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全四卷)

出版社

 

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全四卷)

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全四卷)
書名: 中國道教史(修訂本)(全四卷)
作者 卿希泰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220036450
地區 成都
年份 1996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平均評分: 5 星內取得 5 星!

 

修訂版前言 (1)
  (1)

導言  (1)

第一章 道教產生的歷史條件和思想淵源 (19)
第一節 秦漢社會對宗教的需要,統治思想宗教
       化的宗天神學和讖緯神學 (20)
第二節 鬼神信仰與墨子的《天志》、《明鬼》思
       想。五行觀念觀念與鬼神崇拜的結合。
       秦漢王朝的鬼神祠祀  (42)
第三節 先秦的神仙思想。方仙道的活動與秦皇、
       漢武的神仙迷信。《枕中鴻寶苑秘書》與
       《列仙傳》(59)
第四節 崇尚黃老的社會思潮與黃老道。《老子道
       德經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傾向 (77)

第二章 早期道教經書的出現和民間道教的興起 (101)
第一節 《天官歷包元太平經》的宗教神學特徵
       《太平清領書》的來歷及其主要思想 (101)
第二節 魏伯陽與《參同契》對煉養方術的概括
       和貢獻   (136)
第三節 五鬥米道在西蜀的創立和傳播。《老子想
       爾注》的基本思想  (156)
第四節 太平道在東方的發展。黃巾大起義 (200)

第三章 道教在魏晉時候的分化和發展  (227)
第一節 封建統治階級對道教的兩手政策和道教
       的分化。天師道在北方的傳播。復舊幻
       想的破滅    (227)
第二節 天師道在巴蜀地區的繼續傳播。陳瑞和
       李特的起義。范長生與成漢政權的關係   (254)
第三節 李家道在江南的流行。各地李弘的起義。
       杜子恭一派天師道在江南的傳播和發展。
       孫恩、盧循的起義   (261)
第四節 道教在魏晉時候向上層的發展。道教徒
       參與封建統治者內部的政治鬥爭。高級
       士族參加天師道。道教中的“巖穴之士”(284)
第五節 葛洪對神仙思想的系統總結及其意義。
       金丹道派的傳授系統和實質 (304)
第六節 上清派的出現。《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的基本思想  (337)
第七節 《靈寶經》的出現和繁衍。靈寳派的形成 (377)

第四章 道教在南北朝的改造和充實  (398)
第一節 寇謙之改造天師道。道教在北魏的興盛
       和發展。《黃帝陰符經》的成書年代及其
       基本思想  (400)
第二節 道教在北齊、北周的發展。樓管道的興起 (425)
第三節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廢佛。北朝的
       佛道鬥爭與融合  (444)
第四節 陸靜修對天師道的改造和靈寶派的發展。
       道教齋醮儀範的制定。道教在宋、齊的
       發展 (465)
第五節 顧歡著《夷夏論》。南朝的佛道鬥爭與融合 (487)
第六節 陶弘景對道教的貢獻。上清派發展為茅山
       宗。道教神仙譜系的建立。道教在梁、陳
       的發展 (501)
第七節 道教經書的大量造作。經書目錄的編制。
       三洞四輔分類法的基本確定 ( 536)
第八節 道館(觀)的興起。宮觀制度的初步建立。
       道教戒律的制訂。 (552)

秦漢魏晉南北朝道教(含道教前史)大事記  (567)
神仙、人名索引  ( 584)
名詞術語索引  (602)
引書索引   ( 610)


第五章 道教在隨至盛唐時候的興盛與教理大發展  (1)
第一節 隋統治者與道教。隋代道教的基本狀
       況和特色      (2)
第二節 初、盛唐(高祖至玄宗)的統治者與
       道教      (31)
第三節 道派的融合興盛。作為唐代道教主流
       派的茅山宗。樓管道的發展。張天師
       一系的復起。(119)
第四節 道教學者湧現和道教理論的發展。
       成玄英、李榮的重玄思想。王玄覽與
       《玄珠錄》。司馬承禎的《坐忘論》
       與吳筠的《玄綱論》。李荃的《黃帝
       陰符經疏》 (171)
第五節 道教教義、科儀,經籍的整理與編纂。
       《道教義樞》對道教教義的編纂。張
       萬福對道教科儀的整理道經的搜集整
       理與《開元道藏》的纂修  (259)
第六節 道教學者對天文律歷的貢獻。孫思邈
       的醫學思想。張果的內丹學說 (298)


第六章 道教在安史之亂以後至五代十國時期
       的曲折前進    (346)
第一節 中、晚唐統治者的崇道活動。唐武宗
       “廢佛”與道教的關係 (347)
第二節 五代十國帝王的崇道行為。周世宗的
       “揚道抑佛”政策  (376)
第三節 南嶽天臺派的傳係及其他道派。沈汾
       及其《續仙傳》 (398)
第四節 杜光庭對道教建設的多方面貢獻 (414)
第五節 《太平經鈔》的出現。《太平兩同書》
       與譚峭《化書》 (469)
第六節 外丹、黃白術的歷史發展及唐代主要
       煉丹著作介紹  (484)
第七節 唐末五代內丹術的由來和發展。彭曉
       的生平及其內丹思想 (506)

第七章 道教在北宋的復興和發展 (525)
第一節 宋初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和崇奉。北
       宋王朝對道教的管理制度 (526)
第二節 北宋中後期的道教政策。徽宗崇道廢
       佛。北宋道教與佛教的關係  (584)
第三節 北宋的道派概況。許遜崇拜的發展。茅
       山宗繼續居於主流和“三山”符籙的
       “混一”趨勢。其他派系不明的道士 (630)
第四節 陳摶及其《易龍圖》等著述的象數體系。
       北宋道教對儒家士大夫和理學的影響  (660)
第五節 北宋的《道德經注》和道論的基本特徵。
       張無夢、陳景元的學術思想。蹇昌辰等
       的《黃帝陰符經》的注解 (704)
第六節 北宋內丹術的漸次興起。張伯端及其
       《悟真篇》的基本思想  (735)
第七節 北宋外丹、黃白術在社會上的影響及
       其著作介紹   (763)
第八節 北宋的修道科儀和齋醮科儀。《三洞修
       道儀》與《太上出家傳度儀》。齋醮可
       以的變化動向   (778)
第九節 北宋《道藏》的纂修。張君房與《雲笈     
       七籖》 (795)

隋唐五代北宋道教大事記 (818)
神仙、人名索引  (866)
名詞術語索引   (889)
引書索引   (903)


第八章 道教在金與南宋的發展、改革及道派分化  (1)
第一節 簫抱珍與太一教的創立。太一教的基本
       特徵及其在金代的發展     (2)
第二節 劉德仁與大道教的創立。大道教的教義
       教制及其在金代的發展    (20)
第三節 王重陽與全真道的創立。全真道在金代
       的發展     (30)
第四節 金代全真道的教義教制  (53)
第五節 南宋王朝與道教   (92)
第六節 南宋“三山符籙”到派的流傳。內丹派
       南宗和凈明道的形成。東華、神霄、天
       心正法、清微等新符籙派別的興起  (105)
第七節 南宋內丹術的盛行和內丹學的發達。南
       宋時的外丹黃白術  (142)
第九章 道教在元代的興盛與道派的合流 (178)
第一節 丘處機際遇成吉思汗。全真道大發展局
       面的開創。尹志平、李志常的嗣教。全
       真道發展至鼎盛  (180)
第二節 元《玄都寶藏》的編纂。釋道鬥爭與道
       經之被焚。全真道在元末的退化 (212)
第三節 大道教由分化到合一。大道教更名真大道。
       真大道在元代的發展與歸流  (241)
第四節 簫輔道接掌太一道。太一道在元代的發
       展與歸流  (264)
第五節 張陵後嗣的被寵遇。張留孫開創龍虎宗
       支派玄教。玄教的承傳語貴陞 (281)
第六節 茅山、閣皂二宗的傳衍。神霄、清微、
       東華、天心諸派的繼續流行 ( 321)
第七節 劉玉對凈明道的重建與革新。凈明道在
       元代的傳續    (345)
第八節 新舊符籙派的會歸與正一道的形成。全
       真道的南傳與南北二宗的合併 (360)

第十章 道教在明中葉以前的發展和貴盛
第一節 明代初中期統治者對道教的崇奉。道教
       管理制度的建立于施行  (384)
第二節 明代初中期正一道的榮貴。張宇初振宗
       興教的構想及其對教規教義的貢獻。趙宜
       真的道教思想。《正統道藏》的編纂和刊行 (434)
第三節 張三豐的“隱仙”風範及其思想。明初
       中期全真道的相對沉寂。內丹學說的繼
       續發展   (463)
第四節 “三教融合”的深入發展。道教對社會
       影響的加強  (494)

南宋金元至明中期道教大事記  (531)
神仙、人名索引 (558)
名詞術語索引  ( 586)
引書索引  ( 595)


第十一章 道教在明後期至清嘉道年間的衰微    ( 1)
第一節 明後期至清嘉道間皇室對道教的利用、 
       抑制政策。道教進入衰落時期。《萬曆
       續道藏》的編纂。《道藏經目錄》、《續
       道藏經目錄》和《道藏目錄詳注》的
       寫定      (2)
第二節 陸西星及其所著《方壺外史》與東派
       丹法。伍守陽及其所著《天仙正理》
       和《仙佛合宗》。陸、伍二人的三教
       合一思想  (23)
第三節 正一道在明後期至清前中期的傳承和
       龍虎宗的衰降。樓近垣的貴盛及其三
       教同源思想    (59)
第四節 全真道在明後期的繼續沉寂。王常月
       的闡教活動及其所著《碧苑壇經》和
       《初真戒說》。全真龍門派“中興”
       局面的開創    (77)
第五節 全真龍門派盛傳於江浙。閔一得及其
       所著《古書隱樓藏書》  (100)
第六節 全真龍門派在南昌西山、湖北武當、廣
       東羅浮等地的傳播。陳清覺在西蜀開創
       龍門碧洞宗。張清夜著《陰符發秘》和
       《玄門戒白》 (126)
第七節 全真龍門派在東北、西北的傳播。
       劉一明及其所著《道門十七種》 (181)

第十二章 道教在鴉片戰爭以後至民國時期的進
         一步衰落及其在民間的日趨活躍  (209)
第一節 鴉片戰爭以後統治者對道教的抑制政策。
       道教從上層轉向民間,對民間秘密宗教
       活動及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影響  (211)
第二節 全真和正一兩大道派在近現代的傳承。
       道門中的傳奇之士   (276)
第三節 李西月及其西派丹法。黃裳的修煉思想   (345)
第四節 陳櫻寧與《揚善半月刊》。陳櫻寧的仙學
       思想及仙道救國論。易心瑩的道教宇宙
       觀與道教宗派觀    (375)
第五節 民國時期的道教會。道教徒參與民主革
       命和支持抗日救亡的鬥爭   (425)
第六節 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新著道書。《重刊道
       藏輯要》、《道藏精華錄》等道教叢書的
       增補和編纂。明版《道藏》涵芬樓影印
       本的印行及學術界研究道教的主要成果 ( 443)

第十三章 道教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新生及其在港、
         澳、臺地區的傳播和發展   (479)
第一節 道教在新中國建立後的新生   (480)
第二節 道教在香港澳門地區的傳播與發展  (519)
第三節 道教在台灣的傳播與發展     ( 538)

第十四章 道教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和影響  (569)
第一節 道教在朝鮮的傳播和影響     ( 570)
第二節 道教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582)
第三節 道教在東南亞地區的傳播和影響   ( 597)
第四節 道教在歐美等洲的傳播和影響    ( 612)

附錄  海外對道教的研究    (617)
明後期至1994道教大事記    (650)
神仙、人名索引      (675)
名詞術語索引      (706)
引書索引       (720)
後記     (732)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