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傳奇
|
序言
觀世音菩薩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這句流傳了多少年的俗語,雖然是誇張的,卻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供奉觀世音的盛況和觀世音菩薩在群眾中的深遠影響。如宋朝人史彌遠的觀音像贊所題:“南海觀世音,莊嚴手持塵。悠然妙色相,救苦度眾生”。這位以慈悲救難而聞名於世的菩薩,歷來被上起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當作“廣大靈感的菩薩”、“拔苦與樂的菩薩”和“有求必應的菩薩”。不但在中國如此,在亞洲各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觀世音菩薩也是德高望重,處處受人敬仰。
佛教有三世諸佛、菩薩、阿羅漢,以及金剛等護法神,但在我國民眾當中,觀世音菩薩的知名度尤其高,影響也特別大,因為這位菩薩與娑婆世界因緣最深。過去,無論在繁華都會的深宅大院,還是在窮鄉僻地的陋室茅屋,常常看見大慈大悲的觀音大士像在嫋嫋香煙之中,時至今日,對觀世音菩薩頂禮膜拜者任然絡繹不絕。與觀世音菩薩地位相當的還有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以及將來下生成佛的彌勒菩薩等等。是什麼緣故使觀音菩薩能脫穎而出,受到世俗民眾特別的崇敬和歡迎呢? 其一是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慈悲廣大。因見眾生遭受許多苦惱、恐怖等災難,就在寶藏佛前發下宏願,願行菩薩道以救苦救難。他說:“若不能免除眾生一切苦惱,我終不成正覺。”於是寶藏佛就替他取名為“觀世音”,意思是“觀”到聲音即能去救難。釋迦摩尼佛說,觀世音菩薩其實早在過去得無量劫中,已經成佛,名叫正法名如來,他為了發起所有的菩薩一齊來度眾生,所以仍然作菩薩。當然,佛教以慈悲為懷,佛教的菩薩們都能以拔除眾生苦難、給眾生歡樂為己任。但如此願力宏深、大慈大悲並因而願犧牲“佛“的崇高無上地位者卻是不多
的。觀世音菩薩就能如此,那麼飽受命運作弄、感無依無靠的世俗民眾自然為之感動,並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了。
其二是觀世音菩薩能尋聲救苦,隨類現身,有求必應。觀世音菩薩法力無邊,神通自在無礙,以至於有千眼千手,能遍“觀”世界的一切聲音,能遍護世間一切眾生,而且他有三十三化身、二十九說法,能隨時隨機為其普門示現之用。因此,世俗眾生,無論貧富賢愚,在逢災遇難之時,只要稱念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得到救拔。除了救苦救難外,舉凡人們追求的一切,如求福求富、求祿求壽、求兒求女,以至欲超凡入聖、了脫生死,皆可通過禮拜供奉觀音菩薩而滿足所願。比較起其他各有所司的菩薩們,當然就易為隨時遇上不測風雲的眾生所接受和歡迎了。
其三,觀世音菩薩造像自唐宋以來,常以女身出現,慈祥親切。本來,對於佛菩薩而言,佛教並無性別之分,故在隋唐以前的佛教塑像中,觀世音菩薩也被塑作男身。自古以來,我國女性的苦難比男性多,為發揚佛教慈悲平等的精神,觀音菩薩的三十三種化身中有較多女性,就逐漸形成了如今人們所熟悉的端莊慈祥的女菩薩形象了。觀音菩薩固定為女性後,就極為方便地進入了尋常百姓的閨閣繡樓,這無疑對於佛教的傳播和教化是大有裨益的,因為她能大大地擴展女性居士的範圍和數量。就是對於廣大的男性居士來說,佛教的菩薩塑像大多偏重于莊嚴、威猛、肅穆,人們見之常常尊敬有餘,而作為女性形象的觀世音菩薩,增添了許多慈母般的溫柔親切的色彩,因此同樣是大受崇敬和歡迎的。
觀世音菩薩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來到中國的。佛教傳入中國,約在西漢末年。從東漢建和年間安息(今伊朗)僧人安世高道洛陽始譯佛經以後,佛教天宇體系中的諸佛諸菩薩和他們的事蹟,作為文字經籍,在中國的民間開始得到廣泛地傳播。觀世音菩薩來中國,有史記載的,最早始於三國時期。魏國譯師康居沙門康僧鎧于嘉平五年(西元253)到洛陽,首譯《無量壽經》二卷。這本介紹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的經卷,受到較普遍的詠誦。到了東晉時期,我國出現了一種祈求往生阿彌陀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的思想,它的創始者高僧法曠主張“以《法華》為會三之旨,以《無量壽》為淨土之因”。這種思想廣為流傳,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宗派——淨土宗。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首席菩薩觀世音的信仰,此時便在中國流行起來。
隨著佛教的深入廣泛地傳播,觀世音的聲望,在中國也日益提高,有關觀世音的經卷也被大量地翻譯進來。南朝宋武帝水初元年(西元420),幽州高僧曇無竭西行取經,抵南天竺於今印度南部)苦修,歸國後譯出《觀世音受經記》一卷。六年後,多次往來中印間進行海上貿易的天竺舶主(商人)竺難提將《請觀世音》等三部經梵本譯成五卷漢文。北周武帝建德元年(西元572),中天竺僧人耶余崛多到洛陽,又譯出《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等經論三部凡八卷。儋儀鳳二年(西元677),生長于長安的中天竺沙門慧智,也在洛陽授記寺譯出《贊觀音菩薩頌》一卷。隨後,在宋、元、明各朝,有關觀世音的經卷不斷地被翻譯進來,有力地促進了對觀世音信仰的傳播和對其偶像崇拜的興起。
佛教自從漢朝傳入中國,就與道教相融了。到了魏晉,佛教又與玄學相結合,而到了唐宋時,這門印度古宗教就徹底地被改造成為中國式的宗教了。因此,在中國,觀世音菩薩在這場經歷了幾個世紀的佛教漢化運動中,逐漸異化,不但成了中國人,而且竟然成了漢王族的深閣閨秀,並且相繼產生了“妙善得道成觀音”這一類的故事。
本書根據明朝萬曆年間朱鼎臣編輯的《南海觀音全傳》、清朝末年曼陀羅室主人編輯的《觀世音傳》、及民國初年江村編輯的《觀音得道》等書改編而成的。書中著重描述了觀世音菩薩歷經磨難,鐵心向佛,終於得道的經過;形象地描寫了觀世音菩薩修持之法、所悟之道、所證之境、所獲之神力以及救苦救難之神通。書後附有《觀世音菩薩本跡古代感應頌》,用來說明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善性和救苦救難的德性,和在我國民間影響的廣泛與深遠。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承蒙妙華法師和賀乃賢先生的鼎力支持,為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編 者
二0 0二年十二月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