概況(145)
二、《老子》理論在政治學術方面的影響(150)
三、《老子》思想流行與道教的產生(161)
第三節  嚴遵在老學中的地位(167)
一、嚴遵其人及其著作(167)
二、虛無自然的哲學思想(170)
三、“無為”、“守分”的社會政治思想(176)
第四節  《老子河上公章句》(181)
一、《河上注》的時代問題(181)
二、用“氣”化學說充實“道”的概念(185)
三、“致太平”的社會政治思想(188)
四、《河上注》的養生論(191)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老學(194)
第一節  動盪的時代(194)
一、政治與經濟(194)
二、思想文化(197)
第二節  老學研究概況(201)
一、研究《老子》的人及其著作(201)
二、《老子》與玄學的關係(203)
三、《老子》理論在政治學說中的運用(205)
四、《老子》思想在人生哲學方面的運用(207)
五、老學與道教的關係(209)
六、老學與佛教的關係(211)
第三節  王弼對老學的發展和貢獻(214)
一、正始之音與王弼(214)
二、王弼的《老子注》(216)
三、王弼的老學體系及對老學的發展(219)
四、王弼在政治思想上對老學的運用(222)
第四節  葛洪的道教理論對老學的轉化(224)
一、葛洪與《抱樸子內篇》(224)
二、葛洪對《老子》“道”的轉化(226)
三、葛洪對《老子》“貴柔”、“去私”等思想的轉化(229)
第五節  張湛對老學的運用和發展(231)
一、《列子》的真偽及其與道家學說的關係(231)
二、張湛的《列子注》(234)
三、張湛在哲學思想上對老學的運用和發展(238)
四、張湛在政治學說上對老學的運用(243)
五、張湛在人生哲學上對老學的運用(245)
第五章  唐代的老學(250)
第一節  盛唐氣象(250)
一、完備的封建統治(250)
二、開放寬鬆的文化環境(252)
三、三教互補與三教合流(253)
第二節  老學研究概況(256)
一、研究《老子》的著作(257)
二、《老子》與道教的關係(259)
三、《老子》理論與內在權威的建構(260)
四、《老子》思想在政治學說中的運用(263)
五、韓愈的非《老》(264)
第三節  成玄英援佛釋《老》(265)
一、援佛釋《老》的前提和運用(266)
二、關於修身治心的探討(267)
第四節  唐玄宗的老學思想(272)
一、關於“理國”的理論探討(273)
二、關於“理身”的理論探討(275)
第五節  王真以《老子》言軍事(277)
一、王真與《道德經論兵要義述》(277)
二、王真對《老子》“無爭”、“貴柔”等思想的轉化(279)
三、王真以《老子》言用兵之道(282)
第六節  杜光庭以三教思想釋《老》(283)
一、杜光庭的老學著作(283)
二、以三教思想解釋《老子》(285)
三、關於“煉心”的理論(289)
四、關於“煉形”的理論(292)
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老學(296)
第一節  思想研究的新變化(296)
一、思想研究的本體化傾向(297)
二、本體範疇的衛射與士大夫文化(303)
三、統治者的導向與思想家的分化(307)
第二節  老學研究概況(316)
一、《老子》研究者及其著作(317)
二、老學研究的基本特徵(328)
第三節  王安石的老子論(331)
一、道之本末論(332)
二、論道的性質(336)
三、相對統一的辯證思想(339)
四、聖人有為成物論(345)
第四節  蘇轍的老子思想(349)
一、論道的性質(350)
二、論對道的認識(359)
第五節  朱熹的老學思想(373)
一、老子本意論:老子學術思想的基本精神(374)
二、老子體用論:虛靜無為的本質所在(382)
三、大道受生論:谷神玄牝受物生物(387)
四、批評與肯定兼顧的態度(390)
五、老子的道與朱子的理(392)
第六節  吳澄的老學研究(395)
一、論道的基本性質(395)
二、道與德的差別與統一(400)
三、聖道統一論(403)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老學(413)
第一節  專制統治與學術轉向(413)
一、思想統一與僵化(414)
二、學術轉向與實證化傾向(418)
第二節  老學研究概況(426)
一、《老子》研究者及其著作(426)
二、儒道佛三派對《老子》的研究(437)
三、統治者對老學的新解釋(440)
第三節  薛蕙的老子研究(443)
一、《老子》乃性命之說(443)
二、性命與生死(448)
三、道者修身兼及天下(452)
四、批評程朱對老子思想的誤解(460)
第四節  王一清的老子思想(465)
一、關於老於思想的基本觀點(465)
二、常道出世論(471)
三、體道歸樸論(478)
第五節  王夫之的老子研究(484)
一、王夫之研究老子的基本態度(484)
二、道的性質(487)
三、論老子的虛靜無為(494)
第六節  魏源的老學思想(501)
一、《老子》是救世之書(502)
二、救世與太古之治(506)
三、老子的被誤解及其與儒佛的關係(511)
結束語(518)
附錄:20世紀《老子》研究資料簡目(520)

近十幾年來,文化的研究異常活躍,傳統思想文化重新受到社會的重視,其中,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大有與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分庭抗禮”之勢。有一批學者專心於此事:創辦專門的刊物,編寫專門的書籍,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召開專門的研討會等等,成績十分顯著。道教史已出版了好幾種,專門的道家思想史也有了,分門別類的專著更是為數不少。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專門探討、淪述老子學說發展歷史的著作。
一部《老子》,字不過五千,卻擁有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其內容涉及到自然、社會、人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故歷來受到社會的重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研究、注釋、闡發,由此而形成了一個龐大且悠長的學術流派,同時也就構成了一部老子學說史。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學者,對麼老子》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誠如宋元之際的杜道堅所言:
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時代所尚,各自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①
————————
①  《玄經原旨發揮》卷下。
以後自然也就是“明老子”、“清老子”、“近代老子”、“當代老子”了。這如此眾多的“老子”與作為原典的《老子》之間,可以說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而正是這種聯繫與區別、繼承與發展的長久交織、演進,組成了老學發展的歷史,且賦予了它極為豐富的內容。揭示老學的歷史進程,找出老學發展的內在規律,瞭解老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從而確立老學的歷史地位,這就是撰寫此著的宗旨,同時也是它的任務。
既然是老學史,主要內容自然是講歷代文化人物對老子思想的理解和闡發。我們幾個作者都是學歷史的,現在都在專攻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因而在研究中也有一些我們自己特別留意的地方:第一,對時代條件、發展過程特別注意。所謂漢唐老子,宋元明清老子,就是說各有其特點,而其特點又與時代的特點分不開。老學發展的過程,實際上緊密地聯繫著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第二,我們寫廠各個時期的老學概況,有利於人們對老學發展的深入瞭解。第三,本書對非道家人物,甚至反對派對老子的研究和理解,也給予了一定的篇幅,以便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老子》。第四,宋元明清之時,老學著作數量大幅度增加,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也呈現出多樣化的傾向,成為與佔據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相伴隨的一股巨大的學術潛流,且在社會上具有較大的影響。鑒於此,本著對於這一時期的老學予以了較多的篇幅。
歷代注釋《老子》的著作甚多,今人嚴靈峰的《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就收有明以前的著作140種,續編收錄清代、民國時期及日本、韓國的196種,加上較易見到的《道藏》中所收諸種《老子》注本,其數量是很大的。將這些材料加以系統地研究,是一個不小的工程。我們盡力而為,對各個時期的老學代表人物和著作都多多少少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見。儘管難以令人滿意,但卻為老學的研究拋了一塊引玉之磚,盡了一份自己的責任。
此書秦漢以前的內容由我執筆,魏晉隋唐由馬良懷執筆,宋元明清及附錄由劉韶軍執筆。馬、劉二君所寫的部分我都閱讀了一遍,並略有修飾。由於是分工合作,各人的習慣不同,文風有異,所以前後的風格並不完全一致,但對於全書的整體來說,則沒有大的影響。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