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翰墨英風--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

出版社

 

翰墨英風--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

翰墨英風--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
書名: 翰墨英風--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
作者 劉海燕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801238222
地區 北京
年份 2006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緣  起  盧維幹  (1)
總序  上善若水濟坤乾  詹石窗  (1)
序  李宏之  (1)
導言  澤被廣眾的文武二神  (1)
    上篇  武神關帝
第一章  見龍生聖——關羽生平聖跡  (2)
    一  聖地風水與神奇的面相  (2)
    二  鋤強扶弱  亡命天涯  (6)
    三  桃園結義  興複漢室  (10)
    四  功勳卓著  武藝超群  (14)
    五  玉泉山轉凡成聖  (22)
    六  關羽的兒女及其人際關係  (25)
第二章  關帝在中華大地上的神跡與傳說  (30)
    一  英靈不滅  與山河同在  (31)
    二  道教封神過程  (37)
    三  關羽的靈跡  (47)
第三章  裁判善惡的神靈意願  (53)
    一  關帝的經籍和善書:民間道德的守護神  (54)
    二  降乩文:關帝的訓示  (57)
    三  關帝信仰的經文與寶誥  (65)
    四  寶卷中的關羽:無生老母的信徒  (70)
    五  關帝靈簽  (75)
第四章  關帝的文化影響與地位  (85)
    一  忠義的化身與力量  (85)
    二  江湖文化中的信奉與崇祀  (92)
    三  英靈垂千古  俎豆萬世香  (97)
    四  關帝廟的分佈與介紹  (104)
    下篇  文神文昌
第五章  文昌帝君的來歷  (113)
    一  文昌星、文曲星、魁星  (113)
    二  雷神、戰將、蛇神  (118)
    三  梓潼神與文昌星合二為一  (124)
    四  “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  (126)
第六章  文昌帝君的神職與靈跡傳說  (139)
    一  文昌帝君的神職  (139)
    二  梓潼神“風雨送丞相”  (151)
    三  文章司命  (152)
    四  文昌信仰與民俗  (158)
第七章  文昌帝君的經文與寶誥  (166)
    一  道教早期文昌經  (167)
    二  文昌帝君陰騭文  (171)
    三  文昌帝君孝經  (176)
    四  惜字功律  (179)
    五  文昌帝君功過格  (183)
    六  文昌帝君寶誥與靈簽  (186)
第八章  文昌帝君的影響及其廟宇  (193)
    一  文昌帝君與科舉考試  (194)
    二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文昌帝君形象  (197)
    三  文昌帝君廟  (200)
    四  文昌信仰的傳播  (204)
結語  文武二神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  (214)
跋  (219)
蓬瀛仙館簡介  (221)
 

   總序  上善若水濟坤乾
    乙酉年春節即將到來的時候,《蓬瀛仙館道教文化叢書•神仙傳記系列》第一批選題中的兩部書稿發送到我的電腦,我停下正在進行的各種事務,迫不及待地閱讀起來。連續數日,我沉浸在“先睹為快”的享受的海洋裏。一片曙光迎面而來,我透過窗戶,抬頭遠眺,水天一色的朦朧畫面勾起心中的陣陣漣漪。
    記得1985年我還在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曾經利用暑假考察了大江南北的許多道教宮觀古跡。那時候,經過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野火狂燒的道教剛剛有了復蘇的跡象。儘管到處屢見古老客觀的斷垣殘壁,但在考察過程中,我依然可以感覺到飄蕩於斷垣殘壁上空的神仙傳說的催春氣息。時隔八年,當我故地重遊的時候,那種具有催春氣息的神仙故事在鬱鬱蔥蔥的樹木襯托下,像掩映於崇山峻嶺的溪流一樣,由於傳統文化精神的積蓄而湧動著一種百折不撓的生命活力。
    從河南省鹿邑縣的老君“升仙台”到陝西省周至縣終南山的宗聖宮,從四川省大邑縣的鶴山到江西省龍虎山天師府,從河北省邯鄲市郊的呂翁祠到北京白雲觀,從江蘇省茅山的神霄宮到商海城隍廟,從浙江省天臺山桐柏觀舊址到武夷山的桃源洞,從杭州西湖邊上的葛嶺到中嶽嵩山的啟母石,從成都灌縣的二郎廟到西安的八仙宮,我的步履每經一處似乎都踏在“神仙腳印”上,這種腳印雖說已經有些模糊,卻讓人感覺到一種堅實、一種力度。因為具有符號意義的“神仙腳印”不僅是道教生命意識的載體,而且是芸芸眾生“消災祈福”願望的表徵。
    如果說對道教名山宮觀的多次實地考察使我意識到神仙文化傳統的源遠流長和內容的豐富多彩,那麼鄉村的生活薰陶則使我切實感觸到神仙文化的深厚民俗基礎。青藤、老樹、牛群、祭壇,小橋、流水、神轎、香燭,一組組蒙太奇般的意象從我的腦際閃爍而過,使我萌發了編纂《神仙傳記系列》的念頭。我盼望著有一天夢想能夠成為現實,激情與理性的交織能夠澆灌出燦爛的文化花朵。
時機終於來了!當21世紀的鐘聲在太空回蕩之際,我被香港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聘為學術委員。在四年多時間的工作中,我深深感覺到蓬瀛仙館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和慈善工作的道教團體。本著服務社會的精神,蓬瀛仙館的歷任館長、理事積極推動道教文化的研究與弘揚工作。1999年至2002年,道教文化資料庫作為蓬瀛仙館一項文化品牌獲得廣泛矚目;2003年至2004年,蓬瀛仙館在繼續完善道教文化資料庫的基礎上,推出了“道教文化”系列叢書的宏偉構想。接到蓬瀛仙館工作人員通過電子郵件發送來的關於系列叢書的框架之後,我興奮得夜不能寐,因為在十多個系列叢書的框架中就包含了“神仙傳記”,我敬佩蓬瀛仙館館長及各位理事的高瞻遠矚和獨具慧眼。一段時間的考慮之後,我向蓬瀛仙館理事會提出了《神仙傳記系列》的具體選題。經過道教文化資料庫學術委員會的討論,《神仙傳記系列》納入了蓬瀛仙館文化化建設的整體工作規劃之中。2004年末,蓬瀛仙館新一屆理事會確認了《神仙傳記系列》的基本路向和實施方案,採取了有力的措施予以支持。
    本系列叢書的主要選題有:
    紫氣東來——太上老君與青牛步履;
    鬥轉星移——張陵天師大傳;
    六十太歲——時空運程與人生;
    純陽飛劍——呂洞賓神化妙通;
    八仙風範——濟世度人的啟示;
    翰墨英風——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
    金華牧羊——黃大仙的魅力;
    甘水仙源——王重陽與全真七子;
    全真脊樑——丘處機大傳;
    南宗法脈——從張伯端到白玉蟾;
    女神天后——話說媽祖信仰;
    慈航道人——道教中的觀世音信仰;
    墉城氣韻——女仙的丰采;
    民俗八神——揚善止惡的象徵;
    空靈飄動——中國傳統戲曲的神仙文化與精神;
    隱仙行蹤——張三豐傳奇;
    保生大帝——吳真人信仰的由來與分靈;
    龜蛇合形——玄武傳奇;
    人文初祖——黃帝升仙與傳統文明;
    莊周夢蝶——南華真人與道教;
    丹道大師——葛洪與金丹派;
    南昌煉度——許真君與淨明信仰;
    詩仙情趣——李白的心路歷程與境界;
    第三只眼——二郎神的奇功異能;
    瞽仙夢啟——何氏九仙君與夢文化;
    陳摶高臥——胎息大仙行跡;
    光耀人間——道教星宿信仰;
    三清玉皇——道教精神的化身。
    按照規劃,以上選題將分若干批出版。就發展的立場來看,神仙傳記本來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因此,書稿的選題將有可能隨著時代的推移而增加。為了保證書稿的品質,本叢書系列每一個選題的作者都經過了嚴格的挑選,其中既有數十年研討道教文化的著名專家,也有在道教文化研究方面訓練有素的年輕博士;既有內地的學者,也有港臺的行家。相信這個群體的精誠合作可以實現既定目標。
    籌畫出版《神仙傳記系列》,這不僅是道教文化建設的需要,而且是豐富大眾精神生活和營造、維護社會健康環境的需要。各種神仙故事傳說儘管從表面上看或許顯得離奇甚至“荒誕”,但在深層次裏卻儲存著先民力圖克服生命局限的決心,蘊涵著人格完善的理想追求,表現著道教“尊道貴生,自然和諧,修養性命,延年益壽,慈心濟世,止惡揚善”的思想旨趣和探索宇宙奧秘的精神。從神仙故事裏,我們既可以看到道德修行向養生技術的轉化形式,又可以發現中國先民詩化生活的審美情趣。從這個意義上說,神仙故事乃是中國先民“真善美”三合一的精神原鄉。這個精神原鄉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方式和滿足不同層次人群需要的文化乳汁。當你進入這個精神原鄉的時候,你可以舒緩疲憊的身心,你可以找回被俗塵蒙蔽的“本真”,你可以發現那長期被冗雜事務所掩蓋的自然詩性,你可以重新開啟智慧創造的源泉,從而昇華自己的生活境界。
    “長江後浪推前浪,思想文化代代新”。當今的神仙傳記絕非是古代神仙故事的隨意拼湊,更不是一種老舊敍事模式的簡單重複,而是經過理性審視與認真鑒別之後的一種新的創造。從現實需要考慮,本系列從書每一個選題將以道教文獻和田野考察資料為基礎,在思想上注重發掘社會文明與健康的有益資源,在形式上力求生動活潑,話語流暢,希望這能夠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寫到這裏,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業師卿希泰教授和中國道教協會原副會長陳蓮笙大師等許多道教文化界的老前輩,他們的悉心指導和諄諄教誨,使我鼓足勇氣,增強了力量;我也想起了《道教文化資料庫》總編、師兄陳耀庭教授以及華東師範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仲宇教授等許許多多道教文化研究專家,他們的鼎力支持,使這套叢書的構想得以逐漸完善。
    難忘蓬瀛仙館各位前輩、各位理事在香江之畔的囑託!難忘他們為了這套叢書的付諸實施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難忘中國道教協會、港澳臺道教界朋友以及海外道教組織、道教學者長期以來給予的精神鼓勵!難忘宗教文化出版社社長陳紅星博士在叢書策劃與具體實施過程中所付出的辛勞!
    當東方現出魚肚白,陣陣鑼鼓之聲過後,我走到書架邊,取出一個珍藏已久的紙包,昔日登臨終南山的隨想作——《上樓觀台》短詩映入眼簾:
    矗立終南,
    一覽秦川。
    茫茫寰宇,
    盡在一樓觀。
    觀太空星環,
    觀天下文章,
    觀生老病死,
    觀苦辣酸甜,
    觀古往今來,
    觀人間惡善。
    大道泛兮滌污濁,
    上善若水濟坤乾。
    我回味著詩中的感受,仿佛再度登臨樓觀台。我不知道“歷代真仙”是否每月來到樓觀台聚會,但我相信灌注著“上善文化精神”的神仙故事傳說在經過時代的理性鍛鑄與道德洗禮之後將展現出更加獨特的生命風采!
詹石窗
謹識于廈門大學童蒙齋
乙酉年正月初一晨曦初露之時


    序
    我道教諸神中,關武帝、文昌君於古今社會皆影響深廣,傳播淵遠,功德豐厚,二帝之傳記自古以來多矣。今將關聖帝君和文昌帝君二神傳記合撰於本書,概覽文武二帝的成神之旅,令我們多些瞭解二位神仙千秋功德的契機。
    雖然是合傳,然書中對文武二帝的介紹又各自獨立完整。書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紹關聖帝君如何從三國歷史人物關羽演進成為道教帝君,通過各地留存的風物傳說和文人記載的靈跡故事,為人們展現了一個神勇蓋世,同時又“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忠義聖君,正如詩雲:“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書的後半部分主要陳述文昌帝君的由來以及作為文化神的風貌。從書中描述可知,文昌帝君是天上星神與人間神的合一。作為道教神靈,文昌帝君在善書中充分表現出儒道釋三教思想合一的勸■形態,宣揚“為人子而孝,為人臣而忠”,要止貪,戒淫,破執,明示“敬惜字紙”之功過,並且勸導人們對文化事業行功德。文昌帝君秉持文衡,掌握桂籍,成為科舉選士之途中公正的評判者。至今,文昌帝君作為文化神,仍為民間廣泛崇奉。
    關聖帝君和文昌帝君在道教神仙中影響頗大。在許多宮廟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二神共奉以協理陰陽的格局。在以科舉為標誌的文化事業中,關聖帝君亦以其威武之神力保證文衡公正,與文昌帝君通力合作。而民間財運亦為二神所掌握,可見文武二帝在民眾中的廣泛信仰和受崇拜的深厚社會基礎。
    民間常將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供奉在一起,合稱“文武廟”。香港于上環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建成於1874年,結構精巧,色彩絢麗,成為香港中西區香火最旺盛的廟宇。廟門兩側有清道光三十年石刻對聯:“翰墨淋漓光華文德沖霄漢,生靈赫濯凜烈英風鎮海河。”由此可見二帝有著萬縷千絲的聯繫,將二神合傳至為適當。
    是為序。
香港蓬瀛仙館副理事長
弘道委員會主委
李宏之
謹識於香港蓬瀛仙館
2006年3月27日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