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六朝道教史研究

出版社

 

六朝道教史研究

六朝道教史研究
書名: 六朝道教史研究
作者 小林正美(日)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220050836
地區 成都
年份 2001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前 言(1)
凡 例(4)
緒 言(5)

第一編  葛氏道和《靈寶經》

序  章  葛氏道和上清派(13)
第一節  序言(13)
第二節  葛洪的神仙思想(13)
第三節  東晉、劉宋時期的葛氏道(15)
第四節  東晉、劉宋時期的上清派(18)
第五節  結語(33)
第一章  《太上靈寶五符序》的形成(42)
第一節  序言(42)
第二節  《太上洞玄靈寶天文五符經序》(43)
一、《五符經序》和《五符序經》(43)
二、《洞玄五符經》和《道藏》本《五符序》(47)
第三節  《道藏》本《五符序》的分析(50)
一、《道藏》本《五符序》的構成(50)
二、原本《五符經》的思想和成立(51)
三、二卷本《五符經序》的形成(64)
四、《道藏》本《五符序》的思想和形成(76)
第四節  結語(88)
第二章  《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思想和成立(98)
第一節  序言(98)
第二節  五篇真文的本文(99)
第三節  五篇真文的思想(104)
一、五篇真文的效驗(104)
二、五篇真文中所見的諸概念(108 )
第四節  五篇真文和《靈寶經》(117)
第五節  《靈寶赤書五篇真文》的成立和製作意圖(118)
第六節  靈寶五符和五篇真文(125)
第七節  結語(129)
第三章 《靈寶經》的形成(129)
第一節  序言(129)
第二節  陸修靜的《靈寶經》分類—元始系和仙公系(130)
第三節  元始系《靈寶經》的成立(137)
一、問題之所在(137)
二、《舊目》和舊經(138)
三、十部妙經和《舊目》(143)
四、《靈寶經》的大乘思想和“十方” (145)
五、中國佛教中大乘主義的興起(149)
六、元始系《靈寶經》的成書年代(153)
七、元始天尊的出現時期(155)
第四節  元始系和仙公系的不同(158)
一、《靈寶經》分類中的幾個問題(158)
二、仙公系《靈寶經》的特色(162)
第五節  《靈寶經》的作者—葛氏道和天師道(165)
第六節  結語(168)
附:《靈寶經》的分類表(172)

第二編  天師道及其道典

序  章  東晉、劉宋時期的天師道(179)
第一節  序言(179)
第二節  東晉時期的天師道(181)
一、天師道的教徒和教團(181)
二、天師道的教法(182)
第三節  劉宋時期的天師道(194)
一、天師道教團的再建(194)
二、天師道系道典的編纂(196)
第四節  結語(198)
第一章  《九天生神章經》(205)
第一節  序言(205)
第二節  《道藏》本《九天生神章經》(207)
第三節  《九天生神章經》的構成(207)
第四節  《序》的前半部和"三洞說"的成立(210)
第五節  《三寶章》、《序》的前半部和《太極真人頌》(218)
第六節  結語(222)
第二章  《河上真人章句》(229)
第一節  序言(229)
第二節  “河上章句”和《河上真人章句》(230)
第三節  《河上真人章句》和《河上公章句》的關係(234)
第四節  河上真人故事的形成(237)
第五節  《河上真人章句》的思想和成立(240)
第六節  “漢文帝時河上公注”和“戰國時河上丈人注” (246)
第七節  結語(253)
補:《老子道德經序訣》(258)
第一節  序言(258)
第二節  《序訣》的分析(259)
第三節  《序訣》的編纂時期和作者(274)
第四節  《序訣》編募的目的(276)
第五節  結語(279)
第三章  《老子想爾注》(284)
第一節  序言(284)
第二節  對北魏成立說的批判(284)
第三節  《想爾注》中所見的諸觀念(286)
一、作為神的“道”和老子(286)
二、道真(290)
三、太上老君(291)
四、對祭傻禱祀的批判(294)
第四節  世間偽伎(295)
一、房中術(295)
二、體內神的思想(297)
三、“道教”的稱呼(300)
第五節  結語(303)
第四章  《大道家令戒》(314)
第一節  序言(314)
第二節  新出老君和太上老君(314)
第三節  種民和終末論(321)
第四節  《老君說一百八十戒》和《太平經》(326)
第五節  《妙真經》、《黃庭經》、《想爾注》(332)
第六節  結語(337)
第五章《上清黃書過度儀》(342)
第一節  序言(342)
第二節  太上新出老君和太清玄元上三天無極大道(342)
第三節  後世種民(344)
第四節  三師和女師(346)
第五節  三五七九的長生法(348)
第六節  三歸和首體投地(349)
第七節  結語(349)
補論一:關於《太上洞淵神咒經》、《女青鬼律》和《太上正一咒鬼經》成書年代(352)
第一節  序言(352)
第二節  《太上洞淵神咒經》的成書年代(360)
第三節  《女青鬼律》的成書年代(363)
第四節  《正一咒鬼經》的成書年代(366)
補論二:關於《玄妙內篇》的成立(366)
補論三:《千二百官儀》的思想和形成(373)

第三編  道教教理的形成

第一章  道教的終末論(387)
第一節  東晉時期道教的終末論(387)
一、序言(387)
二、終末論的劫災和歲災(388)
三、上清派的終末論(393)
四、天師道的終末論(398)
五、葛氏道的終末(403)
六、結語(408)
第二節  《上清經》和《靈寶經》的終末論(412)
一、序言(412)
二、《除六天之文三天正法》和《上清後聖道君列紀》的成書年代(412)
三、《上清經》的終末論(419)
四、《靈寶經》的終末論(426)
五、結語(432)
第三節  劉宋、南齊時期天師道的終末論(435)
一、序言(435)
二、聖君和真君(435)
三、種民(441)
四、四種民天(451)
五、結語(454)
第二章  劉宋時期天師道的“三天”思想及其形成(459)
第一節  序言(459)
第二節  “三天”思想的構造(460)
第三節  “三天”思想的形成(463)
一、“三天”觀念的由來(463)
二、“六天”觀念的由來(475)
三、“三天”和“六天”的對立和交替(480)
第四節  結語(482)
補  論  三教交流中“教”的觀念(486)
第一節  序言(486)
第二節  “教”的形態和三教的稱呼(487)
第三節  教主論和經典論(196)
第四節  “教”和言(500)
第五節  “教”的參差和統合(507)
第六節  結語(512)
後記(515)
參考文獻目錄(521)
索引(略)
英文梗概(略)
 

                                        序言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成立十年來,除著力研究日本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以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之鏡鑒外,對促進中曰兩國文化學術的交流,亦不遺餘力。曾精選中日兩國學者有關對方國家思想文化研究的力作,以叢書形式出版。小林正美教授的這本《六朝道教史研究》,本擬收入我中心近期所編“中日文化關係譯叢”,因與其他幾本在年代上相隔過遠,故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單行出版,而呈現在各位讀者面前了。
       本書作者小林正美先生為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教授,主治我國思想史的重要時期——六朝時代儒、道、佛三家思想之交涉史,卓有建樹。特別是對我國治思想史者亦視為畏途而少人問津的道教之研究,可謂不憚煩難,銳意為之。歷經十年寒署,終以《東晉、劉宋時期葛氏道和天師道的研究》獲早稻田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此書即為小林教授在此基礎上加工補正而成。隨後,在斷代研究的基礎上,1998年小林教授又推出了另一力作《中國的道教》,對中國道教的教理和歷史從新的視點進行了系統論述。其中,與世界道教研究的一般結論之不同見解,所在多有。其英譯本也在出版中。此外,小林先生還于1993年出版了《六朝佛教思想的研究》,亦可與本書相參照。這些成果不惟在對我國斷代思想史、專門思想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中日學者間切磋學問、發明學術提供了助益。隋唐以來,日本學者對中國學問之學習、研究的執著及其巨大成就,向為我國學人所稱道。小林先生十年一劍磨礪而成的這本厚重的研究專著及其他的研究碩果,其所體現的學術精神,與日本的先賢前輩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
       此書的主要翻譯者李慶先生原為復旦大學教授,現執教於日本金澤大學,同時為我中心兼職研究員及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李先生專攻文獻學,著有《顧千里研究》;後致力於中國思想與其主體之關係研究,所著80萬字《中國文化中人的觀念》,為學界所推許;近年則于日本漢學之研究用功最勤,兩百余萬字的《日本漢學史》,允為此領域的扛鼎之作。其所譯日本小野澤精一教授等所編《氣的思想》,以善處難譯之文贏得聲譽;所整理之《東瀛遺墨》,亦極具史料價值。此番《六朝道教史研究》的中文版,可謂著、譯相得益彰。翻譯過程中,因進度的要求,李先生暫停手頭其他研究工作,專力為之數月。後因電腦故障,被消除若干章節而又時不我待,賴先生夫人張榮湄女士(金澤大學博士課程)施以援手,才得以按時畢其功。
       此書的出版,還有賴於四川人民出版社對中日文化學術交流意義之深刻理解及敏銳的學術目光,而在商潮衝擊中堅持出版有學術價值的研究專著;我的同事——本中心日本社會文化研究室胡令遠、徐靜波兩位先生承擔了具體的聯絡工作。
        由上可知,即一書之出版,亦賴多人之助力。以此方之,新世紀中日關係理想狀態之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實有賴於兩國國民的共同努力。我們願在兩國文化學術的溝通、交流與理解方面,做些扎扎實實的工作,以促成厥功之實現。今借《六朝道教史研究》中文版出版機會,以此與中日同道共勉之。

             2000年8月於復旦大學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