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關公全傳

出版社

 

關公全傳

關公全傳
書名: 關公全傳
作者 顏清洋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571511277
地區 臺北
年份 2002
出版社: 臺灣學生書局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自序  (Ⅰ)
第一章  緒論  (一)
第二章  關公其人  (九)
    第一節  關公生平  (一〇)
    一、起義討伐黃巾  (一〇)
    二、周旋於各路英雄好漢中  (一二)
    三、短暫停留於曹操陣營  (一四)
    四、南下荊州  (一五)
    五、赤壁之戰前後  (一七)
    六、獨鎮荊州  (一九)
    七、北攻襄樊  (二四)
    八、敗亡  (二七)
    第二節  關公事跡編年  (三〇)
    第三節  關公的形貌與刀馬  (四七)
    一、形貌  (四八)
    二、武器  (四九)
    三、坐騎  (五〇)
    第四節 關公的鄉裏家人與生卒年歲  (五二)
    一、鄉裏  (五二)
    二、家人  (五四)
    三、生卒年歲  (五六)
    第五節  關公的官爵謐號  (五七)
    一、宮位  (五八)
    (一)別部司馬  (五八)
    (二)中郎將  (五八)
    (三)偏將軍  (五九)
    (四)襄陽太守及盪寇將軍  (五九)
    (五)董督荊州事  (六〇)
    (六)前將軍.  (六〇)
    二、爵位    (六一)
    (一)五等爵    (六一)
    (二)亭侯    (六二)
    (三)漢壽亭侯  (六二)
    三、謐號  (六四)
    (一)封謐本意  (六五)
    (二)論「壯繆」之意義  (六六)
    第六節  關公的袍澤  (六七)
    一、劉備  (七七)
    二、張飛  (八〇)
    三、趙雲  (八二)
    四、諸葛亮  (八四)
    第七節  關公的敵友  (八七)
    一、曹操  (八七)
    二、孫權  (九四)
    三、麋芳及傅士仁  (九八)
    四、劉封  (九九)
第三章  英雄浮沈  (一〇一)
    第一節  漢末三國的萬人敵  (一〇三)
    一、魏方及益州之稱讚    (一〇三)
    二、東吳的猜忌    (一〇六)
    三、同袍的褒眨    (一一〇)
    第二節  兩晉南北朝武將的表率  (一一五)
    一、成漢李庠  (一一六)
    二、西晉劉遐  (一一七)
    三、前秦苻生  (一 一七)
    四、南涼禿髮儒檀  (一一八)
    五、西涼李暠  (一一九)
    六、宋檀道濟  (二一〇)
    七、末薛安都  (一二一)
    八、齊蕭長懋  (一二二)
    九、陳蕭摩訶   (一二三)
    十、北魏崔延伯  (一二四)
    十一、北魏楊大眼  (一二五)
    第三節  唐朝人之健忘與輕怱  (一二六)
    一、三國故事的流傳與諸葛亮的揚名  (一二六)
    二、曹操評價竄升  (一三五)
    三、武廟的出現與演變  (一四〇)
    四、唐朝文人看三國群雄  (一四二)
    五、荊襄文人題詠  (一四九)
    六、唯一歌詠關公的郎士元  (一五四)
    第四節  北宋如唐朝  (一五六)
    一、武成王廟制的演變  (一五六)
    二、官修大部書籍  (一六三)
    三、正統觀  (一六九)
    四、文人品評    (一七四)
    五、張商英與唐庚的歌詠  (一七九)
    第五節  宋元之際地位漸升  (一八一)
    一、南宋士大夫普遍不欣賞關公  (一八三)
    二、正統論的影響  (一九一)
    三、金元文人題詠  (一九七)
    四、三國故事的流傳  (二〇一)
    第六節  元代小說戲劇中的關公  (二〇八)
    一、《新全相三國志平話》  (二〇八)
    (一)版本    (二〇九)
    (二)關公的形貌兵器  (二〇九)
    (三)關公的神勇  (二一〇)
    (四)關公的忠義  (二一〇)
    二、元代戲劇中的關公  (二一三)
    (一)《劉關張桃園結義》  (二一四)
    (二)《關雲長單刀劈四寇》  (二一六)
    (三)《關雲長千里獨行》  (二一七)
    (四)《關大王獨赴單刀會》  (二一九)
    (五)總論元戲中的關公  (二二〇)
    甲、形貌  (二二〇)
    乙、德行  (二二一)
    丙、角色  (二二一)
第四章  英雄成神  (二二三)
    第一節  簡介中國民間信仰  (二二四)
    一、何謂民間信仰  (二二四)
    二、民間信仰的特徵  (二二五)
    三、民間信仰中的神靈  (二二八)
    四、民間信仰與制度宗教及民間祕密宗教  (二三〇)
    (一)民間信仰  (二三〇)
    (二)制度宗教  (二三〇)
    (三)民間祕密宗教  (二三一)
    第二節  英雄崇拜與英雄成神  (二三二)
    一、祭祀與英雄崇拜  (二三二)
    二、祭祀與英雄成神  (二三四)
    (一)神靈的意義與要件  (二三四)
    (二)英雄神  (二三五)
    第三節  古來名將多為神  (二三七)
    一、六朝民間顯神  (二三八)
    二、道教神譜  (二四二)
    第四節  關公成神於唐代  (二四七)
    一、郢州等地的關公廟  (二四七)
    二、玉泉寺關公神話  (二四八)
    (一)助建玉泉寺    二四八
    (二)助陸法和擄任約  (二四九)
    (三)助梁宣帝拒王琳  (二五〇)
    (四)批判  (二五〇)
    三、唐末五代關公神話  (二五二)
    (一)段成式《酉陽雜俎》  (二五二)
    (二)範攄《雲溪友議》  (二五四)
    (三)孫光憲《北夢瑣言》  (二五五)
    (四)黃休復《益州名畫錄》  (二五六)
    第五節  宋代的關公神  (二五七)
    一、民間的關公廟及關公神話  (二五八)
    (一)北宋的關公廟  (二五八)
    (二)南宋的關公廟  (二六二)
    (三)金朝的關公廟  (二六七)
    (四)宋代的關公神話  (二六八)
    二、道教雷法中的關公神將  (二七〇)
    (一)外丹派的盛衰  (二七一)
    (二)張伯端的內丹學  (二七三)
    (三)雷法的出現與興盛  (二七四)
    (四)雷法中的關公  (二七七)
    三、佛教的護法伽藍  (二八二)
    (一)佛道衝突  (二八三)
    (二)佛道融合  (二八五)
    (三)禪宗的援引比附  (二八六)
    (四)天臺宗智顓度化關公神話  (二九一)
    (五)佛寺的護法神  (二九五)
    第六節  元代的關公信仰  (二九七)
  一、關公廟的普及  (二九八)
    (一)大都  (二九九)
    (二)順天路  (三〇〇)
    (三)他地  (三〇〇)
    二、官方及民問定期廟會活動  (三〇三)
    (一)都城遊皇城  (三〇四)
    (二)順天府關公廟會  (三〇五)
    三、關公專書的刊行  (三〇六)
    (一)何謂關公專書  (三〇七)
    (二)胡琦《關王事蹟》  (三〇八)
    四、元文宗加封及遣官致祭  (三一〇)
    第七節  明代官方及民間的顯神  (三一二)
    一、關公廟遍天下  (三一四)
    (一)南京十五廟  (三一五)
    (二)北京九廟  (三一六)
    (三)北京城內城外關公廟  (三一六)
    (四)洛陽、解州及當陽等地墓廟  (三一九)
    (五)朝鮮及日本關公廟  (三二二)
    二、官方之祭祀活動  (三二五)
    (一)祭祀通例  (三二六)
    (二)南北京關公廟祭典  (三二六)
    (三)皇室親貴參與修廟及祭祀  (三二七)
    三、地方之公祭與廟會  (三二九)
    (一)地方之公家祭典  (三二九)
    (二)民間廟會  (三二九)
    (三)扶箕術與關公經典的問世  (三三四)
    四、諸神封號及祭典之改變  (三三七)
    (一)太祖盡去諸神封號  (三三七)
    (二)孝宗檢討諸神封號祭典  (三三八)
    (三)世宗釐正關公封號  (三四〇)
    五、《三國演義》與關公戲  (三四一)
    (一)《三國演義》作者與版本  (三四一)
    (二)明本《三國演義》內容特徵  (三四三)
    (三)明本《三國演義》裡的關公  (三四四)
    (四)明代的關公戲  (三四八)
    六、關公專書大量刊行  (三五〇)
    七、文人題詠考評  (三五三)
    (一)頌揚  (三五三)
    (二)考辨  (三五七)
    (三)批評  (三六五)
    第五章  關聖帝君  (三六九)
    第一節  明神宗改封關公  (三七〇)
    一、明王朝與道教  (三七一)
    (一)信仰道教的活動  (三七二)
    (二)信奉的道教神靈  (三七四)
    二、大帝天尊封號  (三七七)
    (一)先前賜予廟額  (三七八)
    (二)改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  (三七九)
    (三)相關記載  (三八〇)
    三、改封疑問考辨  (三八六)
    (一)推論真假  (三八七)
    (二)真正封號  (三八七)
    (三)相關作業疑問  (三八八)
    四、封號意義  (三九六)
    (一)三界  (三九六)
    (二)伏魔  (三九九)
    (三)大帝  (四〇五)
    (四)天尊  (四〇七)
    (五)總釋  (四〇九)
    第二節  明末的關公信仰  (四一一)
    一、熹宗納入祀典  (四一一)
    二、關公專書的密集刊行  (四一二)
    三、邊界及屬國的關公廟  (四一四)
    (一)沿邊關公廟  (四一五)
    (二)關公廟與漢蒙互市  (四一六)
    (三)朝鮮國王增建關公廟  (四一九)
    四、東北滿清人之信仰關公  (四一九)
    (一)薩滿教與佛道及關公信仰  (四二〇)
    (二)《三國演義》的傳人  (四二五)
    (三)關外東北的關公廟  (四二七)
    五、關聖帝君的德業神威  (四二九)
    (一)聖之意義  (四三〇)
    (二)帝君之意義  (四三三)
    (三)世人的頌揚  (四三四)
    六、舉世狂熱中的異類  (四四一)
    (一)《金瓶梅》  (四四一)
    (二)明熹宗  (四四三)
    (三)民間秘密宗教  (四四六)
    第三節  清初諸帝的崇奉  (四五一)
    一、清初二帝順應民意  (四五二)
    (一)世祖改封關公  (四五三)
    (二)聖祖增設洛陽博士  (四五四)
    二、世宗的推尊  (四五六)
    (一)追封三代為公爵  (四五七)
    (二)增設解州及江陵博士  (四五八)
    (三)祭典變革  (四六〇)
    (四)相關尊崇措施  (四六一)
    三、高宗的虔誠  (四六四)
    (一)避諱  (四六四)
    (二)易謚  (四六六)
    (三)加封  (四六七)
    (四)再改謐號  (四六八)
    (五)內廷大戲  (四六九)
    (六)去「敕封」字樣  (四七二)
    四、清朝中葉以後的發展  (四七三)
    (一)仁宗加封「仁勇」  (四七三)
    (二)宣宗加封「威顯」  (四七四)
    (三)文宗加封及提列中祀  (四七五)
    五、總評  (四七六)
    (一)尊孔與尊關  (四七八)
    (二)關公與文昌帝君及媽祖  (四八一)
    第四節  清初民間關公信仰的盛況  (四八五)
    一、關公廟普及四夷海外  (四八六)
    (一)圓明園  (四八六)
    (二)曲阜  (四八八)
    (三)東北  (四八八)
    (四)外蒙古、新疆、西藏及海外  (四九二)
    二、台灣的關公廟  (四九八)
    (一)明鄭時期  (四九八)
    (二)清初  (五〇〇)
    三、《三國演義》改寫定版  (五〇三)
    (一)枝節增刪的改寫手法  (五〇三)
    (二)擁關貶曹的批評筆法  (五〇五)
    四、民間的廟會活動  (五一〇)
    (一)定期廟會  (五一〇)
    (二)抽籤及其靈驗事跡  (五一三)
    (三)扶箕術與關公專書及經典  (五一九)
    (四)天地會之崇拜關公  (五二〇)
    第五節  關公專書與關公經典  (五二五)
    一、關公專書  (五二五)
    (一)聖祖時期  (五二五)
    (二)世宗時期  (五二九)
    (三)高宗時期  (五三〇)
    二、關公經典  (五三二)
    第六節  文人題詠與考辦  (五三五)
    一、題詠  (五三六)
    (一)正面歌頌  (五三六)
    (二)迂迴宣揚  (五三八)
    (三)拼湊詞句  (五四〇)
    (四)傳播神跡  (五四二)
    (五)摩繪神像  (五四八)
    二、考辦  (五四九)
    (一)綜論功過  (五五〇)
    (二)關孔並稱  (五五〇)
    (三)氏族源流  (五五二)
    (四)生卒干支  (五五七)
    (五)關公無後  (五六〇)
    (六)古印書信  (五六三)
    (七)生平相關事跡  (五六八)
    第六聿  結論  (五七一)
    一、靈異事跡普傳  (五七一)
    (一)兵事  (五七二)
    (二)救災  (五七三)
    (三)科考  (五七三)
    (四)獎善  (五七四)
    (五)懲惡  (五七五)
    (六)治病除疫  (五七五)
    二、政治力量介入  (五七六)
    (一)清初二帝  (五七七)
    (二)地方官吏  (五七九)
    三、運會代謝演變  (五八〇)
    (一)孫奇逢  (五八一)
    (二)顧炎武  (五八二)
    (三)趙翼  (五八四)
    四、江湖道義流行  (五八五)
    (一)義之本意  (五八六)
    (二)超道德行為  (五八六)
    (三)江湖道義的出現  (五八八)
    (四)小說與江湖道義  (五九一)
附錄
一、《三國志》關公本傳、裴松之注及盧弼集解合刊  (五九五)
二、關公歷代追加封爵謐號年表    (六〇九)
三、重要參考書目    (六一三)
題字及插圖
    封面題字:集顏魯公法書<八關齋報德記>、<自書告身>、<千祿字書>
    封面:溥儒繪關公像
    金人繪  義勇武安王像
    王雙寬  關雲長夜走麥城
    曾公亮  《武經總要》中的屈刀、筆刀
     王圻  《三才圖會》中的關公及偃月刀
    (闕名)  《新全相三國志平話》中的關公插圖
    (闕名)  道教雷法中的關公神將
    劉源  關公像三幅
    齊如山  國劇中關公臉譜
    陳洪綬  <水滸葉子>中的大刀關勝
    漢末三國州域形勢圖
 

      最早聽到關公,已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
    記得兒時,在鄉下每有長輩講說《三國志》的故事,偶而還會唱「關公張飛扶劉備」的民歌,雖有如「鴨子聽雷」,不知其內容,但小小心靈中,已烙印下三位英雄的特殊形象。其後外出求學,不知何故,對文史學科特感興趣,課本不足以滿足其好奇心,轉求相關課外讀物,初中時已讀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一類的古典文學名著,很自然的,高中就選擇乙丁組,最後以第一志願考進台灣大學歷史系,從此與歷史學結下不解之緣。
    而隨著史學知識的累積,愈知民間俗稱為《三國志》的《三國演義》,其與正史的差異竟是如此之大,三國英雄人物之真面目早遭嚴重扭曲,當時直覺的認定:曹操本不如此可惡,關公也不那般偉大。為了維護史學的求真價值,這類作品當然要束諸高閣,不層再顧了。關公從此漸漸消失於腦海中。
    然而,學術研究與社會生活本不可能截然劃分,尤其是涉及宗教信仰方面的課題。
    在台灣民間,隨處可見的關公廟,以及各種廟會活動,任何人都極易感受到關公的神烕,其鼎盛的香火,與本人粗淺的認知,顯然是有衝突的。而從輕易可得的書面資料,也顯示關公廟宇及信徒數量,在台灣及大陸民間都足可名列前茅。因而,問題來了,到底是筆者錯估關公?抑信徒無知?或兩者皆非?兩者皆是?甚至是什麼都不是?對一位歷史工作者而言,這應是一股研究動力!可惜的,大概是天生愚魯,欠人開示,面對此一歷史問題及社會現象,竟然多年無動於衷。
    還好,一件看似不相千的事情發生了。多年前,大陸學者整理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其新版在台灣刊行,為學界提供不少方便,約十年前,筆者也附會風雅,插足此一領域的研究,為了撰寫論文,多方搜羅蒲氏及其同時代文人相關著作,才知清初人士普遍都極崇拜關公,奉之為近乎海內第一顯神,與三百年後的今天是一樣的。於是童年的影像再次浮現。
    一位歷史上的真人,能成為後世頂禮膜拜的神靈,絕不可能事出無因;更何況敷百年來的關公,一直都是處於「朝宗輻輳,萬國會同」的虔誠信仰中,信徒遍及海內外,不限何地何人,下從販夫走卒,中經文人學士,上至帝王公卿,可謂無所不有。為何能夠如此?這已不能籠統的推向無知、狂熱、偏見、癡迷等感性的理由,而當從歷史源流尋求正解。
    到此,機緣才算成熟。
    所以,本書的研究與撰寫,是逆推式的,先看到結果,再溯源尋根。其所遭遇之難題,又豈三言兩語所能道盡,如著手之初,即發覺多年來所自豪的《十三經》、《廿四史》、《資治通鑑》等大部頭書籍的閱讀經歷,竟不易派上用場,一切都得從頭做起,多少錯誤的嘗試,無頭蒼蠅般的摸索,其慌亂無助實難以想像!而一轉眼,中年美好光陰就在這中間度過了。
    十年辛苦,如今成果出來了,大膽命名為《關公全傳》。其內容主要是人物、英雄、神靈、帝君四部分,一言以蔽之,即「從關羽到關帝」。後加結論,順便探討這一千六百年歷史演變的原委。
    本書當然不會是什麼像樣的名著,因而詳記研究過程的酸甜苦辣是不必要的,但筆者本人「罪有應得」,多少忘掉午餐、晚飯的伏案生活,尚可強解為樂在其中;然而,不少的旁人是無此受苦義務的,故書成要特別感謝:內人吳月娥女士、彰化師大林雲華女士及其溫柔體貼的丈夫趙黎弘老友、故宮博物院洪安全學長、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葉其忠先生等等,沒有他們的幫忙,本書可得再遲數年才能問世。
    附帶一提,為了表闡先賢聖德,讓本書增光,書名四字乃集顏魯公法書而成,藉此深切企盼,真能表裡一致。而封面關公畫像,則借自歷史博物館珍藏之溥儒畫作,書中另附台中鄉土名畫家王雙寬先生的一幅「關雲長夜走麥城」,並此致謝。
又本書因涵蓋時空過大,筆者雖已盡全力,但疏漏錯誤,必所難免,尚祈博雅君子不吝賜教。
                                民國九十一年一月  顏清泙  寫於彰化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