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漢初《老子》思想之發展與變遷
|
序言:
帛書《老子》之出土,在當時被張岱年視為「今存最早的古本。」1993年冬,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組,成為迄今為止所能見到年代最早之《老子》傳抄本,此墓葬年代約為戰國中期偏晚,《老子》晚出之論乃不攻自破。對《老子》思想批評之聚論紛紛,論者常疏漏老子所處之時代環境,而流於一己之見。當時之社會乃處於一個政治、經濟、道德、心理皆失衡、失序的大變動、大轉型時代,老子並未如論者所言,置身事外,反而對於禮樂典章制度、倫理道德歡,抱持終極關懷的態度和積極重建的使命感,其獨特的思維理路和價值取向,在《老子》一書表露無遺。面對紛擾之時局,老子並未逃避現實、放棄改造社會的積極努力,反而思索出「道」的原理,企圖化解人與自然、社會、人際以及國與國、家與家之間的衝突。老子對於人類生存和自然生命的關懷,體現了一種形式上不同於儒家的「仁」,但實質上與儒家相會通的人類之愛。先秦典籍如《莊子》、《列子》、《文子》、《管子》、《韓非子》等,不唯對《老子》在字句上有所徵引,於思想上亦多有承繼與創發處;「黃老之學」的興起,為《老子》思想變遷之一重要轉捩點,從戰國中後期齊地之稷下道家,至漢初集黃老學大成之《淮南子》,《老子》思想始終引導政治、社會,提供一種撥亂反正以趨於大一統之思維模式,此可謂《老子》思想無形中所完成之歷史責任。本文之作,即透過分析《莊子》、《列子》、《文子》、稷下學者之作、《管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當中之《老》學思想,配合出土之簡帛《老子》,以呈顯先秦至漢初《老子L思想之發展脈絡,目的在對先秦至漢初之《老子》思想作一番梳理,以觀其發展及變遷遞嬗之跡。
英國文學家鍬更斯在其名著《雙城記》中有一段撼動人心的警語「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金飯碗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金飯碗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是光明的季節,也是車載鬥量的季節;是充滿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我們的前途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也走向地獄。」十九世紀的鍬更斯對其所生存的世代讚美之餘,不免憂心,因為他看到文明背後隱藏的危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工商、科技等各方面,實已遠邁前代,文明帶來了前所未有繁榮,然而有識之士必然與鍬更斯一般,充滿著隱憂,他們清楚的知道,文明背後隱藏的危機,即是無窮的慾望、道德的淪喪、人我的對立以及自我內在的茫然。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在這充滿智慧的時代,停止愚蠢的作為?如何才能令這充滿希望的春天,永遠枝繁葉茂、綠意盎然,使這一個時代光明無限,使我們的前途擁有一切?《老子》思想無疑是一貼良藥。吾人能體悟「無為」、「無欲」、「不爭」、「知足」的處事態度,活出「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生命情調,心中常懷「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謙柔性情,這必定是個最美好的時代,人間無異於天堂。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