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心工作室
|
(出版總起)
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
季旭昇
「犁明即起,灑掃庭廚。忘著窗外,一片籃天白雲,令人腥情振忿。隨便灌洗一下,整理遺容之後,走到客聽,粘起三柱香,拜完劣祖劣宗,希望祖宗給我保屁。然後勿勿敢往朋友的壽宴,為朋友舉殤祝壽,大家喝的慾罷不能。談到朋友的事葉出現危機,我就建議他要摒持理念、拿出破力。朋友也免勵我要多用功,才能寫出家譽戶曉、躑地有聲的文章。晚上我開始發糞讀書,日以繼夜的終於寫完這一篇文章。」
這是用現在見怪不怪的錯字集錦而成的一篇小文,果然可以「擲地」,但是未必「有聲」。近年來,這種錯字太多了,老師開始憂心、家長開始憂心、社會賢達開始憂心,只有學生和教育主管當局不憂心,教育主管當局甚至於還要進一步削減中小學的國語文授課時數。終於,社會的憂心進發了,由各界組成的「搶救國文聯盟」日前已起來呼籲教育主管當局要正視這個問題,不要坐視國家競爭力一日一日的衰落。
身為文化事業一份子的商周出版,老早就在正視這個問題了,所以洞燭機先地策畫了「中文可以更好」系列,為文字針砭、為語文把脈,希望把這些年語文界的毛病治好。各界反應還不錯。
語文的毛病治好了,體質還是不夠強壯。商周出版認為進一步要熬十全大補湯,讓我們的語文更強壯。這「十全大補湯」就是「中文經典一○○句」系列。《荀子•勸學篇》說:
「吾嘗終日而思矣,下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歧而望矣,下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學畫一定要先從芥子園畫譜學起。芥子園畫譜是初學者的「經典」。
張大千的畫藝要更上層樓,所以要去千佛洞臨壁畫。千佛洞是張大千的「經典」。
學書法的人要學二王顏柳,二王顏柳是書法界的「經典」。
經典是古代聖賢才智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源頭。
多認識經典可以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上,長得更快、更高。
多認識經典可以讓我們的思想、文字帶有民族智慧、民族風格。
《論語》、《史記》、《古文觀止》、《孟子》、《詩經》、《莊子》、《戰國策》、《唐詩》、《宋詞》、《世說新語》、《資治通鑒》、《昭明文選》、《六祖壇經》、《曾國藩家書》、《老子》(「中文經典一○○句」已出版)、《韓非子》、《荀子》、《孫子兵法》、《易經》(「中文經典一○○句」即將出版),這十幾本書應該是現代國民的「最低限度必讀經典」,做為這個民族的一份子,沒有讀過這十幾本書,就稱不上這個民族的「知識分子」。但是,現代人實在太忙了,大人忙著五光十色、小孩忙著被教改、社會忙著全民英檢、國家忙著走出去,人人都在盲茫忙,商周出版因此為忙碌的人們燉一鍋大補湯,用最活潑簡明的文句,把經典的精粹提煉出來,讓大家可以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閱讀。在做完文字針砭、為語文把脈、把病痛治好後,讓我們來培元固本,增強功力,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飛得更遠!
(本文作者現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老子》作品背景介紹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者,其生平事蹟歷來眾說紛紜,後人多數採信的說法大致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言字伯陽,謐曰聃),春秋時期楚國人,生卒年不可考,大約比孔子的年紀稍長,曾擔任周朝守藏室史官,負責管理國家藏書與文書檔案:後見周朝衰微,決心離開,出關前應關令尹喜(或言關尹)的要求,寫了五千多字關於「道」與「德」的論述便揚長而去,其留下的作品為《老於》,又名《道德經》。
《禮記•曾子問》記載孔子問禮於老聃之事;另見《莊子》書中多處出現孔子拜訪老聃並向其問道,還以「龍」擬比之,顯見孔子對老聃的崇敬仰慕。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提到,孔子來到周地向老子問禮,離開後便告訴學生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用網捕捉);遊者,可以為綸(用釣線去釣);飛者,可以為矰(用箭去射)。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司馬遷根據古籍資料,大膽推論曾與孔子言禮的老聃和曾與孔子論道的老聃為同一人,也就是撰寫《老子》的作者。
《禮記》中那位被孔子稱作「老聃」的人,是否即為道家始祖老子?亦或是孔子對當時某位長者的尊稱?各方對此仍無一致共識;至今唯一沒有爭議的是,《老子》一書對後世產生極大的影響,其學說在中國思想史、政治史上絕對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後出之《莊子》、《呂氏春秋》、《荀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的著作中,皆有針對《老子》文本進行探討或予以評論;後來的君王、諸侯、地方首長,也多有人樂於施行老子的「無為之治」,當作他們化育黎民百姓的方式。換言之,理解《老子》短短五千言所闡述的深遠意旨,將其靈活運用在面對人生的態度,並做為處事的依據,相信比致力於考證老子此人的生平更具意義。
《老子》的思想主軸為「道」與「德」兩大概念。道,可以說是自然的規律、萬物的根源、普遍永恆的理念;德,可以說是天生稟賦所得、自律的行為規範。此外,書中一再強調無為、柔弱、謙退、不爭、少言、棄智、禍福相倚、物極必反等觀念,呼籲世人效法大自然無私的精神,收斂個人佔有的欲望,體會有形萬物在自然規律中的流變無常;如此一來,便能化解不必要的巧奪紛爭,涵養生命內在的情趣,回復到人們最初淳樸真實的本性。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