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注
|
序
予性顓魯,憙章句之學,對古書之一字一句,從不輕易恝置,必字梳句櫛,排比推勘,以求吻合作者之原意,然後心安理得,啐面盎背。竊以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古今音義不盡同,方言通語有差異,若添足續脛,比而同之,則悖矣。必須因時因地,細心探索,窮其本源,觀其會通,方能得其真義之所在。切忌望文生義,或斷章取義,穿鑿附會,節外生枝。此不僅欺謾古人,抑且貽誤後學。甚非績學深思之人所許也。
莊子,名周,戰國時蒙(在今河南商丘縣)人。生卒年月不詳。曾為漆園吏,不久即絕意仕進,以貧困終其身。他繼承並發展老子之思想,世並稱老莊,為道家學派之代表人物。
《莊子》一書,今存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凡三十三篇。向以內篇人體為莊周自撰,外篇與雜篇則是莊周後學所作。今從其說。
莊周身丁亂世,目擊“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之社會現象,怒然憂之,於是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抒寫襟懷;又“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曉喻時人。本書從語言角度出發,潛心探討。言泉細酌,頗有所得,碔硤雜陳,在所不免。披沙揀金,或有小補;摭舉數端,以示崖略。勸,古訓鼓勵。本書恪遵古訓,不願以勸告、勸阻之今義釋之。說,古代常通假作悅(莊子有時亦用悅字)。本書字斟句酌,隨文揀義,不願概以言說、說明之義釋之。莊子有時亦用俚語方言(莊子宋人,常採用宋地方言),有時採用諺語、成語,均隨文標舉,以曉讀者。盜蹠、柳下惠與孔子,生不同時,則以書屬寓言,可以晤言一室之內,舌劍唇槍,短兵相接。蠻觸可以交兵,混沌可以鑿竅,瑰琦淑譎,不主故常。善讀者當能玩索得之。唯“尾閭”泄海水(見《秋水》)、“恒星”繞地球(見《天運淨)云云,則是違反科學之言,必援引科學理論,予以糾正,決不貿然劃為寓言,顢預置之。
古今注莊書者多矣,注者牛毛,傳者麟角。注者之中,或偏于義理,其失也空疏;或偏於考據,其失也煩瑣。各有短長,擇善而從。在取捨從違之間,展布一得之愚。不苟同,不矜異,不掠美炫博(採用前修或時賢之說,必標舉姓名,以示崇敬。其中,徵引最多者,厥唯馬敘倫、譚戒甫二先生之說。馬先生邃洨長之學,注莊書多獨到語,故多徵引之。譚先生予師也,寢饋子學有年。曾注《天下》篇,多創見。予注是篇時,多引其說),不抑人揚己(對不同意見,必珍惜別人勞動;見仁見智,不能強同,決.不鋸牙鈒爪,輕肆譏彈,以嘩眾取寵),兢兢業業,孜孜不倦。唯求文意之所安,亦即予心之所安,以今語釋之,即注釋家之責任制也。
本書屬資料性質,力求翔實準確,有出處,有著落,實事求是,無征不信。至於心、物之爭,真、偽之辨,則非本書重點所在。自謝才短,不敢妄談,唯在關鍵處用數語指出而已。才輇任重,紕繆必多,敬希讀者多賜教益,以便及時改正,銘感無萟。是書剞劂時,承林仲湘君等匡訛糾謬,刪繁補遺,裨益良多,統致謝忱。
沙少海
1984年6月30日子廣西大學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