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

出版社

 

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

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
書名: 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
作者 游子安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7101046428
地區 北京
年份 2005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序言    韋慶遠
第一章  導論:四百年來的慈善與教化
    一  足以譜成專書的善行歴史(3)
    二  “善與人同”題解(5)
    三  善書概説(8)
    四  歷久常新的祩宏、袁黃善書著述. (11)
    五  本書涵蓋的時代範圍(1600年至1940年)(13)
    六  本書結構與寫作旨趣(16)
第二章  勸善書的類別與流通
    第一節  善書《三聖經》及其注釋本(18)
    一  《三聖經》——中國人的“聖經”(18)
    二  《聖經彙纂》與《聖經必讀》(21)
    三  清代以來《感應篇》的注本(24)
    四  清代《陰騭文》的注釋本(28)
    五  淸代《覺世經》的注釋本(30)
    六《三聖經》:中國傳統蒙學讀物.(32)
第二節  清代以來《感應篇直講》的重刻與流通(34)
    一《感應篇直講》的注解特色(35)
    二《感應篇直講》重刻版本與流通(36)
    三《感應篇直講》的重印與時代關係(40)
第三節  道德價值量化的善書:功過格 (41)
    一  “途判聖凡”及“格嚴功過”(41)
    二  功過格的源流  (42)
    三  功過格的發展和特點  (44)
    四  功過格的做法  (49)
    五  呂祖功過格與嶺南地區的宮觀  (52)
    六  功過格的流通意義  (55)
第四節  借圖畫以勸戒:明清以來圖說勸善書  (58 )
    一   “繪善惡之圖象,畫禍福之妍形”:借圖畫以勸誡(58)
    二  明清以來圖說勸戒書:從《三聖經》配圖談起  (61)
    三  借圖畫以啟蒙(64)
    四  《百孝圖說》的版本及其時代意義(67)
    五  餘論:激發慈悲心的豐子愷《護生畫集》(700
第五節  清後期至民初善書的流通:以善書坊與佛學書局為例(71)
    一  道堂與善書:文在茲善書坊的例子(73)
    二  翼化堂善書局與張竹銘(76)
    三  上海佛學書局:“寓弘化於營業之中,播善業於四海之內”(79)
    四  流通三教經典的明善書局(82)
    五  餘論(86)
第三章  明清以來的善人、善書與善事
第一節  善人、善書與善事(90)
    一  “願天常生好人”:善人簡說(90)
    二  善人的典型:餘治 (93)
    三  “願人常行好事”:從造橋修路談到大峰祖師信仰  (95)
    四  “願人常行好”:《太上寳筏》與“救生船”(99)
第二節  顏茂猷《迪吉錄》與明清官箴 (104)
    一  “陰騭進士”顏茂猷:生平及著述簡介(105)
    二  “以善與人同為學脈”:顏茂猷創立的善會(109)
    三  被譽為"救世寳書"的《迪吉錄》(111)
    四  《迪吉錄》對清代善書的影響(115)
    五    《迪吉錄官鑑》與明清官箴(118)
    六  小結(122)
第三節  許纘曾與雲間善人的善書、善事(122)
    一  許纘曾生平簡述(123)
    二  許讚曾與松江育嬰堂的建立  (124)
    三 《感應篇圖說》的輯刻(126)
    四  雲間善人與善書的流通(128)
    五  小結(131)
第四節  清初善人石成金及其《傳家寳》(131)
    一  石成金生平及其著述(132)
    二 彙編“人情世事須知,修身齊家要法”的《傳家寶》(133)
    三  石成金的思想信仰(136)
    四  成金提倡的善舉(138)
    五  結語(141)
第五節  修省者的自傳:力行功過格的黃正元(142)
    一  “群譜”―善書著者的福報(142)
    二  黃正元的善書著述 (144)
    三   黃正元修省始末  (149)
    四《感應篇圖說》等善書在武官中間的流通(151)
第六節  民初慈善家王一亭與善書钜篇《福壽寳藏》(153)
    一  居士佛教與善書出版 (153)
    二  王一亭生平簡介 (156)
    三以慈善事業為己任的王一亭 (157)
    四 善書钜編《福壽寳藏》(160)
第七節  倡印善書以廣弘化的印光法師 (164)
    一  《安士全書》與印光提倡誦讀善書 (165)
    二  挽救世道人心的弘化社  (170)
    三  以因果勸人與重視家庭教育  (171)
    四  求善化以成善人與監獄宣講  (179)
    五  小結 (182)
第八節  對善人行善動力的解釋  (182)
    一  社會稱譽與朝廷獎勵  (183)
    二  家族的延續 (184)
    三  致力於地域社會福祉 (185)
    四  善人擔任堂董成了一個肩負公衆義務的社會政治圑體 (186)
    五  “功德成神” (187)
    六  善氣長存 (191)
第四章  善書、民間信仰與社會教化
第一節  善書所見的民間信仰 (194)
    一  內省、不欺暗室與《暗室燈》(195)
    二  立命、行善以“轉運”  (198)
    三  司命與竈神信仰 (199)
    四  戒殺放生與《物猶如此》(202)
第二節  善書的社會教化——以《玉歴鈔傳》為討論中心 (206)
    一  形塑近世地獄觀念的《玉歷鈔傳》 (207)
    二  “善人日多,地獄日空":冥判類善書的警世作用  (210)
    三  地獄十殿信仰風行的途徑 (213)
    四  小結 (217)
第三節  中國人的財富觀——以功過格、《保富確言》及《保富法》作分析 (219)
    一  前言 (219)
    二  功過格的財富觀 (220)
    三  善書靈驗記的財富觀 (226)
    四  彙纂積德法則六十條的《保富確言》(229)
    五  《保富法》與聶雲臺家族的善業 (232)
    六  小結 (235)
第四節  文昌信仰、敬惜字紙習俗及其社會意義 (236)
    一  “字榖雙惜”——農業社會的"敬惜"觀念 (237)
    二  明清以來的文昌信仰及“文昌文化” (238)
    三  識字與惜字——文字的崇拜 (242)
    四  為勸惜字而編的善書:徐謙輯著《桂宮梯》 (246)
    五  文昌信仰、惜字與慈善活動的結合 (249)
    六  小結 (251)
第五章  華南地區的道堂和善堂
第一節  從廣州“九大善堂”談起 (254)
第二節  勸善書在香港的流通 (257)
    一  引言  (257)
    二  香港所見勸善書 (258)
    三  印送善書的道堂與圑體 (262)
    四  香港流通的善書版本 (268)
    五  趙棟垣及其《孝淫果報録》(274)
    六  小結 (276)
第三節  香港印送善書的鼻祖:從善堂 (276)
    一  從善堂成立的背景和經過 (276)
    二   從善堂刊印的善書 (278)
    三  從善堂所辦的功德善事(280)
    四  附錄:黃廣攀撰《南鎮從善正全堂剏立四十週年紀念概述》(281)
第四節  呂祖信仰的慈善圑體:梅州贊化宮(285)
    一  贊化宮沿革(286)
    二  從贊化社到贊化宮所辦的善事(288)
    三  贊化宮保存的文物及其近貌(289)
    四  與人同善一曾漢南與梅江橋(291)
    五  小結(292)
第五節  澳門地區的慈善與教化:鏡湖醫院慈善會、同善堂及雲泉仙館 (293)
    一  引言(293)
    二  鏡湖醫院慈善會(294)
    三  同善堂(296)
    四  雲泉仙館(298)
    五  後話(301)
第六章  結論
圖片暨書影
主要徵引書目
後記
 

  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有著捨己從人,助人為樂,提倡“慈幼”,“養老”、“賑窮”、“恤貧”、“育孤”、贈醫送藥和義葬死殍的傳統,“見天下之有饑寒疾苦者必哀之”,這是我中華民族富有同情愛心,"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體現,是充盈在中國歷史中歴久常新的優良傳統。
    游廣安博士近著《善與人同》就是一本為宏揚此一優良傳統,並對之作出科學論述的力作。
    任何一種社會風尚或思潮都不是孤立存在,或偶然發生的。出代樂行善事,推行善政,實與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密不可分。作為中華文化主流的儒家學說,一直高舉著仁學精神,主張民本德治,要求建立德化社會,德化人生。而長期盛行於中國、對廣大人民群眾有重大影響的另兩大宗教:道家主張以天道論人,提倡清靜無為,崇尚自然;佛家主張慈悲為懷,慈航普渡,在這方面,三教的精神又匯合為樂善行善的共同理念,從而奠立了中國人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善與人同,遂被普遍認同。遊子安博士的著作很可貴的一點,就是能夠從社會史研究角度,從中國社會傳統和思想源流上,指出“善是中國人之‘魂',是社會人生的依靠和憑藉”。書中認為,善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植根深厚,久已被奉為圭臬的民族瑰寳。
    游博士著作的副題是“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他所以以“明清以來”作為論述的時限,我認為也並非偶然。明清以來, 之所以善人迭出、善書普及、善堂林立,“這幾百年無數的善人善業,足以編織成慈善歷史的钜篇”,實與此一特定時期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有關。如所周知,從明朝中期開始,中國社會內外矛盾激化,接連幾個各黃帝或昏樻無能,或任性放蕩,或貪婪懶惰,或迷信方士,而絶大多數官吏則是“富貴是圖”、“巧恣漁奪”,“貪酷在在”真可謂“豺狼遍野,狐鼠盈庭”。當此民生憔悴,愁苦困窮的時刻,朝野有識之士都焦灼如焚,企圖挽回世運針對當時壟斷輿論主流的理學家們空談心性、遊談無根的虛文,以人本為理論基礎,能夠獨立探索人間善惡分界的哲學家李贄便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進又提出“好惡從民之欲”,“民情之所欲”即為“至善”的名言,認為人的自然本性,與生俱來的生活和生存要求,才是最基本的善性,“鰥寡孤獨,聖人所矜”,“世間一種善人,自然吻合至善之初”。李贄的意見是,與其高談闊論,不如為鰥寡孤獨這類弱勢群體,解決一些事關性命生存的問題,能夠這樣做,這就是臻於至善了。這樣洞察世情實事求是的態,逐漸被社會廣泛認同,也為大力推廣善事提供了理論依據。
    明清以來的善事,雖然也有一些在職的達官貴人參加,但主要卻是由民間紳商士庶主持和推行的,這與當時政府對此根本不重視和資源分配不公有關。著名清官海瑞在明中葉嘉靖三十七至四十年(1558—1561)任浙江淳安縣知縣,履任後目睹“小民衣食不足,種種差役,困苦百端”,而因旱澇饑荒流移的人口又極多,“天下之人喁喁然延頸一人(指對知縣一官)以蘇憊困不可得”,海瑞本人雖然極願救荒濟饑,存恤孤老,但細查規章, 上級撥充的善款,毎年只有白銀九兩。以寥寥九兩之數,焉能解決對千萬人扶危救死、急救孤寒的問題?他雖然“哀之忿之,情不能已”,但也無可奈何。正是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真正修善,勸善和行善的重大責任,便只能由民間士庶和民間慈善機構承擔起來。子安博士正確指出,“善書的作者是鄕紳和士人階層,多半是與民眾接近並對民眾有所瞭解的下層士人”,分別稱為“仁善堂”、“同善堂”、“樂善堂”、“普善堂”、“從善堂”等慈善組織,在肇建之初也都是由民間機構主辦的。至於主持善會善堂,捐資助脤、設立義學和修橋築路、著書立說被稱為善人的人物,大多數也不過是致仕後的中低級官僚、地方紳商和在野的知識分子。由於符合了“四方好善之心”,明清以來善書的出版和大量重版,遍及南北,善會善堂普設於城鄕。針對當時社會人慾橫流、爾虞我詐、追求淫靡享樂的汙濁風氣,推廣善事的言論和事功卻反而大盛,恍似一股對抗邪惡的暖流,體現著博懷濟世的愛心。子安博士在其著作中,對主要善書著作的撰著和出版流通源流、行善有成具有代表性人物的身世業績、歴史悠久並在各地區有重大影響的善會善堂等,都作了比較具體和公正的評述。追崇前輩的仁心善政,發潛德之幽光,是當代無可推卸的學術責任。
    最後,必須提出,在《善與人同》一書中,子安博士用一定的篇幅,介紹廣華南地區的道堂和善堂,對百年以來珠江三角洲及港澳慈善事業做了認真的回顧和評價,實際上也是為華南地區社會史研究補充了不可缺少的一個側面,應該說是彌足珍貴的。
    通讀《善與人同》一書,本人深受啟迪,也為子安博士鍥而不捨的鑚研精神感染。我認識子安,不覺巳有二十年了。他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為人淳厚善良,樸實無華;治學嚴謹踏實,不追求時尚,不追逐虛名,一步一腳印地在沉著研究。像他這樣的中青年學者,是比較難得的,他撰著《善與人同》一書,可謂人同其文,書如其人。我深為他取得此一豐碩成果高興,並樂為之撰寫序言。
                韋慶遠
          2004年季春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