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耄翁的回憶與思考

出版社

 

耄翁的回憶與思考

耄翁的回憶與思考
書名: 耄翁的回憶與思考
作者 李養正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789881897503
地區 香港
年份 2010
出版社: 青松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自序     1
第一篇月是故鄉明
    一一憶我的故鄉與親情    l
第二篇國破家何在?
    一一憶曰寇侵華之暴行     9
第三篇鄂西千里流浪漢
    一一憶抗日戰爭時期的逃亡與流浪生活   22
第四篇我的文學夢與軍旅生涯
    一一既有陽光也有陰霾的文學業跡    86
第五篇我與大陸當代佛教的機緣
    一一我職業的轉折與新的機遇       117
第六篇我與道教的機緣
    一一道觀鐘聲伴我研習道教大半生    135
第七篇我與香港道教界的交往和道誼
    一一香江道風樹新標,愛國愛教情懷深     l81
    附錄一:關於道教的定義及有關問題的辯證
    一一1992年6月12日在香港蓬瀛仙館講
    附錄二:香港道教界著名人士介紹
    附錄三:畢生弘道,垂輝千秋
    一一緬懷香港青松觀侯寶垣大師
第八篇近代高道忠義錄
    一一對近代一些「高風亮節」道長的珍聞輯錄   215
第九篇我在「十年浩劫」中的創傷與磨煉
    一一漫說時代的變遷與個人遭遇       252
第十篇我對處世、養生的點滴體悟
    一一試說掌控自我命運的要則與箴言    294
第十一篇夕照餘暉映晚秋
    一一離休後的情致與業跡    321
    附錄一:提高認識,把握方向、跟上時代
    一一加強道教自身建設,努力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附錄二:對道教義理規範中「積極因素」的探討
    附錄三:試說當代道教義理的發展導向與趨勢
    附錄四:  (《道教義理綜論》)後記
卷後語      367
 

自序
    卷頭詩:
    細推世理度人生,
    忽悠耄耋轉瞬間:
    酸甜苦辣百味有,
    點點滴滴在心田。
    1997年的歲末,年滿七十二周歲的我,獲L國家宗教局」批准辦理了離休手續,辭別我在中國道教協會的工作崗位,回到我寧靜自適的陋室,把餘熱傾注在了我所從事的道教學研究專業上(其間雖仍被返聘任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但這不過是名譽職務) 。從1998年起,我閉門讀書和寫作,陸陸續續,艱難地完成了《新編北京白雲觀志》、《當代道教》、《佛道交涉史論要》、《道教義理與(周易)關係述論》、《道教義理的基礎、結構、特徵與亮點》、《道教義理綜論》等書稿(均已發表和出版行世。詳情見本書<我與道教的機緣>篇)。對此,我既知拙著內涵淺薄,同時也還是懷有欣慰之感。我以為,老來以讀書、寫作為情趣,同時也本著超脫與寧靜的心態堅持養生,以求安度晚年,這未嘗不是一種夕照下安祥而逍遙的生活方式。2005年l2月15日,是我年滿80週歲的生日,就在這慶幸自己邁進耄耋高齡之日,我心中漾動起一股品味人生的暖流,慨然為自己擬定了一個運筆抒懷的規劃,題目是「老翁的回憶與思考」。清理一下以往稀裡糊塗走過來的生活旅程,反芻那既坎坷而又凡庸的生活經歷以及業跡,思考和品味一下在不同境遇中的甘苦體驗。為保持老年心境的寧靜,我決意排除心中陳舊的創痛,而存心於尋求人世間的真理與真情,凸顯那些在我心靈中銘刻的品格高尚的良師益友,使我在思維中又能重見他們,能藉慰和滋養我暮年的心懷。隨心意的驅策與構想,從此,我便隨著興之所致,斷斷續續,隨意寫一點散記性的紀實片斷,既關注點滴反映近代社會歷史變遷的真實面貌,同時也表述我這底層小知識份子的生活業跡。邊敘邊議,抒發情懷。
    回憶往事,我從少小能記事之時起,曾目睹腥風血雨的軍閥混戰及土地革命戰爭:弱冠前的青少年時期經歷了救亡圖存的抗日戰爭,曾作鄂西千里流浪兒郎三年:爾後的暴風驟雨時代中,我投筆從戎,參加人民解放軍,經歷了轟轟烈烈的解放戰爭:新中國建立後,我經歷了頻繁的所謂「政治運動」,更是身受了淒風苦雨的「十年浩劫」的折磨:成年至老年,我有幸生活在了祖國繁榮富強、和平崛起的新歷史時代,社會穩定而和諧,生活安泰而深感幸福。回味逝水流年的歲月,自覺人生的酸辣苦甜都嚐遍。自覺我這大半輩子過得不平凡,能走過來也真下容易。更深沉和坦誠一點說,社會底層的知識份子,乃是任人際關係中處於弱勢的分子,謀生、創業,殊多艱難:尤其是在那戰爭連年、時局動亂的歲月,境遇則更多困苦與坎坷。我自比猶如路旁的一株野草,既蒙受過春天陽光雨露的撫育與滋養,也遭受過淒淒涼秋的摧萎與橫風暴雨的躁躪。我曾有過對美妙夢想的熱情期待與點滴成就的喜悅;既曾經歷了許多困擾、驚險與屈辱,隱藏有對冷酷「造反者」之流的憤慨與怨尤,也深懷有對好領導及良師益友的感恩之情。這一串串連接的經歷和故事,也便構成了我坎坷不平的大半輩子生活旅程和所謂的「命運」。
    我想,渺小的露珠可以反映朝陽與皓月,我這渺小的草根性的小知識份子的經歷,不也似一滴渺小的露珠嗎?雖然在舊的和新的社會我均曾遭打壓,使我低沉下去,但我堅持自己有韌性的自強意志,本著自己的良知,用勤奮的勞作,取得了我這「小知」的人生價值,重新浮升上水面,繼續走自己的生活道路。這些經歷,不也反映了我所生活的時代歷史情景嗎?不也是社會歷史發展軌跡中一個小小旯旮呈現的痕跡嗎?
    我想,百年人生,不能重來,但老來憶往總是陪伴著我。抓住記憶,如水牛反芻,重返往昔,品味人生,從感性的生活體驗,也可以經反芻昇華為理性的觀念與智慧,強化人生的意志:如經擇要敘錄下來,也許會有可供俊人借鑒的些微價值。
    我以為,通過在生活體驗基礎上的邏輯思維與聯想,可以開闊和深化認識「命運」同大自然的變易、時事政治形勢的演變、社會人文風尚的遷移及個人人文道德修養、體魄與心態狀況等多方面的密切關係。正是這些客觀和主觀因緣偶然和必然的碰合,造成了自我「命運」的順利或乖蹇。據此,我盡心力斟酌利弊,梳理出了我以為能夠掌控自我「命運」的一些原則(後詳),認為循此加強自我教育和自律,持之以恆,定對將來的生涯有所裨益。
    我還以為,回憶總歸只是在腦幕重現那些尚銘記的生活印象,不論多麼細緻清晰、豐富多彩,也不論充盈多少喜怒哀樂與悔恨交加,但我如今只能是作壁上觀,而不能介入和更改,不論有多少慶幸、喜悅,多少坎坷、心結與懺悔,都不能改變、重來。既然如此,過去的業已過去,如果現在仍縈迴於那些曾煩惱和痛苦的片斷,觸動心靈上舊傷疤的創痛,就未免會影響自己將來的生活與業跡。唐人柳宗元有《弔屈原文》中說:「哀餘衷之坎坷兮,獨蘊憤而增傷。」即使用眼淚與怒吼來宣洩怨憤,那又何益於人生呢?對人生來講,失去了昨天,就應當把握和珍惜今天、明天和後天……展望和關注將來,積極地尋求人世間真正的理智(真理真知)、情感(愛國之情及良師益友之深情厚誼)與真人(品德崇高者)。在心靈中留住人間的「真善美」,化解怨憤,敞開心屝,心地開闊,滿懷樂觀,營構自己未來生活的藍天綠地。我更以為,樂學之士,只要是在人文價值觀的取向上建樹起事業心,並且能以堅強的自信心和毅力去實現這種高尚理想,不論有多窮、多苦、多累,都會苦中有樂,苦中有得,心中自有乾坤。放眼人生,只有經風雨,才能見彩虹。
    在我回溯往事的過程中,腦幕浮現最多的是我在宗教團體機關工作時的情景,當然這是我前後近五十多年在「中國佛協」和「中國道協」工作的必然映現。在我從事佛學、道教學的研究工作中,我有幸際遇了不少高儈、高道及佛學與道教學大師,有些可說是我的良師益友,機緣融洽,令我久久難忘。因而在此份憶往性的文稿中,我與當代一些佛、道教人士的關係,在表述方面佔有特殊的位置:同時,我是一個以研究宗教學為專業的人士,故而也用一定篇幅陳述了我大半輩子生活、工作旅程的一點特色。回顧往事,有兩點我要特地肯定:除「十年浩劫」外,黨和政府確實是認真貫徹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尤其是在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歷史時期,我國的五大傳統宗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無不在黨和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循著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方向正常發展。對此我肯定不移。在這裏,我也順便聯繫到我這個非宗教徒卻又長期在宗教團體中從事學術性工作的經歷,說一點體會和作一點肯定:我本是一個懷有文學夢的底層小知識份子,在轉軌從事對宗教學的學習和研究後,我經歷了一條曲折而坎坷的道路,雖也曾蒙壬阻撓.產生氣餒與徬徨,但我畢竟是在新中國的好領導、好老師、好朋友的多方面培育扶助下成就起來的,在1986年經國家宗教局專業技術評審委員會評走為宗教學研究員。在此,我謹向領導人及良師益友表示感激並深致敬意!
    展望未來,我仍將發揮餘熱,致力於我最感興趣的道教學研究工作。對未來生活,前景樂觀,心地有多開闊,生活便會有多光彩!
    李養正
    2010年12月15日草成於北京自適齋
    時餘正滿85歲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