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淮南子

出版社

 

淮南子

淮南子
書名: 淮南子
作者 劉安 陳惟直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9787536689466
地區 重慶
年份 2007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要略(原序)
        著書立說的目的,是用來修治道德,規劃人世之事。向上考察天道的變化規律,向下研究大地的萬事萬物,中間能夠把許多道理融會貫通起來。即使這部書不能把深奧的道理提煉出來,但是其涉獵很廣,也完全可以從中觀察事物的始末了。如果只是簡略地說明大概的意思,而不去剖析最基本的材料,厘清事物的本來面貌,那麼別人會對基本理論搞不清楚,因此本部著作增加了一些文字,廣泛地進行了闡述和說明。同時又產生了另外一個擔心,那就是害怕別人脫離根本而去追求末節,只注重談論大道而不談人事,這樣就沒有辦法和社會共處了,如果只談論人事而不談大道,也就不能和自然變化一起行止了。因此著作二十篇:原道訓、俶真訓、天文訓、地形訓、時則訓、覽冥訓、精神訓、本經訓、主術訓、繆稱訓、齊俗訓、道應訓、氾論訓、詮言訓、兵  略訓、說山訓、說林訓、人間訓、修務訓、泰族訓。
        “原道訓”的內容,規劃了天地四方,探索了萬物的形成規律;擬畫了元氣的形狀,探索了大道的深遠,翱翔在無所不包的領域之內。雖然寄託於很小的地方,但是其包容深廣;雖然持守簡約,但是其治理廣大。這使人們懂得了禍患和幸福發生的先後次序,也可以瞭解行止的利害關係。如果能夠真正通達它的旨意,那麼就能夠透徹地瞭解廣博紛繁的萬物。用一句話來概括其中的道理,就是尊重天道而保持本性;如果用第二句話來通曉其中的道理,就是輕視外物而重視本身;如果用第三句話來探究其中的奧秘,那麼就是拋開外物而返回真情。把握了其中的要領,就可以潤澤五臟六腑,浸漬肌肉皮膚。親身體驗到這個自然法則,那麼就能夠和它相伴終身,可以用其來應付、攬合千變萬化,如同弄丸掌中,自己完全可以自得其樂。
        “俶真訓”的內容,探求自然界發生、終結的變化規律,包含了有無相生的精髓,解釋了萬物變化的規律,辨別了生和死的形體關係,使人明白超然物外而返回真性的道理。同時,審察了仁義的得失,溝通了異同之見的聯繫,辨析了最高道德的領屬關係,尋求千變萬化的頭緒,解釋深奧玄妙的符驗,通達自然變化的根本。
        “天文訓”的內容,協調陰陽二氣的關係,理順日月運行的規律,掌握發生、禁止的季節變化,安排星辰運行的順序,知道逆行、順行的變化規律,躲避禍患和忌諱,順應天時規律的對應變化,明確五星之神活動軌跡。使人們能夠遵守天道,順應變化,不去擾亂其正常規律。
        “地形訓”的內容,是用來探究南北的長度,測量東西的寬度,劃分山陵的形勢,辨明大川深谷的走向,明確事物的根本,分清生物的種類,計量山川的數量,規劃遠方和近處的道路。使人們 能夠通達周詳,不因外物而妄動,不因怪物而恐慌。
        “時則訓”的內容,一方面是說要遵循自然運行的時間次序,另一方面要儘量發揮土地的潛力。要遵守六度的法則,與節令相適宜,符合人類生活的規律;形成十二個月的月令,將其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年年歲歲,周而復始,沒有窮盡地運行著。按照自然的法則,效法依循,就可以知道禍福產生的規律。堅持和放棄,開發和禁止,各自都有鬼神的忌日。國君發佈政令,教化百姓,這樣就可以知道統治天下所應該做的政事了。
        “覽冥訓”的內容,說明了精微之氣能夠通向九天,細微的事物可以湮沒在無形之中,純粹的東西可以進入最潔淨的地方,光明的東西能夠通向黑暗。因此就可以包攬萬物,吸引同類。持守積聚,逐漸形成類似之物。能夠表明其意旨,且可以描畫出其形象的事物,與自然界的貫通凝塞,疏決川瀆,堵塞險要相互關聯,開啟人們的意志,同萬物聯繫起來,用來表明萬物種類之間的相互感應,說明陰陽二氣能夠相互應和。陰陽二氣相互融合,可以使天地之間的徵兆顯露出來,人們可以憑此來觀察遙遠而廣博的事物。
        “精神訓”的內容,探討了人類產生的本原問題。人的形骸和九竅的形象是與上天同一的,人的血液、精氣是和自然界的風雨雷霆相對照的,人的喜怒哀樂是隨白天、黑夜以及酷暑嚴寒而變化的。查明生與死的區別,分辨各種跡象,調節行動與靜止的樞機,回到生命的根本。這用來使人們愛護保養自己的精神,安慰寧靜自己的魂魄,不因為外物而改變自己的天性,持守大道的根本。
        “本經訓”  的內容,彰顯了聖人的美好德行,通達了古代聖賢開創的道德典範,略述了衰世道德的敗落和古今道德的變化,褒揚了先世的繁盛,貶斥了末世的弊端。使人們廢棄聲色的誘惑,平息激動的心情,抑制情欲引發的五種淫逸,協調用來養性的天和,分散君王所掌持的權柄,分辨大小之間的差異。
        “主術訓”  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國君治理天下的事情。國君根據官員的職務,審查責罰,使臣下各盡所能。國君高明地執掌權柄而節制群臣,舉出名目,根據實際情況賞賜責罰,並且相互參照,這樣能夠使國君掌握大權,抓住要害,不隨意滋生喜怒之情。他的統治之術能夠使邪惡、歪曲的變得正直,能夠排除私欲而建立公道,可以使群臣像枝條那樣通往樹幹,像車輻那樣輳聚車軸,各自做好自己分內之事而建立自己的功業。這就是國君統治的高明之處。
        “繆稱訓”  的內容,解釋了道德的理論,辨析了仁義的區別。其中穿插少許人世間的事情,只是用來說明變幻莫測的大道。假借外物的形象,得到耦合的證據,以此來相互比方,就如同截斷細小的竹子來做符節,以此來適應小的需要。使人們能夠應對那些片面之詞和巧辯之論,而不致缺乏理論。
        “齊俗訓”的內容,用來辨析萬物的長短優劣,統一九夷的風氣,溝通古今的論說,融會萬物生存的道理,闡發禮義的內容,規劃人世間事情的始終。
        “道應訓”的內容,選取成功的事蹟,探尋遠古的遺跡,考察禍與福、利與害之間的正反關係,與老子、莊子的學說相互驗證,以便順應得與失的趨勢。
        “氾論訓”的內容,就像用針線在衣縫之間穿插,如同木楔插入縫隙。通過捷徑使曲折變為正直,從中可以推論事物的本來面目,預見得與失、利和害的正反關係。使人們不沉淪於勢利之中,不受事態變化的惑亂;符合天道規律,考察時勢變化,與自然一起轉移變遷。
        “詮言訓”的內容,是用來比喻人世之事的意旨,解釋國家治亂的根本,比較微妙之言的奧妙,用最基本的道理進行闡發,並且用來補救過失。
        “兵略訓”  的內容,說明了攻取敵陣、戰勝敵人的方法,主張根據軍事形勢的變化而隨機應變,並且採用的戰術要隱蔽多變,還考察了軍事鬥爭的規律和後發制人的策略。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沒有大道是行不通的;奪取陣地,攻克城池,沒有德性是不能強大的。如果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前進後退、左沖右突都不會有任何損失。以保持清淨為準則,一旦作戰,就要利用有利的形勢來打擊處於危險之中的敵人,以此作為勝利的資本。避開敵人的鋒芒,攻擊敵人的薄弱,就像驅趕牛羊一樣。這是說的用兵的問題。
        “說山訓”、“說林訓”的內容,是用來排除堵塞百事的障礙,使萬物暢通無阻。借用比喻來選取物件,使不同的種類和形體相互聯繫,用來領會人世間事物之要義。解開謎團,解釋疑惑,用來闡明事物變化的徵兆。
        “人間訓”的內容,用來考察禍福變化和利害的相互轉化,按照脈絡研究得與失的規律,揭示事物終結與萌發的更替關係。分清事物的細微差別,陳述存在、滅亡的變化,使人們知道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失去後可以得到,成功可以變為失敗,有利可以變成有害。如果真正理解了它的深遠的意義,那麼就可以在世俗之間俯仰伸曲了,而不會遭受讒佞和壞人的傷害。
        “修務訓”的內容,針對的是那些對“道”沒有精深理解的人。這些人只注重文辭,對旨意觀點沒有深入探索,把清靜當做法則,把淡漠當做根本,鬆懈墮落而放棄學業。他們放縱情欲,貪圖安逸,馬馬虎虎,自我放蕩,從而堵塞丁大道。現在有兩種人沒有憂慮,一種人是瘋子,一種人是聖人。聖人沒有憂慮,是用德性來協調的,瘋子沒有憂慮,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禍福的發生。因此,通曉大道的人實行“無為”和不明大道的人實行“無為”是根本不同的。
        “泰族訓”的內容,研究道旨與德性的關係。“道”充滿四方八極,使日月星辰發光,使水土調和。規定古今之道的法則,確定倫理關係的順序,總括萬方的要旨,所有這些都歸於根本——道,用來規劃治理天下,管理統治天下之事。於是探索思想和意識的源頭,理順人的性情,用來安置清平的靈魂,撫慰變化莫測的精神,使其能與自然祥和之氣相結合。觀覽五帝三皇建立事業的行跡,含懷著上天的意旨,心懷大地之起。執掌公正,滿含和氣。德性在心中形成,而凝結在天地之中,引發陰陽二氣。規定四時的順序,正氣傳遍四方。用它來安撫天下就能得到安寧,推行它就能夠得到實施。於是便用其來化育、感化萬物。如同唱歌要有和聲,活動要有跟隨一樣,天下之內,一個意念而歸於一起。所以,瑞星出現,吉風吹拂,黃龍隨之降下,鳳凰築巢於樹上,麒麟停息在郊野。大德沒有在內心形成,而推行他的法令,天地之神不會回應,吉祥幸福不會到來,四海之內不能賓服,天下百姓不會歸順。因此,內心形成大德,這才是治國的根本。這就是《鴻烈》中的“泰族訓”所要表達的內容。
        著書的目的,是用來開啟大道和排除阻塞,希望後代能夠懂得舉止措施和取捨的適當方法,這樣在與外界萬物交接的時候而不致迷惑,在內部能夠用來安靜精神、頤養元氣,得到最高的和氣,從而使自己能夠從天地之中得到快樂。所以,不明了事物的變化的始末而談論大道,就不能夠瞭解所學習效法的物件;談論事物的變化而不明白天地四時的變化,就不能夠知道躲避災禍和回避忌諱的事情;談論天地四時的變化而不去引用陳說和援引類似的例證,就不能夠知道精微的事物;談論人所具有的最精妙的神氣而不去探究其發生的原因,就不能夠知道養生的道理;探究人之常情而不談論最高的道德,就不能夠知道五種行為之間的區別;談論天子之道而不論及諸侯國君的事情,就不能夠知道大小的等級;談論國君的事情而不陳說譬喻,就不能夠掌握動靜的尺度;談論陳說譬喻而不提及習俗的變化,就不能夠知道會合大要;談論習俗變化而不涉及古往之事,就不能夠瞭解道德的對應變化;談論瞭解了道德的對應變化而不懂得世事的曲折,就不能夠適應各種變故;談論知道論說宏大而不知道闡發精微之言,就不能從容不迫;談論通讀書籍文章而沒掌握用兵的要旨,就不能夠應對突然的變化;談論知道大要而不知道使用譬喻,就不能夠推及事理;談論瞭解公正之道而不知道世間的曲直,就不能夠應對禍福的轉化;談論瞭解人間之事而不懂得努力進取,就不能夠使學習之人勤奮學習。想儘量減少它的文字,明確它的要點,但是不經過逐步地引入境地,便不能夠完全表明道德的旨意。所以著書二十篇,通過它將天地之間的道理探究清楚了,人世間的事情全都涉及了,帝王統治天下的方法全具備了。書中的論述有的涉及小事,有的涉及大事;有細微之說,也有粗疏之言。每一篇旨趣都不一樣,各有論述的文字,而專門談論的“道”,蘊涵於各篇之中。但是能夠真正掌握根本而知道末節的,恐怕只有聖人了。
        現在學習之人罕見聖人之才,如果不替他們詳細解說,那麼他們就會始終困頓於混雜之中而無法醒悟。《周易》中的乾、坤完全能夠窮盡道術,八卦可以辨別吉凶、預測禍福,但是伏羲還是將它演變為六十四個卦象。周文王又增加了六爻,用來探究測度明朗之道,追溯萬物的本原。五音只包括宮商角徵羽,但是有五弦琴卻不能夠將其演奏出來,必須有高音、低音的配搭相和,才能成為曲子。現在只是畫出一個龍頭,觀看的人不知道是什麼動物,當全部畫出它的形狀,就不會有什麼懷疑的了。現在來論“道”,可以說的有很多,說到萬物,能夠說的就很少。談到統治之術,議論就很多,而談到事情的,就很淺薄。如果只是根據理論來推理,那麼就會覺得無話可說。
        大道的學問非常深奧,因此要著力對其進行說明,以便闡明它的實際情況。萬物紛繁複雜,因此需要從各個方面對它論說,以便通達它的意旨。言辭語氣即使很隱晦而又涉及廣博,紛紜交錯而又遙遠舒緩,用它來清除個人陳舊的觀念,使其不會迂腐呆滯,那麼就能很嚴謹地掌握大道了。長江、黃河中的腐爛屍骨數不勝數,但是即使做祭祀的人也要從中取水,這是因為它們廣大;  一杯白酒之中即使掉進一隻蒼蠅,人們都不去品嘗,這是因為酒杯狹小。如果能夠真正通達這二十篇論述,掌握其要領,那麼就可以用來通達九野,取道十門,把天地排除在外,使山川開啟閉合,自由往返于人世之間,掌握萬物的形跡。如果能像這樣,那麼即使站在日月之上也不會有光亮,潤澤萬物也不會有所消耗。散佈大地,潤澤萬物,完全可以用來觀覽了。深遠無邊,可以邀遊在廣闊的源頭啊!
        商紂王在位的時候,搜刮民脂沒有限度,濫殺無辜,沉溺于淫樂之中,宮廷就像市場一樣。他製造了炮烙之刑,挖掉勸諫賢人的心,剖開孕婦的肚子,天下之人沒有不痛恨他的。周文王四代積善行德,推行大義,雖然處在岐周這個方圓不足百里的小地方,但是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歸向于他。周文王打算以弱小去戰勝強暴的紂王,為天下人除去兇殘的暴君,並成就王道,因此姜太公的兵謀就產生了。
        周文王在其討伐商紂的事業剛剛開始的時候便去世了,周武王繼承了周文王的大業,採用了姜太公的謀略,親自率領全國的兵力來討伐無道不義的暴君。在牧野會集天下諸侯,誓師討伐商紂,最終登上了天子之位。那時天下還沒有平定,海內尚未安寧,周武王用文王的美德昭明天下。狄夷各自都帶著他們的供品前來進獻,由於道路遙遠而不能按時到達,於是便規定三年的喪期,把文王的屍體大殮於兩個楹柱之間,等待遠方的來人。周武王立國三年而駕崩,那時周成王還在繈褓之中,不能執掌政權。蔡叔和管叔兩人輔佐商紂王公子祿父,想要發動叛亂。周公旦繼承父兄周文王、周武王的事業,掌握了天子主權,安定周王室,輔佐周成王,平定了天下的叛亂。周公擔心爭鬥永無止歇,因此便把軍馬在華山釋放,把牛散放到桃林,把戰鼓打破,把鼓槌折斷,自己身插笏板上朝,以便安定周王室,安撫天下的諸侯。等到周成王長大成人能夠處理政事之後,周公便到魯國受封,用這樣的方法來轉移風氣,改變習俗。孔子修治成、康的主張,秉承周公的教訓,用來教導七十個學生,使他們穿著周王朝的衣服,戴著周王朝的帽子,研究遺留下來的典籍,於是儒學就此產生了。   
        墨子研習儒家的學說,接受孔子的思想,但是認為其禮節煩瑣複雜,豪華的葬禮耗費了太多資財而使百姓貧困,服喪太久而傷害生命,妨礙政事,因此主張使用夏朝的法令而不採用周朝的法令。夏禹的時候,天下發大水,大禹帶領百姓疏通黃河而將其分成九個支流,鑿通長江而溝通了眾多的河流,開通五湖使其注入東海。在這個時候,篝火都來不及熄滅,衣服濕了來不及擦拭,死在山上就埋在山上,死在湖澤就葬在湖澤,在那個時候節省財物的簡單葬禮和簡單的服裝就產生了。
        齊桓公在位的時候,天子的地位卑下,勢力單薄,諸侯憑藉武力而相互征戰,而南夷、北狄交替侵略中國。雖然中國沒有被徹底滅亡,但是形勢就如同細絲一樣,十分危急。齊國的地方,東邊靠著大海,北邊有黃河阻擋,地盤很小,田地很少,而百姓又比較巧詐。齊桓公擔憂中國的禍患,應對夷狄的戰亂,想要保存滅亡的國家,繼續絕嗣的宗廟,使天子的地位尊貴起來,發展文王、武王的事業,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管子的著作便產生了。
        齊景公貪戀音樂、美色,愛好芻狗、駿馬,經常在射箭、打獵的時候忘記回去,喜歡賢人但是又不能辨別。建起了豪華的路寢之台,花費大量銅、鐵鑄造了大鐘,在庭下撞擊之後,引起遠處的野雞鳴叫。一次朝見便賞賜給群臣三千斛糧食,這是由於梁邱據、子家噲在身邊引誘齊景公,因此,晏子的諷諫便產生了。
        戰國的時候,六國諸侯地方各不相同,大河阻塞,高山隔絕,諸侯國國君各自統治自己的國家,守衛著分割的土地,掌握著大權,發佈著政令,既沒有諸侯中的頭領,又沒有天子的統治。憑藉武力奪取,勝者為尊。他們依靠聯合,約定相互援助,聯結遠方的援兵,用來守衛他們的國家,護衛他們的社稷。由此,縱橫、長短之術就產生了。
        申不害是韓昭王的輔佐,由他而興起了刑名之學。韓,原來是由晉國分割而建立起來的,土地貧瘠,百姓險惡,又居於大國之間。晉國原來的禮儀沒有被廢止,韓的新法律又開始出現。新舊相反,前後互相抵觸,眾臣的理解不一樣而不知道如何使用,十分混亂。因此,刑名之學便產生了。
        秦國貪婪如狼,窮兵黷武,缺少大義而唯利是圖。可以使用刑法來樹立威嚴,而不能夠用刑法來教化他們行善;可以用獎賞來勉勵他們,而不能夠用名聲來使他們嚴肅。泰國地形險阻而以黃河為帶,四周險關重重,地理形勢極其有利,而且積蓄充足。秦孝公想憑藉虎狼之勢而吞併天下諸侯,因此商鞅的法家思想就產生了。
        至於像這樣一本著述,其意在觀察天地的形象,通達古今的事理;權衡事理而建立法規,度量形體而制定合適的措施;引導人們的道德規範,使之符合三王時代的風氣。在幽深微妙之中,尋求美好的事物;拋棄含混不清的東西,吸取其精髓,而用來統一天下,治理萬物,適應變化,通達四方。不是依據一個車軌形成的路子,不是固守一個角落的偏見,不是拘泥於相關的事物而不隨著世道的變遷而轉移。因此,將其放置在尋常之處而不會阻塞,將其散佈天下而不會有空隙。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