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新譯
|
【原文】
予笥中舊有《樂育堂語錄》節本,以為尋常勸世文,初不甚厝意。有請印流通者,姑許俟異日考訂,猶淡漠置之也。壬申夏,柳君雲亭自蜀歸,得原本二冊,求予審定者再,亦因從勝,未汲汲從事。已而至同德堂,見曲君月川案上有此書,且告予曰“甚善”。予信手翻閱,其首卷論陽生之道,甚愜予心。其言曰:“陽生之道,不外無思無慮而來。即如貞女烈婦,惟義是從,設有禍起非常,原捐軀以殉難。此真正陽生也。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耶?由是推之,舉凡日用常行,一切善事義舉,做到恰好至當,不無歡欣鼓舞之情,此皆陽生之候。又或讀書誦詩,忽然私欲盡去,一靈獨存,此亦陽生之一端也。又或朋友聚談,相契開懷,忽然陽氣飛騰,真機勃發,此亦陽生之一道也。更於琴棋書畫,漁樵耕讀,果能順其自然,本乎天性,無所求亦無所欲,未有不優遊自得,消遣忘情者,此皆陽生之象也。總要一動即覺,一覺即收,庶幾神無外慕,氣有餘妍,而丹藥不難於生長,胎嬰何愁不壯旺!尤要知人,有陽則生,無陽則死。從此悟得,方知陽即道,道即應無自然。子思子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其即此收斂陽光,不許一毫滲漏之說歟!諸子卓有見地,吾故以鋪天匝地,亙古曆今真正元陽無時無處而不有者示之。若以此示初學人,反使無路入門”云云。諸如所言,是誠洞見道源,不同小家之論。絕非死於句下,人云亦云者可比。尤非未得師傳,妄加測度者所能夢見。於是更覽其餘,頭頭是道,恨相見之晚。醜聞孫海波言:吾師述古老人,謂此書談工太明顯,不可泛傳。則其價值已可概見。愛為校勘終篇,晤柳君陳其內容。柳君乃醵金若千元會手民,囑鄙為序,特視其因緣如此。抑予聞古之大德訪道求師,往往盡棄家財,拋別妻子,負笈萬裡,跋涉數十年,而不一遇。即遇又必服勞甚久,折磨備至,而所傳不過一二言,服膺久之,乃恍然有得。所謂得一萬畢者如此;一百十千,愚明柔強者如此;訪道、聞道、行道之難又如此。乃或不然,不須摯敬,不須通求,不須服勞,不須久待,不須北面稱弟子,而彼得道高人,將畢生心血無上天機合盤托出。筆之于書,付之剞厥。人贈一本,則或束之高閣,或計較毫毛之價值,不肯購求而失之交臂;或以所值甚廉而走馬觀花,當面錯過者,又比比也。是以易得則易失,久成乃久安。古雲此事“至玄至妙”、“憂君福薄難消”。又雲“無因之果,事所必無”。以今人之認假不認真,見小而忘大也,予之所不能已於言者也。抑又聞之:雞之於食,三五粒則抵隙盡啄而甘之,多則狼籍滿地。猿之攫粱也,空人之田,而腋下所懷者一二。學道者之不在多食亦如是也。夫今人之聰明精力幾何?人事之奔波奚若?過降百年,老將智而耄繼之。一訣一法,皆可成真。其速務其當務之急,擇一善而約守之,簡煉以為揣摩。火始燃,泉始達,擴而充之不可勝用也。其勿效彼雞與猿之多取而無當。是又予介紹此書於閱者之微也。是為序。
【譯文】
在我的書箱裏以前放有一套《樂育堂語錄》節選本,我以為那大約只是通常的勸世人向善的文章,當初對它不以為然。曾有人願意借去印刷發行,廣為流世,我就答應他們說,等我日後加以考證了再說。這其實也是應付,原因在於沒有引起我的重視。去年夏天,柳雲亭先生從四川回來,得到該書的原本二冊,再三請我幫助審定,我再以為這不過是瑣碎小事,而沒有積極地進行該書審定工作。後來到同德堂(按:樂育堂、同德堂,均系清代民間居士從事修養的場所。有的富家以家置堂,也有的為善士們捐資興建的集體場所)見曲月川先生的書案上也放有此書,他告訴我說:“這是一部極好的丹經。”我便信手翻閱。該書的首卷談論陽生之道,理辟言精,不禁令人拍手稱絕。其中說道:“陽生之道並不神秘,不外乎從無思無慮中得到。譬如說,一個貞節烈女,忠貞於她心愛的丈夫,一旦遇到流氓調戲,寧可身死也不屈從;又譬如忠臣烈士,除遵循‘義’外,不會屈節,遇到外敵入侵和奸佞迫害,守可捐軀殉難,也不會留下偷生損義的駡名。這些都是真正的陽生之象。不然,為什麼能做到百折不回呢!由此類推,人生日常所接觸到的事物,凡屬善良正義的行為,又能做到恰好得當,使自己感到心情暢快,這都是陽生的時候。譬如說,你讀書詠詩,忽然沒有一點私欲,心境唯有空靈獨存,這也是陽生的一種表現;朋友之間在一起高談闊論,談到相互默契的高尚之處,忽然有一種激情勃發,陽氣飛騰其間,這也是陽生的一種表現。可以說,於琴棋書畫、漁樵耕讀的各類有益身心的事物中,當順乎自然出乎天性、無所求也無所欲、心情暢爽、超然物外的時候,這都統屬陽生現象。在這種時刻,要做到一動即覺、一覺即收,使神不再外泄,而氣蘊含於身。這樣,丹藥就不難生長,仙胎聖嬰何愁不能壯旺!尤其要懂得生命的道理: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懂得人的生命的這個道理,才可能悟知陽就是道,道就是虛無自然。孔子的學生子思說:“道這個現象,一時一刻也不能離的。”這實際是說,陽生之時即收斂陽光,不能讓它有一絲一毫滲漏啊!孔門這些學問家都是卓有見地而發議論,所以我就特意以鋪天匝地、從古到今一直不斷的真正元陽無處不有而明示大家。當然,道理雖如此之簡單,若將這簡單的道理告訴一個初學者,反會使他感到入門無路。可能會將他自己的本來面目,即隨時可能生髮的陽機也窒塞住了。
以上這些言論,確實是洞見了道的本源,不同於小家之論。也絕非是那些在古人文章後邊犯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形式主義錯誤和人云亦云者可比。尤其也不像那些未得明師真傳而亂加猜測者所能夢想得到的。所以我看了首卷,緊接著又看下卷,書中說得頭頭是道,令人有相見恨晚之感。此階段又聽孫海波說:“我的老師述古老人說,《樂育堂語錄》這部書,講丹功講得太露,這樣的書傳出去會洩露天機的。”從此話中可以看到該書的價值。於是,這就從頭至尾為該書進行了校勘工作,並再找柳雲亭先生陳述該書內容。柳先生即湊了幾千元錢交付印坊刻版印刷,並囑我寫序,特將這段經過的因緣寫在序裏。
我經常聽說,古代的大修行家為了訪道求師往往不惜傾家蕩產,拋妻棄子,背著行囊,跋山涉水,萬裡尋訪,而數十年難得一遇。即使尋訪到老師,又要恭恭敬敬幹很長時間辛苦的雜務,歷盡折磨,老師方肯傳他,而傳他的也不過是三言兩語的口訣,非得久而久之苦苦練功,才有領悟和收穫。這就是所謂的“得其一,萬事畢”。再多的弟子,不管聰明愚笨、柔弱剛強,均是如此。訪道、聞道、行道的艱難也大都是如此吧。但《樂育堂語錄》是截然不同的,它不需要恭敬摯禮,不需要萬裡訪求,不需要歷盡艱辛,不需要久久等待,不需要磕頭拜師,而得道高人就將畢生心血、無上天機為你和盤托出。
可以預料,今將此刻版印出,如果免費相贈與人,則得書者很可能會束之高閣;如果標價出售,有些人會因計較價格的分分毫毫而不購買,會使機緣當面錯過,或者又認為價格便宜,買回後走馬觀花翻一翻,隨後忘掉。這些人是肯定不會少的。這就叫做易得也易失,久成乃久安。古人說此事“至玄至妙,可惜福薄之人難消”。又說“沒有因緣的成果,在人間事中是沒有的”。以當今之世道,人們認假不認真,見小而忘大,這樣的情況使我簡直難以一一例舉。我又聽人們經常這樣說:雞子啄食,地上僅有三五粒糧食,它會把這幾粒糧食啄得乾乾淨淨。如果糧食太多,它則會亂啄,隊得滿地都是;又比如猴子到地裏偷包穀,它能將滿地長的包穀都扳倒,結果它腋下也只挾了一兩穗而去。學道者不在於多貪,也是這個道理。今生今世之人,智慧和精力又有多少呢?人事的奔波又何時是盡頭呢?百年時光,眨眼過去,等老了明白,而臨近死亡的暮年又來到身邊。所以,學道不宜多貪,一訣一法,皆可成真。最當緊的就是對於眼前,必須選擇適當的方法規範自己,堅持不懈地去做,以簡練貫徹始終。熊熊烈火始於當初的星星之火,滔滔的江河來源於山澗涓涓細流。這說明積累和擴充的意義是有無限價值的,切不要像雞啄糧食、猴偷苞含一樣貪多反而無益。這是我將此書介紹給讀者的又一層微薄之意,引以為序。
(落款略)
【點評】
這篇序言寫得好,確是寓良苦之心於真情實感之中。但筆者以為,正因為“易得最易失”之故,所以古之傳道者要讓弟子經歷千辛萬苦,以使其知道三言兩語的真訣是難得的,於是弟子才會下真工夫。黃元吉傳弟子,雖言是普度,然而所收弟子也極有限,並非真正能普度。直到弟子匯輯其語錄,編輯成書,才表現出普度之願望。但願望歸願望,就連作序者尚有失之交臂的情況,一些庸庸學功者何嘗不會重蹈覆轍!再者,黃元吉講丹法,前後歷時十餘年,也不會一開始就將全部奧妙和盤托出。這倒不是他有意如此,而是指學人功夫不到,患得患失,說也無益。所以,今天能得閱《樂育堂語錄》的讀者,可謂萬幸。如果不予句句珍惜、字字審悟,而是不以為然、當面錯過,那麼待時日已久忽然反悔,恐怕頓足捶胸也難挽回寶貴的時間和機遇。
樂育堂語錄•序二
【原文】
予素日好印善書。力之所及,或獨任,或裏助,必成之而後快。十年來,濫竿佛門,丁時多亂,恒自愧碌碌無所表見。重以師恩浩大,提挈有加,圖報之心,不能自己。鑒我同人用功多年,成效尚鮮,真善知識複不易得。間有質疑問難,輒弗克應病施藥,切理後心。緣是望洋興嘆,趑趄中道者有之。譬如關心農事者只知下種,不解耰耨,奚望苗而秀,秀而實?壬申歲,於無意中得《樂育堂語錄》一書。微窺為道言,莫決純疵。質之果國居士,審定曰正宗。愛付手民,以餉同道。至於書中內容,覽者自悉,且果國居士序已微發之,茲並贅。
癸酉夏柳昌年雲亭氏序
【譯文】
我平時最喜歡自費印行一些勸人向善的書籍。只要能力許可,或是獨處出資印行,或是贊助別人印行,只要達到了目的,我就感到愉快。回顧十年來,我濫竽充數的信仰佛敎,沒有得到真諦,而青年時代社會又多動亂,因此常常自愧自己碌碌無為。但我的師父待我恩重如山,對我的敎導比別人多得多。這樣,我的報答之心,一日比一日強烈。有鑒於我的問道們多年練功,而成效並不顯著,這都因為真正的知識難以得到的緣故。其間有些疑難問題,總是達不到對症下藥、切中要害的滿意答案。所以,往往望洋興嘆,半途而廢。這就像農夫種莊稼,只知道播下種子,卻不知道應該怎樣施肥鋤草,又哪能指望禾苗壯旺、莊稼豐收呢?去年,於無意之中得到《樂育堂語錄》一書,初步判斷它是道書,但無法辨別優劣。詢問果國居士,蒙他審閱後說是正宗道書。於是我便籌資付印,以享同道。至於書中的內容,讀者看後便知,而且果國居士在序裏也有初步評價,不用多說。此算對序的一個補充。
(落款略)
黃元吉先生語錄序
【原文】
語錄一書,黃元吉先生于樂育堂傳授心法,原未敢輕泄之書也。今胡為而公之於世耶?蓋以運際下元,人心好險已極,世道沉淪愈深,不有人出焉而講正本清源之學,大道之晦,不知伊于胡底。先生自豐城應運而來,設帳於茲,十有餘載。每於注《醒心經》、《求心經》、《道德經》之餘,輒與及門講究性命雙修之理,天人一貫之原,無一不闡發盡致。意欲造就人才,上為往聖承道統,下為後學肇心傳。又何憂至道之不明哉!雖孔孟諸書,亦賅性命之學,然隱而不發,讀者無由會悟也。惟此語錄,理極精深,語卻明顯,步步引人入勝。修真之士,若得此以為梯航,不難直造上乘,以遂吾師普度之意。每篇再三告誡,反復叮嚀,足見苦口婆心。其有錄諸友之過者,非不諱也,蓋以人同此病,對勘而當思自新歲;其有錄諸友之善者,非自今也,蓋以人皆可為,返觀而自懷精進。且此語錄,無所不言,亦無所不賅,言命功者,見此而得其關竅;講性學者,見此而知所操存;談因果報應者,見此而知重內輕外。修德行仁,其有裨于人心風俗,非淺鮮也。但所敎弟子多人,來學早遲不一,其間請問多同,所答遂不無重複之語。閱者須體會其意,勿拘執其詞,庶有得於身心。若在筆墨字句間講究,失之遠矣。或曰:“此書天機畢露,未可輕傳。”豈知剝極必複,窮極必返,斯亦氣運之常,無足怪也。況此時不急講明,將來運轉上元,又誰為聖賢扶道脈乎?予等纂集語錄,非好事也,不得已也。伏翼繼起有人,同闡三敎大道,庶不負吾師金針盡渡之意也。茲值出成,公之天下後世,各宜珍重,勿以其易得而忽之也。是序。
樂育堂弟子等頓首謹序
【譯文】
黃元吉先生語錄這一部書,是先生在樂育堂傳授心法的論著,原來沒有敢輕易洩露。今天為什麼能公諸於世呢?因為世道已經到了衰微的時期,人心都十分奸詐險惡,使社會道德沉淪於深淵之中。如果沒有人站出來宣傳正本清源的學問,大道被蒙上的塵垢不知等到何時才能清洗乾淨。如果大家都等著後來,恐怕就不妙了。先生鑒於這種形勢特意從豐城來到此地,設帳講學,經歷了十餘年。常常於注釋《醒心經》、《求心經》、《道德經》之餘,就同我們這些門下弟子講解性命雙修的道理和天人合一的深刻關係,無一不闡發得淋漓盡致。先生的用意很明白,他想造就一批人才,上為前代聖賢繼承道統,下為後學啟迪智慧。能達此目的,何愁大道不能昌明呢!說起孔孟儒家的學問,雖然並不是沒有兼及性命之學,然而總的是隱而不發,使讀者不能一見便知。唯有先生的語錄,道理極其精深,語言卻十分淺顯,處處引人入勝。修真之士,如果能以此語錄作為攀登真理高峰的梯子和到達真理彼岸的航船,就不難直達上乘的功夫,以圓滿我們老師的普度之意願。語錄中,對於關鍵問題,總是再三告誡,反復叮嚀,足見老師的苦口婆心。其中有記錄同道的過錯處,並非老師不想為弟子隱諱,而在於世人大都會犯這些毛病,說出來各自對照,會對以後改過自新有好處。也有記錄同道的道德行為的,這也不是老師想自誇門風,而在於這些道德行為人人都可以做,說出來人人會發現自身長處,從而激勵自己前進。並且,語錄是無所不言,也無所不包。例如,說到命功,語錄可以告訴學習者以關竅;講到性學,語錄可以告訴學習者陶冶的方法;談因果報應,語錄能給學習者解釋其中的規律與關係,讓人懂得如何把握內在的本質,而避免只求外在形式的做法。人們如果只講修德修性,那麼語錄也有益於淳化人們的心靈。這決不是一般淺薄平淡的說教啊!
先生之語錄,因為所教的弟子多,從學的人又有先有後,所以提問的內容多有類似,而回答的內容也因此有重複的地方。讀者應當體會裏面的意思,而不要摳字眼去問:為什麼同一問題前後答復不一樣?這樣才有益於身心修煉。如果摳住某些詞句不放,那背離本質就遠了。有人說:“黃先生的語錄把天機洩露完了,是不能輕傳的。”他哪裡知道,易卦上說,“剝”極必“複”,窮極必返,這是自然天道氣運的規律,有什麼奇怪的呢!況且,如果現在不公開講明這些道理,將來時代好轉,又有誰能替前代聖賢弘揚大道呢?我們匯輯老師的語錄,並非沽名釣譽管閒事,也是萬不得已。我們只是祈盼弘揚大道能後繼有人,並能將儒、釋、道三家的共通真理發揚光大,這才不辜負老師對我們的真誠指導之心。值此語錄成書出版之際,特將我們的意願公佈於天下後世,希望得到本書者各宜珍重,不要因為容易得到了它而忽視了它的深遠意義。特作此序。
(落款略)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