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名注選輯(四)
|
道德經名注選輯四序 蕭天石
老子道德經一書,道家所奉為聖經;平實論之,不但為諸子學之冠冕,且在世界學術思想書中,能列入於聖經之林者,亦首推老子,而無有能過之者。造道高明博大,述義精玄絕倫,卽萬世而後,亦無以易之。今考老子書,首見於史記,莊子尤詳敍其學術思想。至漢志諸子略所錄老子書,凡四種,計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今存老子之最古者,為西漢文帝時之河上公本與嚴遵之指歸本,次卽為魏王弼本。古本老子概未分章,僅分上下篇,分章則自河上公始。河上公注老子,隋志卽已載之,劉知幾謂無河上公注,實誤。河上公分為八十一章,以上經法天,下經法地;天數奇,地數偶,故上經為三十七章,下經為四十四章。宋董思靖之道德經注集解序說,與宋謝守灝之混元聖紀引七略,均為八十一章,並引述劉向校定為上經三十七章,下經四十四章。(案:董氏序說書為上經三十四,下經四十七,上經之四字與下經之七字,當為倒誤。)東漢牟融理惑論亦論「老氏道經三十七章。」故上經三十七,下經四十四應無誤。王弼古本則為七十九章,今本同河上本。其後嚴遵則分為七十二章,本陰道八,陽道九,以八乘九而來,上經四十章,下經三十二章。吳澄、姚鼐、魏源繼之,均各按誼旨,復本諸己意而為之分章;甚且有為之新編者,立異以為高,標新以邀譽,均不足為訓,皆「代大匠斷」者也。歷代全書解註者千百家,而以河上公本最古,流行亦最廣。故本書選刊道德經名注選輯,錄存四十五種,仍以河上本冠於卷首,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與四庫全書之序列亦然。唐劉知幾雖以河上注不見於漠志,而疑其真。馬夷初亦謂「河上本蓋出於王本互訛之後,為張道陵學者所為,而大行於梁世。」然無鐵證以資考案,可置而勿論也。
查老子稱經,自漢景帝始,景帝好黃老之學,敢於為經,並立道學。吳書闕澤對孫權曰:「漢景帝以黃帝老子,義體尤深,改於為經,始立道學,勅令朝野悉諷誦之。」道德經三字連用,由來亦古,太平禦覽寰宇記引楊雄蜀王本記曰:「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葛玄老子序亦曰:「作道德經二篇,五千文上下經。」世又將二篇分稱為道經德經,故王弼直稱為道德二經,而顏師古之漠書注,李賢之後漢書注,恒分稱「老子道經雲」與「老子德經雲」;至唐玄宗禦注道德經,則明標為「道經卷上」、「德經卷下」。迄乎後世,則多不分稱,羣共稱為道德經矣。晁以道跋王弼老子曰:「弼題是書,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乎古。」若強為之分為道經德經,則有失老子本意矣。
吳幼清曰:「道德經雲者,各以篇首一字名篇,後人因合二篇之名而稱道德經。」實則非因其上篇稱道經,下篇稱德經,而全在其書係「言道德之意」也。惟老子所謂道德,不可以儒家與今人所稱「道德」一詞之涵義範之。道其所道,非世之所謂道;德其所德,非世之所謂德。故老子上篇開題曰:「道可道,非常道。」是執其所道者以為道,則失道矣。下篇開題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執其所德者以為德,則失德矣。故上篇繼曰:「名可名,非常名。」下篇繼曰:「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故名言不可執,道德亦不可執,而宜於其經外求之,此為兩篇綱宗所在!讀者切宜深翫而合參之,尤忌不求甚解。並須本此而會悟其全書之聖義真詮,不為文義所殺,而死於字句下,方能得其大道,孤標獨立於千秋萬世。
老子書專著書錄,自劉歆七略,漢、隋、唐、宋等藝文、經籍之志,均有著錄。又崇文總目,鄭樵通志藝文略,高似孫子略,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王應麟困學紀聞,尤袤遂初堂書目,焦放國史經籍志,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紀昀四庫全書總目,羅振玉續彙刻書目等,均代有輯錄。近人高陽王重民氏著「老子考」,所收老子註疏書達二百餘種,已足稱盛矣。而嚴靈峯氏之中外老子著述目錄,及其「老莊列三子知見書目」,則所收已達一千六百餘種之多。其中將序、跋、題記、雜說、論文、史傳、頌贊、譯述等,概子列入,祇事搜羅,無所鑒別去取;故其序亦雲:「不免有蕪濫之病」。詳稽其中屬於註疏與闡述之專著,都五百六十五種,佚者二百八十二種,存者二百八十三種;此外日人關於老子之著述計一百九十二種。雖遺佚仍在所難免,如道家丹鼎派之名著書目,卽甚夥遺珠!此蓋丹家書,歷來被世人珍逾星鳳,視同拱璧,不肯輕易示人;舉凡丹經書,莫不共認為:「千古不傳秘典,萬世不朽奇書。」而其訣法則尤須嚴守師門誓約,洩之者,將遭天譴神罰!故凡以丹法註老子者,世之學人士子,非門下人,難得一窺竟究,豈可望其能輯錄無遺哉!
老子道德經名注中,屬丹宗書之解本不少,本集成書特為選錄數種。蓋丹家中書,槪係以大易為宗,以道德經為祖。不通易,無以通老子;不通易與老子,更無以通丹經。易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莊子亦謂「易以道陰陽」,丹家則尤以陰陽為大本大用,大經大法。老子雖無一言及易,言陰陽亦僅「萬物負陰而抱陽」一語,然其體用精微處,則全在易道陰陽玄妙處。良以先天易學與最上一乘易學,心學也;而最上乘丹學,亦心學也。三而一,一而三,互通而契同之,則一也;是故丹家之註道德經者,視之為老子之「道外別傳」可也。餘故曰:「丹家有物先天地,乾坤一擲億萬年!」能了乎此者,則可以語與讀道德經矣。
本輯共選刊明太祖註之禦註道德真經,明薛蕙撰之老子集解,明龔修默撰之老子或問三種。會通前後諸輯書,而共參合究之,並印之以心,進而以吾心印老子心,本老子心印吾心;心心相印,心心相合,而有未得者,或得而不進於道者,未之有也!是為序。中華民國六十六年丁巳季秋文山遜叟艸於編修會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